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說文解字·敘》之三十一
原文:
《說文解字·敘》:“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薄6廊舜蠊卜泅?,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xiāng)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
解讀:
墻壁中書說的是魯恭王拆毀孔子住宅想擴建宮殿,在毀壞的墻壁中得到的《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等古文典籍。這些典籍都用的是古文字。
張倉本是秦朝時的柱下史,主管郡國上計,明習天下圖書計籍。私下偷藏《春秋左氏傳》。西漢時歸順了劉邦。于是就獻了出來。這與壁中經(jīng)書相同。
一些諸侯郡國也往往從地下發(fā)掘出前代的寶鼎和器物。它們的銘文就是前代的古文。這些古文字彼此都很相似。雖不能說又看見了古文源流的全貌。其中的源流解說也能有個大概的了解。
但是世人基本都不認可這種古文。認為是有人利用人們的好奇心,故意改變現(xiàn)行文字的寫法,在鄉(xiāng)下墻壁中偽造不可知之書,攪亂正常的文字使用,并以此炫耀于世。所謂正常的文字是指秦篆與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