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 梁慧穎
聽鮑老師講課,總是覺得深入人心。在六經辯證體系感悟這一系列課程中,鮑老師反復強調要建立自己的經方體系,這是貫穿課程始終的,這給在浩渺的理論知識海洋中探索的我指明了方向。鮑老師在第一課便教我們如何“拿下”病人,細細想來這絕非易事,除了需要醫(yī)術精湛以外,一個醫(yī)生在與病人相處時是否能設身處地的為病人著想也顯得尤為重要。鮑老師對此分享了他對于留住病人的經驗,第一抓療效,第二重望診,第三崇脈診。其中抓療效可謂“王牌”,當然,病人找你來看病最注重的當然是自身的感受,若是吃了藥而沒有改善自然是不會再來找你。所以,抓住短期療效,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是我們首要任務,比如說身上有疼痛感的病人,可利用針灸緩解疼痛從而給病人信心使其對醫(yī)生的醫(yī)術建立信心,這樣才會有后來的從病機從根本上治療。如若一開始便開十幾天的藥,雖然治則治法沒錯,到一定時間也會有療效,但是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工作生活中,病人往往耗不起十幾天甚則更久。這也從側面反應了中醫(yī)不僅僅只會開方子就行了,更要掌握“十八般武藝”。這一節(jié)課對于剛剛走向臨床的醫(yī)生來說真可謂“開學一課”啊。
實話實說,我對《傷寒論》了解不多,但是通過聽這個課,對六經辯證體系有了一個基礎的認識。比如太陽病包括經證和腑證。多由外感風寒所致。經病包括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腑病包括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1)中風:為太陽表虛證,是衛(wèi)強營弱,營衛(wèi)不和,治療中風只需調和營衛(wèi),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湯。(2)太陽病兼項背強幾幾(即拘急不舒),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加葛根湯,實用葛根湯。(3)太陽病內挾水飲(干嘔,痰軟),如表實無汗,心下有水氣,證見發(fā)熱惡寒無汗喘咳干嘔的,治以小青龍湯;少陽病為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所致的證候。以口苦,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多嘔,默默不欲食為特征;陽明病為陽氣亢盛,邪從熱化最盛的極期階段的傷寒。證候性質屬里實熱。多由太陽之邪不解,熱邪向里發(fā)展而成,或者由誤治傷津,胃腸干燥,大便燥結所致。有在經、在腑之分……除此之外,老師也提出了三陽合病的治法治則,并非僅僅為《傷寒論》里的小柴胡湯主之,而是通過臨床經驗總結出了六大治療原則,總的來說就是當發(fā)熱惡寒無汗,陽明病重時,當治從陽明,當外感已不明顯而里有郁熱口苦咽干不欲飲食乏力使,才是治從少陽。從臨床上來說,發(fā)生疾病往往病機復雜,不單純?yōu)橐唤浿虏?,多為多經合病,故我們需仔細辯證,準確的選方用藥。
無論是對各經病癥的解釋與臨床運用還是自己的臨床經驗,診治感悟,鮑老師都做了很詳盡的分享,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鮑老師在太陰病這一課中分享的“走一步看三步”的診病方法。病案中患者以納少、腹脹、胃脘部隱痛為主訴兼有晨起咽部不適、有痰,考慮為脾胃虛弱,無力運化痰濕導致的痰氣互結。故鮑老師分三步開出方子,第一步為小建中湯,先解決患者胃脘脹滿、食納等問題;第二步選方半夏厚樸湯加桔梗解決患者因痰氣互結導致的咽部不適;第三步以平胃散合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調理脾胃以及防止疾病復發(fā)治標亦治本。這是我非常佩服老師的一點,因為是覺得這不僅僅要求醫(yī)者辯證辨得準而且對醫(yī)者對疾病演變過程非常的熟悉,我們常常說“治病求本”,想必就是這樣吧。
在課程過程中,還有許多有亮點的地方,舉個例子,鮑老師在解釋少陰病時用了類比的方法。少陰病為傷寒病變后期,全身陰陽衰憊,以脈微細但欲寐為主要臨床表現之癥候。主要病位為心腎,其與太陰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太陰病有較明顯的脾胃病癥:腹痛下利,而少陰病則主要是惡寒,身痛。針對二者區(qū)別,在治則治法和臨證選方上太陰病主要選用溫陽散寒之四逆湯和理中湯,而少陰多是采用溫陽發(fā)表的麻黃附子細辛湯。鮑老師更是運用胡老的體系說明了少陰病的實質為表陰證。由此可見,我們學習六經不僅僅要熟記原文,更需要發(fā)散思維融會貫通,學習前人的經驗。
文 |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
傷寒二班 梁慧穎
整理 | 傷寒二班班長 康貞
編輯 | 新媒體部 劉倫
本系列為鮑艷舉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學習班的感悟分享。
醫(yī)路漫漫,愿與眾醫(yī)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