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好下古 老子好中古 莊子好上古
漢人以為古有三:五百年為下古,又五百年為中古,再五百年為上古。又有以上古為巢居時代者,不一而足。
孔子自云“信而好古”“好古敏以求之”。其言必稱西周,“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至老仍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所好之古,惟周也。故曰:下古。
老子言必“小國寡民”“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班弴嗤?,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笨脊艑W謂“結繩而用”當在夏之前,此堯舜之時矣。故曰:中古。
莊子及其徒力主“巢居”“與麋鹿共處”,即回復至類人猿之世。其云:“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名)之曰:‘有巢氏之民?!耪呙癫恢路?,夏多積薪,冬則煬(烤火)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褶r(nóng)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安然自得狀),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酥恋轮∫?。”故曰:上古。
余曰:孔子以周之德為“至德”;老子在孔之后,又以“小國寡民”為至德;莊子在老之后,又以“巢居”、知母不知父(母系氏族)、“不知衣服”“與麋鹿共處”為“至德”。所好者,愈后愈古,何也?
蓋社會愈進步,人心愈復雜,人事愈難處,民不堪其虐,而愈思古。古者,樸也。故有古樸、古雅之稱,而無今樸今雅之說??鬃又?,春秋無義戰(zhàn),禮崩樂壞,故孔子思周之德。周時天下一統(tǒng),而國定民安、少爭斗??鬃油泄哦b今也。
然周之世,猶有統(tǒng)治層,民仍不得“安其居、樂其俗”。而老子之世,人心愈險,老子謂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庇俺J姑駸o知無欲”,然難以至。故老子更思“小國寡民”,不用甲兵,不用舟輿,不用什伯之器。
莊子之世,戰(zhàn)事更烈,人心更危,“小國寡民”仍有人群,凡有人群,必有爭斗。莊子每嘆:“民心變”“自三代以下,匈匈焉?!惫食骸蔼毰c天地精神往來?!逼渌^至人者,皆于“貌姑射之山”“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黃帝……聞廣成子在崆峒之上,故往見之?!敝寥嗽谏钌揭傲?,而不在人世;在黃帝之前,而不在黃帝之后。而其徒則據(jù)以力主回復至“巢居”“與麋鹿共處”之人獸不分時代。
若以莊子之說,“返璞歸真”,故可以去民人爭斗之心,“無有相害之心”,然則社會不可進步矣。是以西人科學起于吾國反居上,吾國先至反居下。社會復雜,非惟今世。今人又每嘆人心不古,是古人亦有此嘆?!稌吩疲骸叭诵奈┪!!笨鬃又?,即有此嘆,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