凌晨五點左右,巷子口一個個小早點攤撐起來,在一片蒸汽騰騰中,各個攤主開始忙活張羅準備自己的生意。東方的天空泛著魚肚白,月亮和星辰還未隱去尚帶一絲光亮,太陽微微探出了頭,此時騰著的蒸汽化成團團白霧映襯得此處如同人間仙境,但在這“仙境”中,卻進行著人間最具煙火氣的活計。忙忙碌碌一陣,天色更加明亮,路上的行人開始多了起來,早餐攤開始迎來屬于自己的一位位顧客。
油條
均勻和好面粉調(diào)到合適的糊狀,用一雙筷子夾起扯出一團橢圓的面團,滿滿一鍋澄亮的食用油已經(jīng)燒得滾燙,油面上吐出細小的氣泡證明著它迫不及待期望有東西與它碰觸,面團下鍋筷子分別向兩頭劃拉,一根油條就基本定型了。剩下的工作就交給時間,雪白的面團滿滿膨脹并逐漸變成金黃色,油條在鍋中翻滾,不一會兒一根根油條便制作完成,撈出來放在盤子上稍稍晾涼。這時它金黃色的外衣變得酥脆,但和滾油隔離了的內(nèi)心又是蓬松香軟,下一批面團又進入鍋中,這一批油條趁還散發(fā)著熱氣就進入了食客腹中。
豆?jié){
油條總是屬于干糧一類,就算再松軟可口,連續(xù)吃上幾口也得感受到食物堵住喉嚨難以下咽的滋味兒,于是搭配它的各種湯汁也好米粥也好,就有了各自的營銷市場。那在這個“油條伴侶”這個市場中誰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呢?那一定非豆?jié){莫屬。忙著趕路的行人拎著幾根油條時,不忘打包一杯豆?jié){帶走;出來采購一家早餐的全職媽媽,經(jīng)常是帶著一個保溫杯,讓攤主灌上滿滿一杯熱豆?jié){;閑著晨練的老人往往是坐在攤販臨時支起的桌子旁,面前一盤油條一碗豆?jié){,細細品嘗。巷子口的豆?jié){是自家的石磨打磨出來的,比起那些裝潢精美的高檔飯店的豆?jié){機打磨或是豆?jié){粉沖泡出來的,絕對是更加原汁原味。雖然這豆?jié){中偶爾還夾雜一些細小的豆渣沒辦法完全磨得稀碎,但新鮮的豆子與石磨充分接觸殘留下了自然的氣息,慢慢抿一口含在嘴里,濃濃的黃豆味兒在口中擴散開來,從石磨上帶來的是獨屬于農(nóng)村的清新的空氣和植物味融化在其中,這豆?jié){自然是別有一番風味。
煎餅果子、小餛飩、小籠包……除了油條豆?ji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早點,它們充斥在這條街上,填滿了一個又一個食客的胃。刮風下雨、寒來暑往,這些早餐攤始終在這里,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街頭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長此以往也就形成了中國最有趣又最常見的民間飲食文化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