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的熱點,就是沸點,一般很快會冷卻,再被新的熱點代替。
與以前由傳統(tǒng)媒體聚焦不同,今天的熱點基本都是由網絡形成,幾乎是二三天最多一周就形成一個新的熱點。網民幾乎是“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像非洲大草原的食肉動物一樣,總是在“群餐”中不斷投入撕咬陣營。雖然成千上萬的人并不實際圍在一起,可是在微博微信這些新媒體上,無數(shù)的人就眼前的話題在發(fā)聲、在唇槍舌戰(zhàn),似乎人人都是真理在手,人人都是判官。
熱點的輿論,摻雜著語言暴力與態(tài)度暴力,非理性因素居多。這使我聯(lián)想到臺風,來勢洶洶,去也匆匆,留下的是一片狼藉。自從有了互動性強的新媒體以來,每年都是在一場又一場的輿論臺風中度過,一些人被刮得人仰馬翻,萬劫不復。然而,冷靜的思考十分缺乏,起哄過后的戰(zhàn)績戰(zhàn)報乏善可陳。
當然,不能要求億萬“手機用戶”都是哲學家與思想家,但這個社會總需要有一些冷靜的觀察者與理性的思考者。我就不愿意跟著嚷嚷,寧愿等事態(tài)清楚、真相暴露后再形成觀點。
我尤其不認同某些知識分子的咬牙切齒與武斷偏執(zhí)。他們連起碼的中庸之道也不講,根本就沒有學者應有的涵養(yǎng)。對此類人,我敬而遠之。
而對于一般網民的看法,我只作為“輿情”來了解,不求其正確與否。
我感到不安的是,如今的輿論熱點基本都是與負面的事件有關,總體上就會形成“病態(tài)社會”的印象,難道暗合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傳播規(guī)律嗎?
因此,為了心理健康我也要選擇淡定,干嘛因為義憤填膺而讓心情變糟呢?
我相信,生活中的真善美仍然占主流,我絕對不讓那些熱點剝奪了人生在世的快樂。我樂故我在。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且以微醺醉眼,看風云變幻、潮漲潮落。
依然故我,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