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花一個晚上做的兩篇翻譯,絕對是全的
.先是《貴生》,然后是《論人》,比較多,要有耐心:貴生圣人深切地憂慮著天下,沒有比生命更加珍貴的了。耳朵、眼睛、鼻子、嘴巴,人活的時候是有用的。耳朵雖然渴求聲音、眼睛雖然可以渴求顏色、鼻子雖然渴求芬芳,嘴巴雖然渴求味道,但失去生命后它們(的渴求)就停止了。(死去的人)有這四個器官卻什么都不想要,因為它們是對活著的人有好處,對死去的人就什么用也沒有了。由此看來,耳朵、眼睛、鼻子、嘴巴都是不能擅自行動的,一定會有所牽制。用官職來打比方,不能擅自行動的,也一定會有所牽制。這就是使生命珍貴的方法。堯把天下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對回答說:“讓我做天子還是可以的。雖然是這樣,但我正患憂愁的病,正要治療,沒有空余的時間用來治理天下?!碧煜率翘貏e珍貴的東西,卻不因為它來妨害生命,更何況其他東西呢?只有不拿天下來妨害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越國人三世殺了他們的國君,王子搜害怕這件事(做國君),逃到了煉丹的洞穴。越國沒有國君,(國人)請求王子搜當國君,但是又不能成功,就跟從他到了洞穴。但是王子搜不愿意從洞穴里出來。越國人就用艾草熏染洞穴,用王駕來迎接他。王子搜安撫眾人,緩緩登上王駕,仰著臉面向天呼喊到:“王君之位啊!難道單單不能舍棄我嗎?”王子搜不是討厭作國君,而是討厭做國君的弊處。象王子搜這樣的人,可以說是不拿國家的事情來傷害自己的身體。這也是越國人之所以想要他做國君的原因。魯國國君聽說顏闔是得道之人,派人用錢財來邀請他。顏闔守著自家的門,穿著以鹿皮為布制成的衣服,而且自己靠著牛耕(的作物)來過活。魯國國君的使者到達,顏闔獨自面對他。使者說:“這是顏闔的家嗎?”顏闔回答說:“這是顏闔的家?!笔拐甙彦X給了他,顏闔回答說:“恐怕是聽錯了而使你獲罪,不如回去再詢問一遍。”使者轉(zhuǎn)身回去魯國詢問,又來邀請他,(顏闔)這才不得已跟他去了魯國。所以象顏闔這樣的人,不是討厭富貴,而是因為重視生存而討厭它。世界上的人君們大多因為富貴而瞧不起得道的人,他們彼此不了解,難道不是悲哀嗎?素儀說:修煉道行的真諦,在于保持自身;其余的較大部分,在于為國家著想;剩下的微末的部分,才是為天下著想。這樣看來,帝王的功業(yè),對圣人而言是多余的,并不是他們完美自身修養(yǎng)生命的道路?,F(xiàn)在世俗所謂的君子,危及自身就放棄生命來依從事物的發(fā)展,他們?yōu)槭裁催@么做呢?他們要因此做什么呢?大凡是普通人的一舉一動,一定要觀察他們?yōu)槭裁催@么做與怎么去做?,F(xiàn)在有人到了這樣的地步,用帶在王侯身邊的寶珠去彈飛到千仞高的鳥鵲,世人一定會笑話他們。這是為什么呢?被用的東西很名貴,但是所要得到的東西很輕賤。生命難道只是帶在王侯身邊的寶珠的重量!子華子說:“能夠完整地保全自己最好,(對自己)有所虧待的生存差一等,死又在虧生之下,被迫生存、求死不得為最下等?!彼匀藗兯f的尊重生命的人,指的是全生的人;所說的全生的人,得到了六欲中所有最好的地方。所說的虧生的人,得到了六欲中某些好的地方。那么虧生的人的尊嚴就比較薄弱。他們虧待自己的生命越嚴重,他們的尊嚴就越薄弱。所說的死去的人,沒有之所以知道了(一些事),就恢復(fù)他沒有生存過的時光。所說的迫生的人,六欲中什么好處都沒有得到,獲得的都是其中最壞的部分。服從是這樣的,屈辱是這樣的。屈辱不會比不義更加嚴重,之所以不義就是求死不得造成的。而且迫生還不只是不義,所以說被迫生存還不如死去。憑什么知道是這樣呢?耳朵聽見了討厭聽見的,不如不去聽;眼睛看見了不想看見的,不如不去看。所以打雷的時候就掩上耳朵,閃電的時候就掩上眼睛,這就是(剛才說的話)的比方。大凡擁有六欲的人,都知道他們所十分討厭的,但是一定不能得到避免,還不如什么都不要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是死了以后才能做到,所以說被迫生存還不如死去。喜歡吃肉的人,不是可以用“吃腐鼠的人”來稱呼的;喜歡喝酒的人,不是用“敗酒之人”來稱呼的;尊重生命的人,不是可以用被迫生存、求死不得來稱呼的。論人為君之道不僅辦事須要簡約無為,而且還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和操守。最好的是向自身尋求,其次是向別人尋求。對別人的索求越多,其作用就相當于將其推開的更遠、更快些;對別人的要求越強烈、越過分,你自己失去的也就會越多、越快。什么叫向自身尋求呢?使耳朵和眼睛所接受的東西濕度,節(jié)制嗜好和欲望,放棄巧智計謀,去掉虛偽奸詐,讓意識在無窮無盡的空間中暢游,讓思想處于聽其自然的道路上,像這樣就沒有什么可以傷害自身性命的了。沒有什么可以傷害生命就可以了解事物的細微之處,了解了事物的細微之處就可以了解事物的絕妙神奇。了解了事物的絕妙神奇就叫做得道。所有那些萬事萬物,得道以后才能形成。所以懂得了道,就可以順應(yīng)萬物的變化,心胸的博大精深不可測度。道德行為就會顯著美好,和太陽、月亮一樣不可熄滅,豪杰義士不斷前來,遠方的國家都來歸服,不可阻擋。意念、精氣就會暢通,沒有束縛,不可壓抑。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會重新回到樸素的狀態(tài),嗜好和欲望容易滿足,求取的養(yǎng)生之物少而又有節(jié)制,不可占有。就會超越塵世,自得其樂,不可玷污。就會威武不能使他害怕,嚴厲不能使他恐懼,不可屈服。所以懂得了得道的原理,就能所作所為都合乎時宜,能夠隨機應(yīng)變,不可窮盡;就能舉止有方,索取和給予都遵循情理,不可迷惑。說話沒有過失、還像附在肌膚上,不可改變。讒媚之人就窮困了,賢明的人就興旺了,不可隱藏。所以懂得了得道的真諦,就會如同天地一般,那么還有什么事不能承擔(dān),什么東西不能適應(yīng)呢?比方說駕車的人,反求于自身,就會車也變得輕巧了馬也跑得快了,跑到很遠的地方以后再吃飯也不會疲倦。以往,先代的亡國君主們,認為罪責(zé)在于別人,所以每天都殺戮不停,以至于亡了國還不醒悟。而夏、商、周三代振興 國家的君主,認為罪責(zé)在自己身上,所以每天都辛勤地為人民做事,總不放松,這才使他們成為天下的圣王。什么叫向別人尋求?同樣是人但智慧相差懸殊。不論賢明的人和不肖的人有多大的差異,都用花言巧語、辯解之辭來保護自己,防范仇敵,這是不肖的君主之所以惑亂的原因。凡是評估一個人,如果他比較通達,就觀察他都對什么人以禮相待;如果他顯貴,就觀察他都舉薦什么人;如果他富貴,就觀察他供養(yǎng)的是哪些人;如果他聽取別人的言論,就觀察他的實際行動;如果他閑暇無事,就觀察他愛好的是什么;如果他學(xué)習(xí),就觀察他說出來的都是什么話;如果他貧困,就觀察他不接受的是什么;如果他貧賤,就觀察他不去做的事情是什么。使他高興,以檢驗他的操守;使他快樂,以檢驗他的邪僻。使他發(fā)怒,以檢驗他的氣節(jié);使他恐懼,以檢驗他的信念;使他悲哀,以檢驗他的人性;使他窮困,以檢驗他的意志。以上八種觀察和六種檢驗,是賢明的君主用來評估人的標準。評估人又一定要注意他的六戚、四隱。什么叫六戚?就是父親、母親、兄長、弟弟、妻子、兒女這六種親屬。什么叫四隱?就是朋友、熟人、鄰居、親信這四種親近的人。在內(nèi)就憑借六親四隱來觀察,在外就用八觀六檢去衡量,那么一個人的真誠和虛偽、貪婪與卑鄙,美好與丑惡就都不會判斷錯了。這就像躲避雨點兒一樣,所閃避的地方?jīng)]有不是這樣的。這就是先代圣王據(jù)以識別人的原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