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從秦始皇陵兵馬俑驅車前往沉睡千年仍未揭開面紗的宏偉奇觀——驪山園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墓,也稱“麗山”或“酈山”,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以東30公里臨潼縣的驪山,亦稱驪山園。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現(xiàn)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于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陪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fā)掘。 據目前的考證,已發(fā)現(xiàn)的秦始皇兵馬俑被普遍認為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wèi)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的有機組成部分。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敝赋霎敃r修筑秦始皇陵的有七十余萬人。鑿穿了三層地下水,灌注銅水來填補縫隙,又修造宮殿,設置百官位置,放置奇珍異寶。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來模擬江河的流動,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長明燈。陵墓中還有許多機關。為了防止泄密,在秦始皇入葬后,秦二世又下令將工匠封閉在地宮內城和外城之間。從科學探測和局部發(fā)掘來看,地宮里存在許多金屬物質,也有很好的排水系統(tǒng)。至于地宮究竟有多深,學界爭議很大,從20米到50米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所謂“穿三泉”只是虛指。 秦陵尚未完工,便出現(xiàn)秦末農民暴動,章邯將修陵的七十萬人全部調去抵抗暴動,至此,秦陵的修建中斷。項羽破關后,帶兵三十萬挖掘秦陵。隨后又有牧羊人因尋找丟失的羊群而失手將秦陵地宮燒掉。但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有力證據,也有學者認為秦始皇陵并未遭到大規(guī)模破壞。根據勘查,確實在秦始皇陵周圍發(fā)現(xiàn)汞含量異常,學者認為如果地宮打開過,汞會很快揮發(fā)。因此初步證實了秦始皇陵內含大量水銀的說法。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