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陷東南,天傾西北,天地尚且不全,何況于人。人自以為完全,只是因為六根俱全。所以視不全者為殘。莊子虛構了不全之人以反映人可以不以外物而傷內(nèi)情。只是言之雖易,行之實難。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guī)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于心者也。是之謂才全?!币源藶闃藴?,那天下沒有才智齊全的人了。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币源藶闃藴?,那天下也沒有莊子所謂的“無情”之人。既如此,則天下沒有“德充”之人。只怕莊子所言,莊子也難做到吧。
雖然如此,《道德經(jīng)》言“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比粢源苏?,那么莊子所謂的才不全、德不充,正是達到德充才全的必由之路。人之為人,必因天地之動而動,雖只是貪求一己之無傷,不可得也。故若能視其全也無常,不全也無常,那么就真是才全了。雖知命運無常,卻能以一點微力添后來之福,雖無所益,也可以稱之為德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