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
來源 | 小樹媽媽(ID:tree2050)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孩子?
明明能吃完的飯,總要剩最后一口;
催他快一點,他反而不慌不忙,慢得出奇了;
你問他什么,他要么沉默以對,要么回答都行/隨便/無所謂;
更氣人的是,每次犯了錯,批評他,他總是虛心接受,卻堅決不改……
其實,心理學上把這種軟硬不吃、故意唱反調的行為,稱為隱形攻擊。關系中弱勢的一方,會通過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報復等非直接方式,向強勢一方表達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積的憤怒。他們憤怒不滿,卻又無法直接表達,就會以這種迂回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我總結了一下咱們生活中常見的隱形攻擊行為,大致有下面幾種:這幾種表現(xiàn),其實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xiàn)隔閡、不夠親密的征兆。而當孩子出現(xiàn)這些行為,也許,我們就該停下來審視一下:被動攻擊的危害
為此,父母想了各種辦法,卻沒能改善這種情況,最終帶孩子看了心理醫(yī)生。不知道為什么,每次大考考砸后,我心里一開始總先閃過一絲快感,然后才會有丟臉和失敗的感覺,覺得又讓媽媽失望了。原來,對于父母過分看重成績,小勇的內心一直非常不滿。可理智上他又明白,父母是為自己好,這種不滿不能表露出來。這樣一來,父母對孩子無可指責,卻又總是感到莫名的憤怒和難受。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被動攻擊的危害,其實比直接攻擊更大。這場戰(zhàn)爭沒有火藥味,卻讓父母和孩子兩敗俱傷。對父母來說,會感覺到身心俱疲,明明為了孩子盡心盡力,卻只能看著孩子跟自己越來越疏遠。對孩子來說也一樣,他用了最錯誤的方式,對父母表達不滿,可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就拿小勇來說,像升學考這種影響人生走向的關鍵性考試,他都能「故意」考砸,來報復父母。人們長期以回避的方式做事,終會變得不開心、并且常常有怨恨的情緒。
時間長了,會引發(fā)很多身體和心理的疾病。
比如抑郁癥、厭食癥等,更嚴重的還會自我傷害。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都表現(xiàn)出了抑郁傾向。
很多孩子甚至父母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壓抑自己,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內耗和自我攻擊。最終,孩子會變得壓抑、敏感、憤怒,卻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這樣的孩子,即便將來有所成就,也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是孩子在爭奪自主權
其實一個孩子出現(xiàn)問題,一定是有潛在的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心理學上認為,人類有三種天生的需求:關聯(lián)感、勝任力與自主權。而大多數(shù)采用被動攻擊的孩子,是在跟父母搶奪對人生的掌握權。之前看過一本繪本《我是個小孩子,我喜歡假裝聽不見》,就很有代表性:鬧鐘響了,媽媽一遍遍催起床,我翻了個身,蒙著被接著睡。
爸爸喊去刷牙,我一直坐著沒動,打著哈欠,撓著胳膊,裝作沒看見爸爸緊盯的眼神。
吃早餐了,媽媽說了 3 次「你要遲到了」,我才慢吞吞端起牛奶杯……
可能內在的原理,就是很多孩子像這個繪本中的小女孩一樣,用假裝聽不見的方式,告訴父母——我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我們的安排為了孩子好,但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不信任、被約束、甚至是窒息感。處于弱勢地位的孩子,不敢和父母直接起沖突,又想贏得自由。所以他們像小烏龜一樣,縮進厚厚的殼,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抵抗父母的操控。正如作家李中瑩說:每個孩子和父母之間,都注定要有一場戰(zhàn)爭。孩子贏了是喜劇,父母贏了是悲劇。我們都該明白,養(yǎng)育孩子,就是一個慢慢放手的過程。父母只要把握大方向,具體問題上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尊重他們的想法。而適度的自主權,比事無巨細的安排,更能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責任感。我在后臺經??吹胶芏鄫寢屃粞?,他們也遇到了孩子越催越慢或者拒絕跟父母溝通這類的問題。其實我覺得之所以我們是父母,就是跟孩子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提供建議,才能解決問題,共同成長。想要化解孩子的隱形攻擊,大家可以試試從這兩方面入手。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的一句話:“發(fā)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fā)脾氣才是。”
避免孩子的隱形攻擊,我們首先要提供一個情緒被允許、接納的好環(huán)境。
當孩子把自己的憤怒、委屈宣泄出來之后,再教孩子去認識情緒、管理情緒。“你可以生爸爸的氣,可以生媽媽的氣,生妹妹的氣,生自己的氣,但是記住,不要讓這種心情支配你太久。
「你可以扔枕頭,你可以發(fā)泄,這些都沒關系,重要的是要說出來,讓我知道你的底線。”
允許孩子哭鬧,也要告訴孩子方向,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因為一旦我們情緒失控,被操控住情緒,孩子的「攻擊」目的就達成了。那么下次,孩子依然會用這種方式,向我們宣泄情緒,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中。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孩子的隱形攻擊,是負面情緒沒有消化。如果父母以相同的方式攻擊回去,無疑會加劇孩子的負面情緒。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溫和、坦誠的態(tài)度告訴孩子:無論怎樣,媽媽都是愛你的,你可以和我生氣、發(fā)脾氣、提要求。但有時候,媽媽可能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請你直接告訴,自己需要我怎么做,可以嗎?同時也要說明:這樣的隱形攻擊,會讓媽媽真的很難過,很受傷。要知道,適當?shù)氖救?,可以讓孩子明白?/span>父母不是全知全能的,我們不是不愿意滿足你,而是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當孩子意識到這一點,會更愿意敞開心門,和父母溝通自己的訴求。冷漠、拖延、強硬等種種問題背后,是一顆柔軟、脆弱、渴望被看見的心。它是孩子攻擊的方式,向父母發(fā)送的求助信號。我們都要記得:當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才是最需要被愛的。
*來源:小樹媽媽(ID:tree2050),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里都有答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