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們所謂練勁就是指純練力量,這種力量在太極拳中稱為拙力。拙力為外勁,用力則顯力,不用力則甚輕浮。而太極拳練勁就是指練巧力,巧力就是內(nèi)勁。內(nèi)勁具有彈性,如棉里裹鐵,分量極沉,又綿綿不斷,變化靈活。在應用中具有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功能。 太極拳練到高深功夫時,著重的是意而不是勁。這種勁是太極拳愛好者步入太極拳神宮的唯一階梯,只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這些勁,才能真正領悟太極拳的奧妙。 一、沾粘勁 沾粘勁應該分為沾勁和粘勁兩種勁。沾勁主進不丟。就是與人接手,對方力小要走化時,我要跟進而又不能丟。粘勁主退為不頂。就是與人接手,對方力大,我要引對方的力走化而又不去硬頂。這兩種勁在勁路上非常接近,故在這里將兩勁合為“沾粘勁”。沾粘勁總起來講就是不丟不頂。 沾粘勁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內(nèi)勁,不掌握沾粘勁,就不知道太極拳的真意。初練沾粘勁必須有高明的老師帶著從推手練起。初練時,兩手像木棍不知所以然;受明師指點,久而久之,逐漸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膚感覺靈敏。皮膚感覺靈敏就是沾粘勁的進展,當沾粘勁練成,與人交手就可將對手吸住為我所制。練習此勁有相當程度之后,皮膚上便生有似云似霧的一層氣,功夫越深,氣層越厚,面積越大。這種氣眼看不到,鼻聞不著。只能自我感覺或者是有同樣功夫的人互相感覺。 二、聽勁 聽勁不是用耳朵聽,而是憑借皮膚的感覺反映能力來判斷對方的勁路,這是太極拳的術(shù)語,也是推手的關(guān)鍵。在練聽勁之前,必須先練好沾粘勁,做到不丟不頂,沾粘連隨。丟了,無法聽;頂了,聽不準。只有掌握了沾粘勁后,在明師的指導下,以推手為手段,平心靜氣,全身放松,斂氣凝神,用感覺加思索去練習聽勁。只有堅持鍛煉,逐步“聽”準對方勁路的大小、方向、剛?cè)?、虛實,才能提高自己聽勁的靈敏度,應付對方動作中每一瞬間的變化。 三、懂勁 懂勁,懂就是知道了,明白了。所謂懂勁,本身并不是一種勁。而是指對方勁的理解合應付,拳論云:“由著熟而漸至懂勁”。懂勁的基礎,就是明白陰陽的生克合五行的變化之理。你剛我柔,你柔我剛;你實我虛,你虛我實;“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實踐雖變化萬端,總是陰陽一理。 懂勁是由聽勁而來,勁只能聽懂,但并不一定能夠運用,必須有明師口授與自己結(jié)合實際去研究,方可明白其中道理。比如,對方來的是擠勁,當自己聽懂后隨即用按勁去破其功;如果對方用的是按勁,自己應馬上走化"扌履”之。懂勁就是明規(guī)矩。按規(guī)矩練。所謂“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四、走勁 走勁,就是走避對方的來勁。與人交手,手部一感覺彼來的勁大,我隨即變虛,避其重力不與之抵抗,使避處處落空,毫不得力。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走勁是由懂勁而來,只有懂勁才能遇大勁不抵抗而走避,走勁必須用腰腿來變化,不能只靠兩臂劃來劃去。 五、化勁 化勁,就是化解對方的來勁,或者破解掉對方的招勢。比如,對方用右拳向我胸部擊來,我隨即用右手腕接??;同時,用腰帶動手臂,向?qū)Ψ絹韯诺臋M向加力,將對方手臂引到我的側(cè)面,使其來勁落空。 化勁是由沾粘勁和走勁而來。掌握了沾粘勁后略加掤勁,將對方的來勁改變方向就是化勁?;瘎诺哪康脑谟诒軐嵕吞?,變被動為主動,使我順人背。“順”就是得機得勢,占主動;“背”就是失去了穩(wěn)定而被困,不得勁,失去了進攻得能力。 六、引勁 引勁,就是引動對方或?qū)Ψ降膩韯乓轿宜枰膭怕飞先ィ^引動對方,就是在對方不動的情況下,先發(fā)制人。比如,對方不動,我先按對方,對方履我,我不可硬往回拉,要依然隨之,但我卻橫向逼近對方的胸腹部,使其履勁落空不順,此為之引。我逐用擠勢、靠勢皆可擊之。如對方先用右手向我胸部或面部擊來,我隨即起右小臂向上掤架將其來勁向上引起;同時,我起左手向?qū)Ψ叫夭炕蚶卟繐羧ァ?span> 引勁是區(qū)于化勁和拿勁之間。引勁由化勁而生,引勁可生拿勁。也就是說,沒有化勁就沒有引勁,沒有引勁就沒有拿勁。 七、拿勁 拿勁,就是控制住對方的腕、肘、肩等活關(guān)節(jié)處,否則就會被對方化脫掉。拿勁必須在引勁的基礎上,造成我順人背之勢的時候拿,要注意步法、身法和方位的配合;同時,也要注意將拿和拿勁區(qū)分開來。拿是指抓筋拿脈而言,和拿勁是兩回事。 八、發(fā)勁 發(fā)勁,就是在造成我順人背之勢而拿住對方后發(fā)力,將對方拋出。發(fā)勁要全身完整一氣,要“勁起于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 發(fā)勁時,一定要斂氣凝神,根據(jù)自己的要求,如想將對方向前發(fā)出,你的目光要向遠處望,同時要發(fā)“咳”音;如想將對方發(fā)倒,你的目光就要向下看,同時要發(fā)“哈”音;如想將對方向高處拋,你的目光就要向上望,同時要發(fā)“哼”音。太極拳云:“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發(fā)勁屬于上乘功夫,一般兩人推手要點到為止,不能輕易發(fā)人。 九、掤勁 “掤勁義何解,如水負舟行。先實丹田氣,次緊頂頭懸。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爾千斤力,飄浮亦不難”。這是老拳譜對掤勁的解釋,意思是說,掤勁要像大江流水,能夠浮起載重的船只。周身的彈簧力猶如波浪起伏。 掤勁為四正四隅八法之首,在推手中甚為重要,任何時候都要注意“掤勁不丟”。如無掤勁,與人一搭手,即被別人所制,而又無引化之能。然而掤勁也不是硬頂,要報持柔韌而有彈性,即含御敵之功,又有引誘之意。掤勁時要求手臂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