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呂氏春秋》
簡介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相傳為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輯合百家學(xué)說而成,共二十六卷,成書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全書分八覽、六論、十二紀(jì),共一百六十篇,保存了先秦各家的大量資料。它被歸為“雜家”,但主要傾向?yàn)辄S老之學(xué)。
呂不韋(?—前235),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戰(zhàn)國末年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他由經(jīng)商起家,后任秦相國,稱為“仲父”,多次率軍遠(yuǎn)征,取得重大勝利。后被免去相位,遷蜀途中自盡。
去私
天無私覆也,地?zé)o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①,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黃帝言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②:“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qū)υ唬骸敖夂散??!逼焦唬骸敖夂亲又囆阿?”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讎也?!逼焦唬骸吧??!彼煊弥?,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⑤?!逼焦唬骸拔绶亲又有?”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逼焦唬骸吧啤!庇炙煊弥?,國人稱善焉??鬃勇勚唬骸吧圃?,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讎,內(nèi)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span>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⑥,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备?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怂越麣艘病7蚪麣苏?,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辈辉S惠王,而遂殺之。子,人之所私也⑦,忍所私以行大義,巨子可謂公矣。
庖人調(diào)和而弗敢食,故可以為庖。若使庖人調(diào)和而食之,則不可以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⑧,誅暴而不私⑨,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則亦不可以為王伯矣。
注釋
①燭:照亮。 ②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前557—前532年在位;祁黃羊:晉大夫。 ③解狐:晉大夫。 ④讎(chóu):仇敵。 ⑤午:祁午,祁黃羊之子。 ⑥?(tūn)。 ⑦私:偏愛。 ⑧王伯之君:成就王霸之業(yè)的君主。 ⑨私:占為己有。
譯文
天覆蓋萬物,毫無偏私;地承載萬物,毫無偏私;日月普照萬物,毫無偏私;四季更迭運(yùn)行,毫無偏私。天地、日月、四季各施其恩德,于是萬物得以成長。黃帝說:“音樂禁止淫靡,色彩禁止炫目,衣服禁止厚熱,香氣禁止?jié)饬遥嬍辰关S美,宮室禁止高大?!眻蛴惺畟€兒子,但是他并不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卻傳給了舜;舜有九個兒子,但他也不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傳給了禹。他們是最為公正無私的。
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缺一個縣令,誰可以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呢?”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逼焦珕枺骸敖夂皇悄愕某鹑藛?”祁黃羊回答說:“您是問我誰可以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又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平公很是滿意:“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國人都稱贊這一做法。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xiàn)在國家缺一個軍尉,誰可以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呢?”祁黃羊回答:“祁午可以?!逼焦珕枺骸捌钗绮皇悄銉鹤訂?”祁黃羊答道:“您是問誰可以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又不是問誰是我兒子。”平公很滿意:“好!”于是就任用了祁午,國人也都稱贊這一做法??鬃勇犃诉@件事情后道:“祁黃羊的這些說法太好了!推舉外人不避開仇人,推舉家人不避開兒子?!逼铧S羊也可稱得上是公正無私了。
墨家一個叫腹?的大師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對腹?說:“先生,您年事已高,又沒有別的兒子。因此,我已經(jīng)下令有關(guān)官員不要?dú)⑺?在這件事情上,您就聽我的吧!”腹?回答道:“墨家之法規(guī)定:'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判刑。’這是用來制止殺人、傷人的,禁止殺人、傷人是天下的大道義。大王您雖然給了我恩惠,下令不殺我的兒子,但是我是不可以不行墨家的法律的?!备?沒有答應(yīng)秦惠王,而最終殺了自己的兒子。兒子是人們所偏愛的,而腹?忍痛殺了自己的兒子去遵行天下的大道義,可以算得上公正無私了。
廚師調(diào)和五味而不敢自己私自吃,所以可以做廚師。如果廚師調(diào)和五味卻都自己吃掉了,那他就不可以做廚師了。當(dāng)王、伯的君主也是這樣。誅殺暴君,但并不去占有他的土地,而是把它分封給天下的賢人,所以才有可能當(dāng)王、伯。假如他們誅殺暴君而把他的土地占為己有,那么也就不可能成為王、伯了。
貴生
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①。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于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②,利于生者則弗為。由此觀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職,不得擅為,必有所制,此貴生之術(shù)也。
堯以天下讓于子州支父③,子州支父對曰:“以我為天子猶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④,方將治之,未暇在天下也?!碧煜?,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越人三世殺其君,王子搜患之⑤,逃乎丹穴⑥。越國無君,求王子搜而不得。從之丹穴⑦,王子搜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之以王輿。王子搜援綏登車⑧,仰天而呼曰:“君乎!獨(dú)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為君也。
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⑨,使人以幣先焉⑩。顏闔守閭,鹿布之衣,而自飯牛。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之。使者曰:“此顏闔之家邪?”顏闔對曰:“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幣,顏闔對曰:“恐聽繆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使者還,反審之,復(fù)來求之,則不得已。故若顏闔者,非惡富貴也,由重生惡之也。世之人主,多以富貴驕得道之人,其不相知,豈不悲哉!
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養(yǎng)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xiàng)壣葬呶铮饲肄梢源酥?彼且奚以此為也?
凡圣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今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夫生豈特隨侯珠之重也哉?!
子華子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
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于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fù)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
辱莫大于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dú)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若無見。故雷則掩耳,電則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惡,而必不得免,不若無有所以知。無有所以知者,死之謂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敗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
注釋
①役:役使。 ②四官:指耳、目、鼻、舌四種感覺器官。 ③子州支父:古代傳說中的隱士。 ④幽:深。 ⑤王子搜:戰(zhàn)國時越國國君無顓(zhuān),“搜”為無顓的異名。 ⑥丹穴:山洞。 ⑦從:通“蹤”,追蹤。 ⑧綏:古代登車時挽手用的繩子。 ⑨顏闔:戰(zhàn)國時隱士。 ⑩幣:古代人們相互贈送、致意的禮物。先:事先致意。 鹿布:粗布。 繆:通“謬”,錯。 ?審:核對清楚。 土苴(chá):泥土與枯草。 ?隨侯之珠:相傳隨侯見一大蛇傷斷,便為之敷藥,后來大蛇從江中銜來一顆明珠報答他。 ?要(yāo):求。 ?特:只。 ?子華子:傳說中道家人物。 ?六欲:指生、死以及耳、目、口、鼻的欲望。 ?比:相似。
譯文
圣人深入思考天下的事情,認(rèn)為沒有什么比生命更為寶貴。耳朵、眼睛、鼻子和嘴巴,都是為生命服務(wù)的。耳朵雖然想聽音樂,眼睛雖然想看色彩,鼻子雖然想聞芬香,嘴巴雖然想嘗美味,但是如果對生命有害就會被禁止。對于這四種器官來說不愿接受的事情,只要有利于生命它們就會去做。由此看來,耳朵、眼睛、鼻子、嘴巴都不能擅自行動,必須有所制約。這就像擔(dān)任官職一樣,不允許任意行事,必須有所制約。這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堯把天下讓給隱士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說:“讓我做天子還是可以的,但是,我現(xiàn)在深患憂愁之病,正要治療,沒有空余的時間來治理天下?!敝翁煜率羌浅V匾氖虑?,但圣人卻不因?yàn)樗:ψ约旱纳?,又何況是其他的東西呢?只有不因治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將天下托付于他。
越國人連續(xù)三代都?xì)⑺懒怂麄兊膰?,王子搜對此很是憂懼,于是就跑到了一個山洞里躲起來。越國沒有國君,找不到王子搜,就一直追到了山洞。王子搜不肯出來,越國人就點(diǎn)著艾草,用濃煙把他熏出來,讓他坐上國君的車子。王子搜拉著繩子上車,仰望蒼天喊道:“國君啊!為什么這個職位偏要讓我來做啊?”王子搜并不是厭惡做國君,而是厭惡做國君可能帶來的禍患。像王子搜這樣的人,可以說是不肯因國家而傷害自己的生命。這也正是越國人想要找到他,讓他做國君的原因。
魯國國君聽說顏闔是一個有道行的人,就派人先帶著禮物去看他。顏闔住在平民百姓住的地方,穿著粗布衣裳,自己在喂牛。魯君的使者到了那里,顏闔自己接待他。使者問:“這是顏闔的家嗎?”顏闔說:“是的,這是我的家。”使者便送上禮物,顏闔說:“恐怕您聽錯而要受到懲罰,不如先回去弄清楚吧!”使者回去問清楚了,又回來找顏闔,卻已經(jīng)找不到了。所以,像顏闔這樣的人,并非厭惡富貴,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厭惡它的。世上的君主,大多因?yàn)楦毁F而看不起有道行的人,他們?nèi)绱说夭涣私庥械乐?,難道不是很悲哀的嗎?
所以說:道的實(shí)質(zhì)是用來保全身體,它的多余部分則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它剩下的渣滓用來治理天下。由此看來,帝王的功業(yè)不過是圣人閑暇之余的事情罷了,而不是用來全身養(yǎng)生的方法。世俗所謂君子,不惜損害身體舍棄生命去追求外物,他們這樣做想要達(dá)到什么目的呢?他們又將以什么樣的手段來達(dá)到目的呢?
一旦圣人要做什么的時候,總是要弄清楚要達(dá)到什么目的和達(dá)到目的所應(yīng)采用的手段。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他用隨侯之珠去彈射千仞之高的飛鳥,世人肯定會嘲笑他的。為什么呢?因?yàn)樗馁M(fèi)的太重了,而所追求的卻太輕微了。那么生命又何止隨侯之珠的價值呢?
子華子說:“保全生命是最好的,損耗生命就要次一些,死則又更次一些,強(qiáng)迫生命則最為低下?!?/span>
所以,尊重生命就是保全生命。所謂保全生命,是指六欲都能夠得到適當(dāng)?shù)臐M足;所謂損耗生命,是指六欲的滿足不完全適當(dāng)。生命受到虧損,生命的天性就會削弱;生命虧損得越厲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厲害。所謂死,就是無法知道六欲,回到?jīng)]有出生時的狀態(tài)。所謂強(qiáng)迫生命,就是六欲的滿足完全不適當(dāng),得到了它們所厭惡的東西,屈服就是這種情況,受辱也是這種情況。
在受辱的事情之中,沒有比不義的行為更大的了,所以不義的行為就是強(qiáng)迫生命,然而強(qiáng)迫生命不只是不義一種,所以說“強(qiáng)迫生命還不如死!”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耳朵聽到厭惡的東西,不如沒有聽到;眼睛看到厭惡的東西,不如沒有看到;因此,打雷的時候就會捂住耳朵,閃電的時候就會捂住眼睛,就是這個道理。所有的六欲,都知道它們所厭惡的東西,如果必然是避免不了的,那就不如根本不知道六欲,而不知道六欲,就是死了。所以說強(qiáng)迫生命不如去死。喜歡吃肉的人,并不是說連腐爛的老鼠也吃;喜歡喝酒的人,并不是說連變質(zhì)的酒也喝;尊重生命,并不是說要去強(qiáng)迫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