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在談到家長教導孩子的弊端時,說到:'有些家長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這話說的很在理。
最近兩個月,收到一位家長的留言,他家明明學習看起來很刻苦,但學習成績就是沒有提高。這位家長聽人說,孩子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沒有真的用功學習,只是裝裝樣子而已。原本想質問孩子,但是又怕錯怪了孩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很多家庭中存在著這種'漏斗式'學習,學一點,扔一點,不知道是真學還是假學?
現(xiàn)在做父母的都是相當積極,對于孩子的教育都非常的上心。很多時候,當做父母的在表達出對于孩子教育的擔心、煩惱時,更多地是一種盲從、不知所措的焦慮心理,往往也反映了做家長的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能將孩子培養(yǎng)的更好。
所以我們要對孩子施行'兩不管三不慣'的教育,才能讓他變得更好!
兩不管:
1.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管
現(xiàn)在的孩子,誰還不是爸媽是心里的寶,上到中學生和學生,下至學齡前兒童和幼童,中國家長真的包辦了太多的事,從另一方面講,也是家長對于孩子的不信任造成的,當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飯時,當孩子可以自己穿鞋時,請把權利還給孩子,因為他們會在失敗中得到更多。
2.能夠承受的挫折不管
有的時候,我們成人會表達孩子的應該有挫折能力,不應該在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時就表現(xiàn)的承受不住了。應該在孩子的成長當中,父母就該讓孩子去體會本年齡段該有的挫折,不需要父母去大包大攬將孩子保護起來。
三不慣:
1.不尊重人、沒禮貌不慣
沒禮貌的人會顯得沒有教養(yǎng),與人交往第一看的就是你是否對人有起碼的尊重,否則即使再優(yōu)秀也會被別人看不起。
2.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自己做錯事情,就要承擔錯誤,這是每個人最基本的責任。如果孩子并沒有養(yǎng)成這樣的意識,就會逐漸成為一個肆意妄為、毫無擔當的人。家長一定不要慣著孩子這種壞習慣,要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3.'好吃懶做'不慣
一個人的成功與勤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好吃懶做'剛好是勤奮的反義詞,孩子從小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將來不會有太大出息,還會遭受別人的疏遠和鄙視。
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建立融洽的情感連接,在這段關系中父母不再是單一的情感輸出方,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并心懷感恩,互相成為情感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