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論語》2.6孟武伯問孝|孝,是讓父母少為自己操點心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strong>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什么樣算孝??鬃踊卮穑骸白尭改钢粸閮号募膊鷳n。”
解讀
本章與上章同樣是問孝,但此處問孝之人變成了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武為謚號)。對孟氏父子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父母唯其疾之憂。一般有三種理解:一是認為父母關心子女,擔心子女患病,子女應當理解父母的苦心。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以至于后世有人提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倍钦J為讓父母只為兒女的疾病擔憂,而不用為其他問題擔憂,讓父母省心才是孝。三是認為子女只需關心父母的健康。
我認同第二種理解。孟武伯是孟懿子之子,孟孫氏的繼承人。到孟武伯時期,魯國國君魯哀公與“三桓”的矛盾已經(jīng)尖銳到幾乎不可調(diào)和的程度。哀公有意依托外部諸侯解決“三桓”,“三桓”也有所察覺,準備對哀公動武。
孔子對魯國形勢看得很清楚,想要解決這個危機,所以當“三桓”核心人物之一的孟武伯“問孝”之時,孔子必然借機勸告。“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不要讓父母為你生病之外的事情擔憂,這才是孝。顯然,孔子看不慣“三桓”亂魯?shù)男袨?,告誡孟武伯:再這樣下去,就可能因為犯上作亂而惹下殺身之禍,會讓父母因為健康之外的生死而擔憂。
孟武伯對孔子的話到底聽進去多少,不得而知。魯哀公最后被“三桓”驅(qū)逐、流亡在外的事情發(fā)生在孔子去世十一年之后,也許孔子的話對孟武伯還是起了作用的。
父母對于子女的愛是無限的,從子女一出生,就操碎了心。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既要憂心孩子吃飽穿暖,又要憂心他們健康安危,還要憂心他們成家立業(yè)……子女長大成人,又開始憂心子女的子女。
但在這一切之中,父母最關心的莫過于子女的健康安危。在醫(yī)學不昌的古代,古人對于患病深懷恐懼,得大病近乎等死。因此,很多古人取名時常用類似“去病”“棄疾”的字眼,希望可以遠離疾病威脅。對父母而言,別的事情通過子女努力都可以改變,只有疾病屬于“天災”,患不患病自己做不了主。
孔子用了一個“唯”字,就是說,父母為孩子患病擔心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子女應該努力讓父母不再為其他事情擔憂。父母之恩,天高海深,《詩經(jīng)?蓼莪》中所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兒女盡孝,天經(jīng)地義。
有的人不能體諒父母苦心,不求上進,讓父母總為其生計憂心;有的不走正道,違法犯罪,讓父母蒙羞;有的不珍惜生命,冒險、輕生,讓父母擔心其生命安全……這些顯然算不上孝。
少讓父母操心是子女盡孝的一個基本要求,雖然標準不高,但必不可少。有孝心的兒女如果能想到這一點,就要努力自立、自律、自強。
自立,就是獨立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早日脫離對父母的依賴;
自律,就是行有所止,心有所戒,遵紀守法,注重品行,有益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自強,就是好學上進,志存高遠,直面挑戰(zhàn),積極奮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能做到這些,相信父母就可以“唯其疾之憂”,除了兒女健康之外不會再擔心其他的事情了。
也許我們都習慣了“兒行千里母擔憂”,可當父母年邁時,更應該“兒行千里擔母憂”。為人兒女,永遠別忘了家中還有父母牽掛。哪怕我們不能?;丶铱纯矗矐摮4虼螂娫?,讓老人對我們少點擔憂;問問寒暖,讓老人知道我們已經(jīng)長大。
兒女是父母的牽掛,父母也是兒女的牽掛。心有牽掛,面對生活就會多出幾分熱愛,面對是非選擇就會多出幾分清醒,面對困難挫折就會多出幾分勇氣。父母之愛,兒女之孝,是人間最偉大的力量。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jié)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jīng)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lián)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請參看http://www.zzz818.com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