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師傳中醫(yī)筆記(秘)
水火燙傷是生活中難免發(fā)生的意外事件,燙傷常常會引發(fā)劇烈疼痛,處理不當很容易感染或留下疤痕,我曾在《燙傷燒傷驗方匯集》中記載了很多燒燙傷治療藥方,大家可以借鑒使用。
毛冬青(血栓閉塞用毛冬青,活血化瘀又治冠心病)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脈之效。現(xiàn)代藥理學認為毛冬青能溶解動脈閉塞性血栓,減少或阻止動脈粥樣硬化,治療心血管疾病需要大劑量使用。本品與冬青同屬一科,狀亦略似,因其葉兩面有粗毛,故名毛冬青。現(xiàn)臨床多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丹毒、癰疽、燒傷、燙傷、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喉頭水腫、扁桃體炎、痢疾、冠心病、腦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癱、動脈硬化癥等。常用處方①脈管炎:毛冬青根150克,雞血藤50克,丹參5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②肺熱喘嗽:毛冬青50克,白糖少量(沖服),水煎煮,日一劑,早晚頻頻飲用。③感冒、扁桃體炎、痢疾:毛冬青根20—30克,水煎服。④南藥《中草藥學》:'清熱解毒,活血通脈,消腫止痛。主治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小兒肺炎,燒傷。'⑤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毛冬青根90克,煨豬腳1只服食,每日1次。另取毛冬青根90克,煎水浸泡傷口,每日1—2次,浸泡后外敷生肌膏(《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⑥療高血壓:毛冬青根30—60克。配白糖或雞蛋燉服,亦可水煎代茶常服(《福建藥物志》)。⑦禁忌:證屬虛寒者不宜用。有出血傾向者忌用、孕婦忌用。兒童慎用。
平喘藥物:平喘銀杏葉補骨(脂),白(豆)蔻山豆(根)云香(草)胡(頹葉子);地龍(黃)芩(苷)洋(金花)葶(藶子)椒目,蚤休藁本豬(膽汁)昆布。銀杏葉、補骨脂、白豆蔻、山豆根、云香草、胡頹葉子、地龍、黃芩苷、洋金花、葶藶子、椒目、蚤休、藁本、豬膽汁、昆布。
鎮(zhèn)咳藥物:鎮(zhèn)咳桑白(皮)半(夏)百部,天冬桃仁杏(仁)紫蘇(子);款冬(花)牛黃馬錢(子)五(味子),黃精冬蟲(夏草)甘(草)(石)菖蒲。桑白皮、半夏、百部、天冬、桃仁、杏仁、紫蘇子、款冬花、牛黃、馬錢子、五味子、黃精、冬蟲夏草、甘草、石菖蒲。鎮(zhèn)咳桑白半百部,天冬桃仁杏紫蘇;款冬牛黃馬錢五,黃精冬蟲甘菖蒲。
祛痰藥物:祛痰天南(星)(白)芥(子)海蛤(殼),白前海?。ㄊ┬不ǎ蛔陷野赘剑ㄗ樱ɑ╅伲t)皂莢,桔梗前胡(瓜)蔞冬瓜(仁);荊芥苦參(天)竺(黃)陳皮,青皮山豆(根)(白)果南沙(參)。天南星、白芥子、海蛤殼、白前、海浮石、旋覆花、紫菀、白附子、化橘紅、皂莢、桔梗、前胡、瓜蔞、冬瓜仁、荊芥、苦參、天竺黃、陳皮、青皮、山豆根、白果、南沙參。
紫菀“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氣結(jié)”,治咳嗽,無論得病新久均可用之。有用紫菀治療便秘:肺氣不宣——大便不暢——便秘。
遠志(小草)“主咳逆?zhèn)?,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輕身不老。”《滇南本草》:“養(yǎng)心血,鎮(zhèn)驚,寧心,散痰涎。療五癇角弓反張,驚搐,口吐痰涎,手足戰(zhàn)搖,不省人事,縮小便,治赤白濁,膏淋,滑精不禁。”“治癰疽發(fā)背,疥毒惡候侵入,不問寒熱虛實,遠志(湯洗去泥,捶去心)為末,酒一盞,調(diào)末三錢,遲頃,澄清飲之,以滓敷病處(《三因方》遠志酒)?!?div style="height:15px;">
止嗽散:荊芥、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甘草、陳皮。
肺寧合劑:麻黃、杏仁、桔梗、款冬花、瓜蔞皮、前胡、枇杷葉、甘草。
抗敏:蟬蛻、防風、僵蠶、蒼耳草、紫蘇葉、地龍
溫肺湯:人參、肉桂、干姜、鐘乳石、半夏、橘紅、木香、甘草。
川貝與浙貝功效相似,均具有止咳化痰、清熱散結(jié)作用。但川貝性涼而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較強,且有潤肺之功,無論痰多痰少均可以選用,特別是用于熱痰、燥痰、肺虛勞嗽、久嗽、痰少咽燥、痰中帶血等最為對證,為止咳藥要,藥性和緩,氣味不濃,故小兒與年老體弱病人久服亦不傷胃,然其清火散結(jié)之力不及浙貝母。浙貝母性味偏于苦寒,清熱化痰、散結(jié)消腫,開泄力勝,長于清火散結(jié),臨床多用于痰熱郁肺咳嗽、外感風熱咳嗽,與知母、連翹、桑葉、黃菊花、杏仁、桔梗相伍;也常用于癰毒腫痛、瘰疬未潰之證,同玄參、牡蠣、蒲公英等相合。止咳作用不及川貝。
小兒百日咳:川貝100克,炙甘草20克,生甘草20克,共研極細末,砂糖丸如芡實大,米湯化服丸。
土貝母: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消癰排膿。常配伍牡蠣、天花粉、薏苡仁、魚腥草、皂角刺、穿山甲、夏枯草、海藻、昆布治療乳癰、瘰疬痰核、瘡瘍腫毒、淋巴結(jié)核、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結(jié)炎等。
白果(銀杏、公孫樹、鴨腳子):爺爺栽樹,孫子吃果。具有斂肺平喘、收斂止帶、殺蟲之效,治療咳嗽喘息(久病體虛咳喘多用)?!凹矣腥冒坠麡洌怀钊⒉粊砗孟眿D。”白果中毒可用蛋清內(nèi)服,或用生甘草60克煎服。
小兒遺尿:白果炒香,5—10歲兒童5—7枚;成年8—10枚,日2次,細嚼慢咽。
生食三片姜,勝過喝參湯。早上吃姜暖腸胃,晚上吃姜如刀槍(常人而言,寒濕或者寒性體質(zhì)晚上吃姜亦屬于恰當)。三斤子姜不如一斤老姜。男子多吃姜,勝飲人參湯。女子不可百日無糖,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生姜入菜不去皮,散火祛熱數(shù)此一。
玄參(重臺、玄臺、黑參、元參)功能滋陰潤燥、降火解毒、通脈散結(jié),性寒質(zhì)潤,味苦降泄,長于滋陰降火(要藥),《》“惡黃芪、干姜、大棗、山茱萸、反藜蘆”?,F(xiàn)代藥理學認為玄參具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降血壓,降血糖,溶血,抗菌和解熱等作用。
靈芝桂圓酒:靈芝100克,制黃精100克,制何首烏100克,桂圓肉50克,黨參50克,枸杞子50克,炙黃芪50克,當歸50克,熟地黃50克,陳皮25克,山藥25克,茯苓25克,大棗25克,冰糖700克,白酒7000克,浸泡半月,密封保存,具有滋補強壯、溫補氣血、健脾益肺、保肝補腎的作用。
老年咳喘(五子湯):白芥子15克,紫蘇子15克,萊菔子15克,葶藶子15克,車前子30克,青天葵10克,炙甘草10克,蒲公英30克,黃芩15克,淫羊藿15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五加皮(治療腰腿痿弱要藥,又名文章草)功能祛除風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利水消腫。兩腳不會移,只要五加皮。寧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五加皮分為南五加皮(正品)和北五加皮。
虛損酒方:三七50克,紅參50克,枸杞子100克,海馬30克,當歸50克,五加皮10克,熟地黃50克,黃精50克,制何首烏50克,45°左右白酒浸泡半月后飲用,日服<50克。
乳腺增生按摩手法口訣:
按揉行間達太沖,內(nèi)庭陷谷摩且按,地五俠溪用力同。
七八肋間正對乳,期間乳房一線融。更須導引蹲床只,呼吸升降虎踞功。
宣肺止嗽湯(宣肺利氣,止咳化痰):炙麻黃5克,桔梗5克,光杏仁10克,制半夏10克,前胡10克,大貝母10克,炙款冬花10克,佛耳草12克,生甘草3克,水煎煮,日一劑,早晚溫服。
宣肺止咳湯(宣肺止咳,清熱化痰):炙百部15克,白前15克,荊芥15克,桔梗15克,陳皮15克,紫苑15克,川貝母10克(研末沖服),太子參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上藥浸泡2小時,武火煮開,文火再煮25~30分鐘,取汁;加水再煎30分鐘,取二汁,混勻,納川貝末,煮沸,分2—4次飯后及睡前服。主治咳嗽。
豨薟草(豨薟、豬膏苺、豬膏草、黏糊菜、肥豬苗、風濕草、蝦鉗草、綠薟草)具有祛風濕、利筋骨、降血壓之效,現(xiàn)代藥理學認為其能降壓、擴張血管、抗炎、抗菌、抗早孕、增強免疫抑制等作用,主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四肢麻痹,筋骨攣痛,腰膝無力,瘧疾,肝炎,皮膚皰疹作癢,高血壓病等。
雙冬湯(二冬湯):雙冬湯天冬,麥冬百橘紅;瓜蔞竹茹半,百咳功效宏。天冬24克,麥冬24克,百部10克,瓜蔞10克,橘紅6克,竹茹6克,半夏6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麻為血不運,木為氣不通”。升白人藤丹,山茱乳沒穿。益靈茜苦蟾,麝香地龜板。人參、雞血藤、丹參、山茱萸、乳香、沒藥、穿山甲、益智仁、靈芝、五靈脂、茜草、苦參、蟾酥、麝香、生地黃、龜甲。
肉蓯蓉(大蕓、肉松蓉、縱蓉、金筍)功能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明代倪朱謨《本草匯言》:“養(yǎng)命門,滋腎氣,補精血之藥也。....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div style="height:15px;">
木瓜,酸澀溫,功能舒筋活絡(luò)、和胃化濕,以宣城旌德產(chǎn)者為道地,故處方常書寫宣木瓜。“酸斂之品”,食酸太多,令人癃閉小便不通。
三七:①銅皮鐵骨猴三七,止血化瘀數(shù)第一。②為外傷科要藥(金不換)。③“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并稱曰人參三七,為藥品中最珍貴者?!?div style="height:15px;">
八角蓮(六角蓮、獨葉一枝花、獨角蓮、鬼臼、八角盤、獨腳蓮)功能清熱解毒、化痰散結(jié)、祛瘀消腫。
八厘麻(羊躑躅、鬧羊花)+酒=蒙汗藥。八厘麻功能麻醉止痛、祛除風濕。
枳椇子(木蜜、棘枸子)功能醒酒、利水消腫(醒酒安神、生津止渴、通利二便),千杯不醉枳椇子。麝香、枳椇子—解酒毒、果毒。
韭菜(起陽草、壯陽草)功能溫中開胃、行氣活血、補腎壯陽?!澳胁浑x韭,女不離藕。”“春食則香,夏食則臭?!本虏瞬灰伺c蜂蜜、白酒同食。
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七葉一枝花又名草河車、蚤休、重樓、螫(shì )休,瘡瘍要藥、蛇傷要藥。
白蚤休——七葉一枝花;紅蚤休——拳參。
十月蘿卜小人參。
“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div style="height:15px;">
虛勞自汗不止:人參10克,白術(shù)20克,黃芪30克。陽虛甚加附子5克。
陽痿:人參,首日1克,遞日增1克,7日達7克后,停藥3日,再從1克開始。
李云祥治療輸卵管不通①氣滯血瘀型(理氣祛瘀峻竣煎):三棱、莪術(shù)、赤芍、地鱉蟲、丹參、當歸、香附、穿山甲、柴胡、路路通、郁金、延胡索、仙靈脾、肉蓯蓉、紅藤、敗醬草,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②寒濕瘀滯型(溫經(jīng)祛瘀峻竣煎):制附子、肉桂、桂枝、小茴香、紫石英、三棱、莪術(shù)、赤芍、地鱉蟲、香附、路路通、丹參、仙靈脾、肉蓯蓉、穿山甲、鎖陽、紅藤、敗醬草,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③氣滯血瘀型(益氣祛瘀峻竣煎):黨參、黃芪、山藥、黃精、三棱、莪術(shù)、地鱉蟲、丹參、香附、當歸、路路通、赤芍、穿山甲、仙靈脾、肉蓯蓉、菟絲子、紅藤、敗醬草,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④熱盛瘀阻型(清熱祛瘀峻竣煎):紅藤、敗醬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三棱、莪術(shù)、地鱉蟲、路路通、牡丹皮、丹參、赤芍、黃芩、穿山甲、黃柏,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按┥郊住⒙仿吠ㄊ侵委熭斅压芄W璧囊??!?div style="height:15px;">峻竣煎(清熱祛瘀、益氣通絡(luò)):三棱9克,莪術(shù)9克,路路通9克,丹皮9克,敗醬草15克,穿山甲9克,紅藤15克, 黃芪9克,香附9克,赤芍9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加減]脾虛加黨參12克,白術(shù)9克;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2克;輸卵管阻塞甚加地鱉蟲12克。主治慢性盆腔炎、輸卵管閉塞。
中醫(yī)診斷學(復習資料)
第五章  按診
第一節(jié)    按診的方法與意義
1. 按診的體位。
2. 按診的手法:①觸法。②摸法。③按法。④叩法:a.直接叩擊法。b.間接叩擊法。
3. 按診注意事項。
第二節(jié)    按診的內(nèi)容
一、按胸脅
(一)胸部按診
(1)肺下界病變:
① 肺下界下移——肺脹、腹腔臟器下垂。
② 肺下界上移——肺痿、懸飲、鼓脹、腹內(nèi)腫瘤或癥瘕。
(2)前胸高突病變:
① 叩之膨膨然有鼓音,其音清者——肺氣壅滯,多見于肺脹、氣胸。
② 叩之音濁或呈實音,并有胸痛——飲停胸膈、肺癆損傷、肺內(nèi)腫瘤、肺癰、痰熱壅 肺。
③ 胸部壓痛——局限性青紫腫脹者——外傷,肋骨骨折等。
(二)乳房按診
1. 乳癰、乳發(fā)、乳疽——乳房局部壓痛。
2. 乳癖——乳房有大小不一的腫塊,邊界不清,質(zhì)地不硬,活動度好,伴有疼痛
3. 乳核——乳房有形如雞卵的硬結(jié)腫塊,邊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動而不痛。
4. 乳癆——乳房有結(jié)節(jié)如梅李,邊緣不清,皮肉相連,病變發(fā)展緩慢,日久破潰,流稀 膿夾有豆渣樣物。
5. 乳癌——乳房塊腫質(zhì)硬,形狀不規(guī)則,高低不平,邊界不清,腋窩多可捫及腫塊。
6. 乳疬——女子月經(jīng)將行的青春發(fā)育期,或男子、兒童——側(cè)或兩側(cè)乳暈部有扁圓形稍硬腫塊,觸之疼痛。
(三)【虛里按診】
虛里:即心尖搏動處,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間。
1. 虛里之其動微弱——①宗氣內(nèi)虛。②飲停心包之支飲。
2. 虛里搏動遲弱,或久病體虛而動數(shù)——心陽不足。
3. 虛里按之彈手,洪大而搏,或絕而不應——心肺氣絕,屬危候。
4. 孕婦胎前產(chǎn)后,【虛里動高】——惡候。
5. 【虛里日漸動高】——虛損勞瘵之病進。
6. 虛里搏動數(shù)急而時有一止——宗氣不守。
7. 胸高而喘,虛里搏動散漫而數(shù)——心肺氣絕之兆。
8. 【虛里動高】,聚而不散——熱甚,可見外感熱邪、小兒食滯或痘疹將發(fā)。
9. 虛里搏動移位——心痹、先心病、鼓脹、癥積、氣胸、懸飲、腫瘤、胸部畸形(漏斗 胸、脊柱彎曲)。
10. 驚恐,大怒或劇烈運動后,【虛里動高】——不屬病態(tài)。
11. 肥胖之人,虛里搏動不明顯——不屬病態(tài)。
12. 其動欲絕,而無死候——痰飲。
(四)脅部按診
1. 脅痛喜按,脅下按之空虛無力——肝虛。
2. 脅下腫塊,刺痛拒按——血瘀。
3. 右脅下腫塊,質(zhì)軟,表面光滑,邊緣鈍,有壓痛——肝熱病、肝著。
4. 右脅下腫塊,質(zhì)硬,表面平或呈小結(jié)節(jié)狀,邊緣銳利,壓痛不明顯——肝積。
5. 右脅下腫塊,質(zhì)地堅硬,按之表面凹凸不平,邊緣不規(guī)則,常有壓痛——肝癌。
6. 右側(cè)腹直肌外緣與肋緣交界處附近觸到梨形囊狀物,并有壓痛——膽石、膽脹等膽囊 病變。
7. 左脅下痞塊——肥氣等脾臟病變。
8. 瘧疾后左脅下可觸及痞塊,按之硬——瘧母。
二、按脘腹
(―)脘腹分區(qū)及所候
1. 心下——劍突的下方。
2. 胃脘——心下的上腹部。
3. 大腹——臍以上的部位。
4. 臍腹——臍周部位。
5. 小腹——臍以下至恥骨上緣。
6. 少腹——小腹的兩側(cè)。
(二) 脘腹按診的方法
1. 肝的按診。
2. 脾的按診。
3. 腎臟按診。
(三) 院腹按診的內(nèi)容
(1) 涼熱:
① 腹部按之肌膚涼而喜溫——寒證。
② 部按之肌膚灼熱而喜涼——熱證。
(2) 疼痛:
① 腹痛喜按,按之痛減,腹壁柔軟——虛證——脾胃氣虛。
② 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滿——實證——食積、陽明腑實、瘀血腫塊。
③ 局部灼熱,腫脹拒按——內(nèi)癰。
④ 按之疼痛,固定不移——瘀血。
⑤ 按之脹痛,病處按此聯(lián)彼——氣滯氣閉。
(3) 腹?jié)M:
① 脘腹部按之手下飽滿充實而有彈性,有壓痛——實滿。
② 脘腹部雖然膨滿,按之手下虛軟而缺乏彈性,無壓痛——虛滿。
③ 脘部按之有形而脹痛,推之轆轆有聲——水飲停胃。
(4) 鼓脹:
① 水鼓——液波震顫有波動感,按之如裹裹水。
② 氣鼓——液波震顫無波動感,叩擊如擊鼓之膨膨然。
(5) 腫塊:
① 腫塊推之不移,腫塊痛有定處,癥積,病屬血分。
② 腫塊??梢疲蛲礋o定處,聚散不定——瘕聚,病屬氣分。
③ 腫塊大深。
④ 腫塊形狀不規(guī)則,表面不光滑——病重。
⑤ 腫塊堅硬如石——惡候。
⑥ 腹中結(jié)塊,按之起伏聚散,往來不定,形如條索狀,久按轉(zhuǎn)移不定或手下如蚯蚓蠕動——蟲積。
⑦ 小腹部觸及腫物,按之有壓痛,有尿意:a.膀胱中有積尿。b.婦女懷孕,胞宮大。c. 石瘕,胞宮或膀胱月中瘤。
(6) 壓痛及反跳痛:
① 右季肋部壓痛——肝膽、右腎、升結(jié)腸病變。
② 上腹部壓痛——肝膽、胃、胰、橫結(jié)腸病變。
③ 左季肋部壓痛——脾、左腎、降結(jié)腸病變。
④ 右腰部壓痛——腎、升結(jié)腸病變。
⑤ 臍部壓痛——小腸、橫結(jié)腸、輸尿管病變。
⑥ 左腰部壓痛——左腎、降結(jié)腸病變。
⑦ 下腹部壓痛——腸癰、膀胱或女性生殖器病變。
⑧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塊——腸中有宿糞。
⑨ 右少腹作痛而拒按,或出現(xiàn)反跳痛,或按之有包塊應手——腸癰。
(7) 妊娠:
① 小腹部觸及脹大的胞宮——婦女妊娠3個月后。
② 胞宮底約與臍平——妊娠5~6個月。
③ 胞宮底在臍上3橫指——妊娠7個月。
④ 胞宮底在劍突下2橫指——妊娠9月至足月時。
⑤ 妊娠后腹形明顯大于正常,皮膚光亮,按之脹滿——胎水腫滿。
⑥ 腹形明顯小于正常,而胎兒尚存活——胎萎不張。
三、按肌膚
(一)按肌膚的方法
(二)按肌膚的內(nèi)容
1. 診寒熱
(1) 膚冷:
① 肌膚寒冷,體溫偏低——陽氣衰少。
② 肌膚冷而大汗淋漓,脈微欲絕——亡陽。
(2) 膚熱:
① 肌膚灼熱,體溫升高——實熱證。
② 汗出如油,四肢肌膚尚溫而脈躁疾無力——亡陰。
③ 身灼熱而肢厥——真熱假寒。
(3) 外感?。?div style="height:15px;">① 汗出熱退身涼——表邪已解。
② 皮膚無汗而灼熱甚。
(4) 身熱:
① 初捫熱甚,久按熱反轉(zhuǎn)輕——熱在表(衛(wèi)分)。
② 初捫熱不甚,久按其熱反甚——熱在里。
③ 身熱不揚——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濕熱蘊結(jié)。
(5)局部病變:
① 皮膚不熱,紅腫不明顯——陰證。
② 皮膚灼熱而紅腫疼痛——陽證。
2. 診潤燥滑澀
(1) 皮膚干燥——尚未出汗。
(2) 皮膚濕潤——#已出汗。
(3) 皮膚干癟——津液不足。
(4) 肌膚滑潤——氣血充盛。
(5) 肌膚枯涅——氣血不足。
(6) 新病皮膚多滑潤而有光澤——氣血未傷。
(7) 久病肌膚枯澀——氣血兩傷。
(8) 肌膚甲錯——血虛失榮、瘀血。
3. 診疼痛
(1) 肌膚濡軟,按之痛減——虛證。
(2) 硬痛拒按——實證。
(3) 輕按即痛——病在表淺。
(4) 運按方痛——病在深部。
4. 診腫脹
(1)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腫。
(2) 按之凹陷,舉手即起——氣腫。
5. 診瘡瘍
(1) 腫硬不熱——寒證。
(2) 腫處灼手而有壓痛——熱證。
(3) 根盤平塌漫腫——虛證。
(4) 根盤收束而隆起——實證。
(5) 患處堅硬——無膿。
(6) 邊硬頂軟——已成膝。
6. 診尺膚
(1) 尺膚:肘部內(nèi)側(cè)至掌后橫紋處之間的肌膚。
(2) 尺膚部熱甚——熱證。
(3) 尺膚部涼——①泄瀉。②少氣。
(4) 按尺膚窅而不起——風水。
四、按手足
1. 手足寒熱
(1) 陽虛之證:①四肢猶溫——陽氣尚存。②四肢厥冷——病情深重。
(2) 手足倶冷——陽虛寒盛,屬寒證。
(3) 手足俱熱——陽盛熱熾,屬熱證。
(4) 熱證見手足熱——順候。
(5) 熱證反見手足逆冷——逆候(熱深厥亦深):熱盛陽氣閉結(jié)于內(nèi),不得外達。
2. 手足相比較
(1) 手足心與手足背比較:
① 手足背熱甚于手足心——外感發(fā)熱。
② 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內(nèi)傷發(fā)熱。
(2) 手心熱與額上熱比較:
① 額上熱甚于手心熱——表熱。
② 手心熱甚于額上熱——里熱。
五、按腧穴
病理反應:①壓痛。②結(jié)節(jié)。③條索狀物。④敏感反應。
1. 肺病——中府、肺俞、太淵。
2. 肝病——期門、肝俞、太沖。
3. 腎病——氣海、太溪。
4. 小腸病——關(guān)元。
5. 胃病——胃俞、足三里。
6. 心病——巨闕、膻中、大陵。
7. 脾病——章門、太白、脾俞。
8. 大腸病——天樞、大腸俞。
9. 膽病——日月、膽前。
10. 膀胱病——中極。
第六章   八綱辨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
第一節(jié)    八綱基本證候
一、表里辨證
意義:①病情的輕重淺深。②病機的變化趨勢。③把握疾病演變規(guī)律。④辨別病位的淺深。
(一)表證
病機:外邪——六淫(皮毛)、疫病(口鼻)——表證。
1. 阻遏衛(wèi)氣
① 衛(wèi)氣被遏,肌表失煦——初起惡寒。
② 腠理閉塞,衛(wèi)陽被郁——發(fā)熱。
2. 肺失宣降
① 肺竅不利——鼻塞。
② 肺氣失宣——流涕。
③ 肺氣上逆——咳嗽。
3. 邪氣郁滯經(jīng)脈
① 不通則痛——頭身疼痛。
② 經(jīng)氣不利——咽喉癢痛。
4. 正氣抗邪,脈氣外鼓——脈浮。
5. 胃氣未傷,內(nèi)部癥狀不顯——淡紅舌,苔薄白。
(二)里證(病情復雜,難以概括)
1. 外邪襲表,內(nèi)傳入里。
2. 外邪直中,侵犯臟腑。
3. 情志飲食,直損于里。
(一)表里證鑒別要點
寒熱
內(nèi)臟證候
舌象
脈象
疾病特點
表證
寒熱并見
不明顯
基本正常
脈浮
淺、急、輕、短
里證
但寒不熱或但熱不寒
明顯
明顯異常
脈沉或其他
深、緩、重、長
二、寒熱辨證
(一)寒證:冷、白、稀、潤、靜
病因病機:
1. 實寒:外感寒邪,或飲食生冷。
2. 虛寒: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
癥狀表現(xiàn):
1. 冷——肢冷、喜暖、畏寒、惡寒。
2. 白——面白、舌淡白、苔白。
3. 稀——痰稀、大便稀、小便清長、女人帶下清稀。
4. 潤——口淡不渴、苔潤。
5. 靜——捲縮、脈遲或緊。
(一)熱證:熱、赤、稠、燥、動
病因病機:
1、實熱:
① 外感火熱陽邪,或表寒化熱入里。
② 過服辛辣溫熱,或飲食郁積化熱。.
③ 素體陽熱偏盛,或五志過極化火。
2. 陰虛:內(nèi)傷久病,陰液耗損,或房勞傷陰癥狀表現(xiàn):
1. 【熱】——發(fā)熱、喜涼、惡熱。
2. 【赤】——面赤、舌紅、苔黃、小便短赤。
3. 【稠】——痰涕色黃黏稠、女人帶下黃稠。
4. 【燥】——大便干結(jié)、口咽干燥、喜冷飲、苔黃燥。
5. 【動】——煩躁不安、脈數(shù)。
(二)寒熱證鑒別要點
寒證
熱證
寒熱惡寒
惡寒喜溫
惡熱喜涼
口渴
不渴
渴喜冷飲
面色
四肢
大便
稀溏
秘結(jié)
小便
清長
短赤
舌象
舌淡苔白潤
舌紅苔黃
脈象
遲或緊
數(shù)
三、虛實辨證
辨別疾病的邪正盛衰。
(一)實證病因病機:
1. 外邪侵襲。
2. 飲食不節(jié)——蟲積、食積。
3. 臟腑失調(diào)——痰濕氣滯血瘀。
癥狀表現(xiàn):
1. 功能亢進:發(fā)熱,面紅目赤,譫語,躁動,咳喘有力,脈滑實有力。
2. 邪實阻滯:劇痛,持續(xù)不減,便干尿少,喉中痰鳴,癰市紅腫,癒痕,舌紅、堅斂蒼老。
(二)虛證
病因病機:
1. 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
2. 飲食失調(diào),生化不足。
3. 思慮勞倦,耗傷氣血。
4. 房勞過度,損耗腎精。
5. 久病失治誤治,損傷正氣。
6. 汗、吐、下,失血、傷精。
癥狀表現(xiàn):
1. 陰虛——潮熱、盜汗、失眠、五心煩熱。
2. 陽虛——畏寒肢冷、疲倦欲睡、自汗。
3. 氣虛——神疲乏力、自汗、懶言、易于感冒。
4. 血虛——面色蒼白、唇白無華、頭暈目眩。
5. 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眼睛干澀、大便干結(jié)。
6. 精髓不足——健忘、早衰、發(fā)育遲緩。
(三)虛實證鑒別要點
虛證
實證
病程
長(久?。?div style="height:15px;">短(新?。?div style="height:15px;">體質(zhì)
多虛弱
多壯實
精神
萎靡
興奮
聲息
聲低息微
聲高氣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脹滿
按之不痛,脹滿時減
按之疼痛,脹滿不減
發(fā)熱
五心煩熱,午后微熱
蒸蒸壯熱
惡寒
畏寒,得衣近火則減
惡寒,添衣加被不減
舌象
質(zhì)嫩,苔少或無苔
質(zhì)老,苔厚膩
脈象
無力
有力
一、明陽辨證(總綱)
(一)陰證
陰寒之邪——陰偏盛:
1. 阻遏陽氣——畏寒喜暖,四肢不溫。
2. 寒邪凝滯,經(jīng)脈不通——疼痛拒按。
3. 陽氣不運,血絡(luò)收縮——面色蒼白。
4. 脾陽受損,運化失健——大便溏薄。
5. 寒邪客肺——咳喘痰鳴。
(二)陽證
陽熱之邪——陽偏盛:
1. 熱邪內(nèi)盛——壯熱。
2. 火熱上炎——面紅目赤。
3. 熱擾心神——煩躁,神昏譫語。
4. 熱結(jié)腸胃——腹脹滿痛拒按,大便干結(jié)。
5. 熱邪傷陰——小便短赤,口渴,舌干。
6. 舌紅苔黃,脈洪滑數(shù)而實。
(三)陰證和陽證的鑒別
陰證
陽證
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蜷臥,倦怠無力,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舌苔潤滑
面色潮紅或通紅,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紅絳,苔黃燥或黑而生芒刺
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
語聲壯厲,煩而多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
惡寒畏冷,喜溫,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或短少,大便溏泄,氣味腥
身熱,惡熱,喜涼,心煩,口干渴飲,小便短少澀痛,大便干硬,氣味臭移
腹痛喜按,肢涼,脈沉細遲無力
腹痛拒按,肌膚灼熱,脈浮洪數(shù)大滑有力
第二節(jié)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一、證候相兼
廣義:各種證候相兼存在。
狹義:病位無論在表在里,病情上都無寒熱虛實性質(zhì)相反的情況存在。
常見證候:表寒實證、表實熱證、里實寒證、里實熱證、里虛寒證、里虛熱證。
二、證候錯雜
概念:不僅表里同病,而且有寒熱虛實性質(zhì)相反的情況存在。
常見證候:
1. 表里同病,寒熱虛實性質(zhì)并無矛盾——表里寒實證、表里實熱證。
2. 表里同病,寒熱性質(zhì)相同,虛實性質(zhì)相反——表實寒里虛寒證、表實熱里虛熱證。
3. 表里同病,虛實性質(zhì)相同,寒熱性質(zhì)相反——表實寒里實熱證(“寒包火”)。
4. 表里同病,寒熱虛實性質(zhì)均相反——表實寒里虛熱證。
三、證候真假
(一)寒熱真假
1. 真熱假寒(陽盛格陰、“熱深厥亦深”)
?熱極似寒——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或虛陽浮越于上。
① 真熱:胸腹灼熱,渴飲,鼻息熱,甚則神昏譫語,尿黃便干,下痢后重,舌紅苔黃而     干,脈數(shù)有力。
② 假寒:四肢厥冷,脈沉。
2. 真寒假熱(陰盛格陽、“戴陽證”)
?寒極似熱——邪熱內(nèi)盛,陽氣郁閉于內(nèi),不能外達。
① 真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
② 假熱:面赤、身熱、口渴、脈大。
3. 寒熱真假的鑒別
假象
真象
病程
多在疾病后期
多貫穿疾病全過程
部位
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
臟腑、氣血、津液方面真象多表現(xiàn)在胸腹、二便、舌象、脈象等
癥狀
假熱之面赤,是面色白而僅在顴頰上淺紅嬌嫩,時隱時現(xiàn)
真熱面紅為滿面通紅
假寒常表現(xiàn)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
真寒為身蜷臥,欲衣被
飲水
假熱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服后見嘔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無所逆者
真熱者渴喜冷飲真寒者口不渴,或喜熱飲,飲而不多
(二)虛實真假
1. 真實假虛(“大實有羸狀”)
邪實過盛——實邪內(nèi)阻,大積大聚,經(jīng)脈阻滯,氣血不暢,外周、腦府未得溫煦濡養(yǎng)。
① 真實:聲高氣粗,胸腹硬滿拒按,脈搏按之有力。
② 假虛:神情默默,倦怠懶言,身體羸瘦,脈象沉細。
2. 真虛假實(“至虛有盛候”)
臟腑虛衰——正氣虛甚,氣機不運以致阻閉不通不利。
① 真虛:胸腹不堅硬而喜按,氣短,舌淡,脈象無力,久病體弱。
② 假實:腹?jié)M,氣喘,二便閉澀等。
3. 虛寒真假的鑒別
① 脈象——有力無力、有神無神,尤以沉取為真諦。
② 舌質(zhì)——嫩胖與蒼老。
③ 言語呼吸——高冗粗壯與低怯微弱。
④ 體質(zhì)狀況、病之新久、治療經(jīng)過等。
四、證候轉(zhuǎn)化
(一)表里出入
1. 由表入里
【表證】惡寒發(fā)熱、鼻塞噴嚏、脈浮→【表證消失,里證出現(xiàn)】→【里證】臟腑證          候表現(xiàn)突出現(xiàn)、寒熱單見、脈不浮。
2. 由里出表
發(fā)熱咳喘、腹脹腹痛、心煩口渴—汗出,或麻疹透現(xiàn),或斑疹,或黃疸→里證減輕         (發(fā)熱等)。
(二)寒熱轉(zhuǎn)化
1. 寒證化熱
【寒證】外感寒邪、寒濕郁結(jié)、過服溫燥→【陽氣旺盛】→陽熱內(nèi)郁、郁久化熱、助      陽化熱→【熱證】。
2. 熱證轉(zhuǎn)寒
【熱證】→邪熱之毒嚴重,失治誤治→正氣耗傷→陽氣衰微→【寒證(甚至→亡            陽)】。
(三)虛實轉(zhuǎn)化
1. 實證轉(zhuǎn)虛
邪氣實為主(實證)→失治誤治,迀延日久,正氣耗傷→正氣虛為主(虛證)。
2. 虛證轉(zhuǎn)實
【虛證】→正氣來復,邪正相爭—癥狀反應劇烈、亢奮→【實證】新感外邪,傷食外傷      →以實證為主,虛證不明顯。
第三節(jié)   八綱辨證的意義
① 具有綱領(lǐng)性強、適用面廣的特點。
② 可概括其他辨證方法。
③ 增加了辨證的復雜性、可行性、實用性。
④ 較為突出地反映了中醫(yī)學的辨證思想。
第七章   病性辨證(病因辨證)
第一節(jié)     辨六淫證候
一、風淫證:癢、麻、腫、游、偏
特點: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善行而數(shù)變,常兼夾其他邪氣為患,發(fā)病迅 速,變化快,游走不定。
辨證依據(jù):新起惡風、微熱、汗出、脈浮緩,或突起風團、瘙癢、麻木、肢體關(guān)節(jié)游走 性疼痛、面瞼浮腫等。
1. 風邪襲表證——惡風寒,微發(fā)熱,汗出,脈浮緩,苔薄白。
2. 風邪犯肺證——鼻塞、流清涕、噴嚏,或伴咽喉癢痛、咳嗽。
3. 風客肌臟——突發(fā)皮膚瘙癢、丘疹。
4. 風邪中絡(luò)證——突發(fā)肌膚麻木、口眼喁斜、四肢抽搐。
5. 風勝行瘦證——肢體關(guān)節(jié)游走性作痛。
6. 風水相搏證——新起面瞼肢體浮腫。
二、寒淫證:冷、白、痛、遲、蜷
特點:寒為陰邪,凝滯、收引、易傷陽氣。
辨證依據(jù):新病突起,病勢較劇,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
1. 【傷寒證】惡寒重,或伴發(fā)熱,無汗,頭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脈浮緊。
2. 【中寒證】
① 寒邪客【肺】證——咳嗽、氣喘、咯稀白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遲緩。咳嗽突 作伴寒象。
② 寒滯【胃腸】證——脘腹疼痛、腸鳴腹瀉、嘔吐。
③ 寒滯【經(jīng)脈】證——肢體厥冷、局部拘急冷痛,伴口不渴,小便清長,面色白甚或 青,舌苔白,脈弦緊或脈伏。
三、暑淫證:熱、渴、汗、悶、倦
特點:暑為陽邪,炎熱升散,耗氣傷津,易夾濕邪。
辨證依據(jù):有夏月感受暑熱之邪的病史,發(fā)熱、口渴、汗出、疲乏、尿黃等。
1.【傷暑】發(fā)熱惡熱,汗出,口渴喜飲,氣短,神疲,肢體困倦,小便短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數(shù)。
2.【中暑】
① 發(fā)熱,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氣喘,甚至昏迷、驚厥、抽搐,舌鋒干燥,脈濡數(shù)。
② 高熱,神昏,胸悶,腹痛,嘔惡,無汗。
四、濕淫證:重、濁、悶、膩、緩
特點: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黏滯纏綿,重油趨下。
辨證依據(jù):起病較緩而纏綿,困重、酸楚、痞悶、膩濁。
1. 頭昏沉如裹,嗜睡,身體困重,胸悶脘痞,口膩不渴,納呆惡心,肢體關(guān)節(jié)、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渾。
2. 局部滲漏濕液,或皮膚出現(xiàn)濕疹、瘙癢,婦女可見帶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膩,脈濡緩或細。
五、燥淫證:干、浮
特點:干燥,傷津耗液,損傷肺臟.
辨證依據(jù):常見于秋季或處于氣候干燥的環(huán)境,干燥不潤。
皮膚干燥甚至皸裂、脫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飲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見干咳少痰而黏難咯,小便短黃,脈象偏浮。
1. 【涼燥】——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脈浮緩或浮緊>等表寒癥狀。
2. 【溫燥】——發(fā)熱,有汗>,咽喉疼痛,心煩,舌紅,脈等表熱狀。
六、火熱證:熱、紅、干、數(shù)、亂
特點:火為陽邪,炎上,耗氣傷津,生風動血,易致腫瘍、火易擾心神。
辨證依據(jù):新病突起,病勢較劇,發(fā)熱、口渴、便秘、尿黃、舌紅或絳、苔黃干、脈數(shù)有力。
① 發(fā)熱惡熱,煩躁,渴飲,汗多,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黃,面色赤,舌紅或絳,苔黃干燥        或灰黑,脈數(shù)有力。
② 甚者或見神昏、譫語、驚厥、抽搐,吐血、衄血,癰腫瘡瘍。
七、疫癘
【瘟疫】——發(fā)病急劇,證情險惡,具有傳染性。
表現(xiàn):初起憎寒而后發(fā)熱.
【疫疹】
1. 成因:感染燥熱疫毒而引發(fā)的發(fā)疹性病候。
2. 表現(xiàn):初起發(fā)熱遍體炎炎,頭痛如劈,斑疹透露,四肢厥冷。
【瘟黃】
1. 成因:感受溫毒夾濕熱而引起猝然發(fā)黃的病候。
2. 表現(xiàn):
① 初起可見發(fā)熱惡寒,隨即粹然發(fā)黃,全身、齒垢、白眼珠黃色深,名急黃。
② 嚴重者變證峰起,四肢逆冷,神昏譫語,或直視,或遺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縮,循衣摸床。
第二節(jié)  辨陰陽虛損證候
一、 陽虛證:冷、白、潤、遲、胖
病因:久病傷陽、年老腎虧、寒邪傷陽、過服苦寒。
病機表現(xiàn):
① 陽虛溫煦不足,虛寒內(nèi)盛:經(jīng)常畏寒,肢冷,口渴喜熱飲或不渴,尿清長,舌淡胖。
② 鼓動無力,功能減退: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蜷臥嗜睡。
二、 陰虛證:熱、紅、干、數(shù)、瘦
病因:熱病后期雜病傷陰、情志過激、房勞過度、過服溫燥。
病機表現(xiàn):
① 養(yǎng)不足,機體失潤:形體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黃、大便干結(jié)。
② 陰不制陽,虛熱內(nèi)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顴紅舌紅、脈細數(shù)。
三、亡陽證
病因:陽氣虧虛進——步發(fā)展、陽隨陰脫(大汗、失精、大失血)、陽氣暴脫(劇毒刺激、嚴重外傷、瘀痰阻竅)。
病機表現(xiàn):
① 推動無力——面白、息微、脈微欲絕。
② 衛(wèi)表失固——大汗淋漓。
③ 機體失溫——汗涼質(zhì)稀、肌膚不溫、手足厥冷、舌淡而潤。
四、亡陰證
病因:久病陰液虧虛進一步發(fā)展、陰液暴脫(壯熱不退、大吐大瀉、大汗不止、嚴重燒傷)。
病機表現(xiàn):
① 陰液欲絕——口渴欲飲,皮膚皺癟,小便極少,唇舌干燥。
② 仍有邪熱——頭汗如油,身灼肢溫,虛煩躁擾,惡熱,脈細數(shù)而疾。
五、亡陰、亡陽證的鑒別
汗液
寒熱
四肢
面色
氣息
口渴
唇舌
脈象
亡陽證
稀冷如水、味淡
身冷
畏寒
厥逆
蒼白
微弱
不渴
或欲
飲熱
唇舌淡白、苔白潤
脈微
欲絕
亡陰證
黏熱如油、味咸
身熱
惡熱
溫和
面赤
息粗
口渴
飲冷
唇舌干紅
細數(shù)
疾無
第二節(jié)  辨情志證候
1. 喜證——傷心,喜則氣緩——心神不寧,或語無倫次,舉止失常。
2. 怒證——傷肝,怒則氣上——面紅目赤,易怒,嘔血,神昏暴厥。
3. 思證——傷脾,思則氣結(jié)——食欲不佳,形體消瘦,健忘,怔忡,失眠。
4. 憂證——傷肺亦傷脾,憂則氣消——情志抑郁,神疲乏力,吁嘆飲泣。
5. 悲證——傷肺,悲優(yōu)則氣消——干咳咽干,咯血消瘦,面色慘淡。
6. 恐證——傷腎,恐則氣下——驚悸不安,喜靜獨處,澹澹如人將捕之。
7. 驚證——傷心腎,情緒不寧,甚則思維錯亂,語言舉止失常。
第八章   辨氣血津液證候
第一節(jié)  辨津液證候
一、氣虛類證
(一)氣虛證:弱、疲、虛、淡
1. 病因:
① 久病重病,勞倦過度——元氣耗損。
② 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元氣生成不足。
③ 年老體弱,臟腑虛弱——元氣自衰。
2. 病機表現(xiàn):
① 臟腑功能減退——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神疲乏力。
② 清陽不升,頭目失養(yǎng)——頭暈目眩。
③ 毛竅疏松,玄府失司——自汗。
④ 無力鼓動血脈——血不榮舌——舌淡嫩苔白;運血無力——脈虛無力。
⑤ 勞則耗氣——動則諸癥加劇。
3.【病理變化】
① 氣化功能減退,水濕潴留——痰飲水濕。
② 推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
③ 無力固攝―各種出血證。
④ 防御不能——易感外邪以及食積、蟲積。
(二)氣陷證
1. 升舉無力,內(nèi)臟下垂
① 胃下垂——腹部墜脹,食后益甚。
② 腎下垂——少腹兩側(cè)重墜。
③ 肝下垂——右脅下重墜。
④ 子宮脫垂、脫肛。
2. 清陽不升,全身氣虛:久瀉久痢、頭暈眼花、少氣倦怠、舌淡苔白,脈弱。
(三)氣虛不固證
① 衛(wèi)表不固,腠理疏松——自汗。
② 氣不攝血——各種出血證。
③ 下元失固——二便失禁、遺精、滑胎等。
④ 氣虛表現(xiàn)——氣短乏力、面白舌淡、脈虛無力。
(四)氣脫證:氣虛進——步發(fā)展——氣脫證
① 真氣衰竭,神失其養(yǎng)——昏迷。
② 津隨氣泄——汗出不止。
③ 氣脫失固——二便失禁。
④ 宗氣大虛,心氣欲絕——呼吸微弱,脈微欲絕,浮大無根。
二、血虛類證
(一)血虛證:白、淡、細(五白、舌淡、脈細)
五白:面、瞼、唇、舌、甲。
病因:
① 失血過多,新血未生。
② 生血無源(脾失健運、營養(yǎng)不足、腸道蟲積)。
③ 思慮勞神太過——暗耗陰血。
④ 瘀血阻滯脈絡(luò)——新血不生。
⑤ 久病傷及精氣,不化新血。
2.病機表現(xiàn)
① 頭面失養(yǎng)——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唇舌色淡。
② 心失所養(yǎng)——心悸失眠。
③ 筋脈失養(yǎng)——手足發(fā)麻,爪甲無華。
④ 經(jīng)血乏源——經(jīng)少色淡,月經(jīng)延期,甚則閉經(jīng)(肝血虛)。
⑤ 脈道失充——脈細無力。
(二)血脫證
1. 病因:突然大量出血、長期反復出血。
2. 病機表現(xiàn)
① 血脈空虛,不得榮潤——面色蒼白,舌色枯白,脈微或芤。
② 血液亡失,心臟、清竅失養(yǎng)——心悸、頭暈、眼花。
③ 氣隨血脫,陽氣失卻溫養(yǎng)——肢體逆冷。
三、氣滯類證
(一)氣滯證:脹悶、疼痛感
1. 病因
① 病理性產(chǎn)物阻塞:痰飲瘀血宿食、蛔蟲砂石等。
② 氣機阻滯,情志不舒,飲食失調(diào);感受外邪,外傷閃挫。
③ 陽氣虛弱,陰寒凝滯——氣機不暢。
2. 病機表現(xiàn)
① 不通則痛——脹悶疼痛、竄痛、攻痛。
② 痛則不通——曖氣、腸鳴、矢氣可使脹、痛等癥緩解。
③ 情志不舒加重氣滯——隨情志波動。
④ 氣機不利,脈氣不舒——脈弦。
(二)氣逆證
1. 感受外邪,痰濁壅滯,肺失宣肅——【肺氣上逆】——咳喘。
2. 痰食停胃,外邪犯胃,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呃逆曖氣、惡心嘔吐。
3. 郁怒傷肝,陰不制陽,升發(fā)太過——【肝氣上逆】。
① 頭痛眩暈、昏厥。
② 氣火上逆,血隨氣逆——嘔血。
(三)氣閉證
1. 病因:外感邪氣、七情過激、中風驚風。
2. 病機表現(xiàn):
① 心齊閉阻——神志不清。
② 氣機閉塞,神明失用——突然昏倒。
③ 九竅閉阻——牙關(guān)緊閉,二便不通。
④ 痰氣交阻,肺失宣降——氣粗痰鳴。
⑤ 疲火郁閉——脈弦,滑數(shù),或伏而不見。
四、血瘀證:痛、腫塊、瘀血、色脈
1. 病因
① 跌仆外傷,離經(jīng)之血未排出消散。
② 氣滯血行不暢。
③ 氣虛無力運血,血脈瘀滯。
④ 寒凝血脈。
⑤ 濕熱、痰火阻遏,脈絡(luò)不通。
⑥ 熱壅血脈,煎熬血液,血行不暢。
2. 病機表現(xiàn)
① 寒邪瘀滯,不通則痛——刺痛拒按,痛有定處。
② 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腫塊。
③ 夜間陰血凝滯更甚——疼痛夜間加劇。
④ 瘀在肌膚組織間——局部青紫,唇舌爪甲紫暗。
⑤ 瘀在腹腔內(nèi)——瘕積(堅硬有形,推之不移,按之疼痛)。
⑥ 瘀久肌膚失養(yǎng)——面色黧黑,肌膚甲錯。
⑦ 瘀阻脈絡(luò)——皮膚紅絲如縷,腹部青筋,小腿青筋蜷曲。
⑧ 血不循經(jīng)——出血色紫暗或夾塊,反復不已
⑨ 瘀阻沖任——經(jīng)閉,痛經(jīng)。
⑩ 血脈不利——脈細澀。
五、血熱證:色、質(zhì)
1. 病因:氣郁化火、房勞過度、陰虧火旺、嗜酒辛辣。
2. 病機
① 熱傷血脈,迫血妄行——各種出血證,血色鮮紅,質(zhì)稠。
② 熱擾心神——心煩失眠。
③ 熱盛傷津——口渴。
④ 血流涌盛,脈行加速——脈弦數(shù)有力。
六、血寒證
1. 病因:感受寒邪,寒凝血脈——血寒證。
2. 病機
① 脈道收引,血行不暢——局部冷痛,膚色紫暗。
② 陽氣被遏,肌膚失煦——形寒肢冷。
③ 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喜暖怕冷,得溫痛減。
④ 寒客血脈,宮寒血凝——少腹冷痛,經(jīng)血紫暗,夾有血塊。
⑤ 氣血運行受阻——舌淡暗苔白,脈沉遲澀。
七、氣血同病證類
(一)氣滯血瘀證
1. 病因:情志不遂、外邪侵襲、跌仆損傷——氣滯血瘀證。
2. 病機表現(xiàn):
氣滯:① 肝氣郁滯——胸脅脹悶走竄疼痛。
② 疏泄失職——性情急躁。
血瘀:① 瘀積脅下——脅下痞塊。
② 瘀阻氣機——疼痛益甚,刺痛,拒按。
③ 肝疲血阻——痛經(jīng),甚至閉經(jīng)。
④ 瘀血內(nèi)阻——舌紫脈澀。
(二)氣虛血瘀證
1. 病因:久病年高、中風偏癱、素體虛弱久坐不動。
2. 病機表現(xiàn):
氣虛:身倦無力,少氣懶言,面色淡白;運血無力——舌淡暗或有紫斑,脈沉澀。
血瘀:瘀阻脈絡(luò)——面色晦滯;不通則通——刺痛拒按不移。
(三)氣血兩虛證
1. 病因:稟賦不足、勞倦太過、飲食失調(diào)、久病失養(yǎng)、失血過多。
2. 病機表現(xiàn):
① 氣虛——少氣懶言,乏力自汗。
② 血虛——心悸失眠、唇甲淡白,脈細弱。
③ 頭目失養(yǎng)——頭暈目眩。
④ 肌肉失養(yǎng)——形體瘦弱。
⑤ 面舌失榮——面色淡白或萎黃,舌淡嫩。
(四)氣不攝血證
1. 病因:久病氣虛、慢性失血。
2. 病機表現(xiàn):
① 血溢于胃腸:吐血,便血。
② 血溢于肌膚:皮下瘀斑。
③ 沖任不固:月經(jīng)過多或崩漏。
④ 氣虛血耗:氣短,乏力,倦怠,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
(五)氣隨血脫證
1. 病因:肝胃肺宿疾、外傷或崩漏。
2. 病機表現(xiàn):
① 氣脫——不能上榮于面——面色蒼白。
② 亡陽——不能溫煦四肢——手足厥冷。
③ 不能溫固肌表——冷汗淋漓。
④ 神隨氣散,神無所主——暈厥。
⑤ 舌色淡,脈微欲絕,或脈浮大而散。
第二節(jié)   辨津液證候
一、痰證
1. 病因:
① 熬津成痰:五志化火、虛火迫肺。
② 水濕不運,壅滯成痰:脾胃虛弱、飲食不節(jié)。
③ 積久成痰:腎虛水泛。
④ 外感六淫:肺脾失常,水聚成痰。
2. 病機表現(xiàn):苔膩,脈滑
① 痰阻于【肺】,肺失宣降——咳喘胸悶,喉痰鳴,咳疲。
② 疲留于【胃】,胃失和降——脘痞納呆,惡心。
③ 痰阻于【中】,清陽不升——眩暈。
④ 痰阻【經(jīng)絡(luò)】,血運失?!w麻木,半身不遂。
⑤ 痰結(jié)皮下【肌肉】,凝結(jié)成塊——皮下結(jié)節(jié)。
⑥ 痰結(jié)于【喉】——咽有物梗感。
⑦ 痰結(jié)于【頸】——瘰疬、癭瘤。
⑧ 痰結(jié)于【乳】——癖。
⑨ 疲結(jié)【四肢】——痰核。
一、飲證病因:
1. 外邪侵襲影響臟腑氣化水液。
2. 中陽素虛水液傳輸敷布障礙。
3. 復因飲食不慎,或外邪侵襲。
飲停各部位的表現(xiàn)。
1. 痰飲(胃腸)
① 胃失和降——泛吐清水。
② 阻遏氣機——脘腹痞脹。
③ 飲邪羈留胃腑——胃中有振水音。
④ 飲邪走腸——腸間水聲轆轆。
⑤ 飲邪內(nèi)阻,清陽不升——頭暈目眩。
⑥ 口淡不渴,苔白滑,脈沉滑。
2. 支飲(心包):凌心射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胸悶心悸。
3. 懸飲(脅下):壓迫肺臟——肋間飽滿,咳唾引痛,胸悶息促。
4. 溢飲(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肢節(jié)疼痛。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
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四飲
① 痰飲——飲停【胃腸】(腸間瀝瀝有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
② 支飲——飲支【胸膈】,凌心射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心悸)。
③ 懸飲——飲流【脅下】,壓迫肺脹(肋間飽滿,咳睡引痛)。
④ 溢飲——飲溢【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
二、水停證
1. 病因:外邪侵襲、正氣號虛、瘀血內(nèi)阻、久病腎虛——肺脾腎氣化失職——水停證。
2. 病機表現(xiàn):
① 水液泛濫肌膚——水腫,身體困重。
② 水液停聚腹部——腹水,腹部膨隆,叩之音濁。
③ 膀胱氣化失職——小便不利。
④ 水濕內(nèi)停——舌淡胖,苔白滑,脈濡。
三、津液虧虛證
1. 病因:
① 津液化生無源(脾胃虛弱、長期食少)。
② 津液大量喪失(熱盛耗傷津液、汗吐下太過)。
2. 病機表現(xiàn):
① 上不潤口咽——口燥咽干,唇燥而裂。
② 下不化小便、潤大腸——尿少便干。
③ 外不濡肌膚——皮膚干燥枯槁或枯癟。
④ 內(nèi)可越熱——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第九章   臟腑辨證
第一節(jié)   辨心病證候
一、心血虛證
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淡白,脈細無力。
病因:脾虛生化乏源、失血過多、勞心耗血、久病失養(yǎng)——心血虛。
① 心血不足,心體失養(yǎng)——心悸怔忡。
② 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失眠多夢。
③ 血虛頭面失榮——頭暈,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淡白。
④ 血少脈道失充——脈細無力。
二、心陰虛證
心悸怔忡,心煩,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午后潮熱,盜汗,兩顴發(fā)紅,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病因:①思慮太過,喑耗心血。②熱病后期,耗傷心陰。③肝腎陰虧,累及于心。
病機表現(xiàn):
1. 心陰虧少,心失所養(yǎng),心動失常——心悸怔忡。
2. 虛及心神——失眠多夢,心煩。
3. 陰不制陽,虛熱內(nèi)生。
① 虛熱擾心——五心煩熱,午后潮熱。
② 睡則陽氣入陰,營陰受蒸——盜汗。
③ 虛熱上炎——兩顴發(fā)紅。
④ 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相同
不同
心血虛
心與心神失養(yǎng):①心悸。②失眠。③脈細
以血虛色白為特征,無熱象,脈細無力,面唇舌指甲淡白,頭暈,眼花,健忘。
心陰虛
以陰虛色赤為特征,有熱象,脈細數(shù),五心煩熱,顴紅盜汗,舌紅少津少苔。
三、心氣虛證
心擇怔忡,自汗,胸悶氣短,面色淡白,舌淡,脈弱無力。
病因:①素體久虛。②久病失養(yǎng)。③年老臟衰。④先天不足。
病機表現(xiàn):
1. 心氣不足,鼓動無力,心體失養(yǎng)——心悸怔忡。
2. 氣虛衛(wèi)外不固——自汗。
3. 宗氣運轉(zhuǎn)無力——胸悶氣短。
4. 氣虛運血無力,氣血不充——面色淡白,舌淡。
5. 心氣不足,鼓動無力——脈弱無力。
6. 脈氣不相接續(xù)——脈結(jié)代。
四、心陽虛證
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胸痛,畏寒肢冷,面色耽白,自汗,舌淡胖,苔白滑,脈微、沉遲、結(jié)代。
病因:心氣虛——進一步發(fā)展、他病及心損傷心陽——心陽虛。
病機表現(xiàn):
1. 心陽無力鼓動,心動失?!募抡?。
2. 陽虛寒自生,經(jīng)脈不暢——胸悶氣短,胸痛。
3. 陽虛寒盛: ① 溫胞失職——畏寒肢冷,面色晄白。
② 衛(wèi)外失固——自汗。
③ 水氣凝結(jié)于內(nèi)——舌淡胖,苔白滑。
4. 無力鼓脈——脈微、沉遲、結(jié)代。
五、心陽暴脫證
心痛劇烈,口唇青紫,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衰微,面色蒼白,神志模糊,甚則昏迷,脈微欲絕。
病因: 1. 心陽虛進——步發(fā)展。
2. 寒邪暴傷心陽。
3. 痰瘀阻塞心脈。
4. 失血亡津,陽隨陰脫。
病機表現(xiàn):
① 陽氣衰亡:①不能衛(wèi)外——冷汗淋漓。②不能溫煦肢體——四肢厥冷。
② 宗氣外泄,不能助肺行呼吸——呼吸衰微。
③ 陽氣外泄,失卻溫煦行血之能,脈道失充——面色蒼白。
④ 血行不暢,瘀阻心脈——心痛劇烈,口唇青紫。
⑤ 心失溫養(yǎng),神散不收——神志模糊,甚則昏迷。
⑥ 陽氣外亡,無力鼓脈——脈微欲絕。
相同
不同
心氣虛
心氣不足,鼓動無力,心悸,胸悶,氣短,自汗,動則尤甚
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淡白,舌淡脈虛
心陽虛
心悟怔忡,心胸憋悶,心痛,畏寒肢冷,面色擁白,面唇青紫,舌淡胖紫暗,苔白滑,脈弱或結(jié)代
心陽
暴脫
突發(fā)心痛劇烈,冷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呼吸困難,甚則神昏,脈微欲絕
六、心火亢盛證
心胸煩悶,失眠,甚至狂躁譫語,面赤,口渴,吐血衄血,肌膚瘡瘍紅腫熱痛,尿黃,小便赤澀灼痛,便干,脈數(shù)有力。
?病因:①火熱內(nèi)侵,氣郁化火。②嗜食肥甘,化生火熱。
?病機表現(xiàn):
① 心火內(nèi)熾——心胸煩悶。
② 內(nèi)擾心神——失眠,至狂躁譫語。
③ 里熱實盛——面赤,口渴,尿黃,便干,脈數(shù)有力。
④ 火熱循經(jīng)上擾——舌尖紅絳,口舌生瘡,糜爛疼痛。
⑤ 心火下移小腸——小便赤澀灼痛。
⑥ 心火熾盛,血熱妄行——吐血,衄血。
⑦ 火毒壅滯脈絡(luò),局部氣血不暢——肌膚瘡瘍紅腫熱痛。
七、心脈痹阻證
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痛引肩背內(nèi)臂,刺痛,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悶痛,痰濁內(nèi)盛;或痛劇,得溫痛減,伴見寒盛;或脹痛,發(fā)作和情志有關(guān),伴見氣機郁滯。
病因:正虛心陽不振、瘀血阻滯、痰阻心脈、寒凝心脈、氣滯心脈。病機表現(xiàn):
1. 心陽不振,失于溫養(yǎng),心動失?!募抡?。
2. 陽氣不宣,血行無力,心脈痹阻——心胸憋悶疼痛。
3. 手少陰心經(jīng)經(jīng)氣不利——痛引肩背內(nèi)臂。
4. 瘀阻心脈——剌痛,入夜尤甚,固定不移,
5. 痰阻心脈——悶痛,痰濁內(nèi)盛。
6. 寒凝心脈——痛劇,得溫痛減,伴見寒盛。
7. 氣滯心脈——脹痛,發(fā)作和情志有關(guān),伴見氣機郁滯。
分型
相同
不同
瘀阻心脈
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痛引肩背內(nèi)
臂,時發(fā)時止
刺痛,面舌唇青紫,有瘀點瘀斑,脈細澀或結(jié)代
痰阻心脈
悶痛,體胖痰多,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滑
寒凝心脈
冷痛,突發(fā)劇烈,形寒肢冷,得溫可減,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或沉緊
八、痰蒙心神證
病因:
(1)濕濁釀痰,隨氣機。
(2)情志不遂,氣郁生痰。
(3)痰濁內(nèi)盛,夾風內(nèi)擾。
分型:
1. 癲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癡呆,失常、喃喃自語。病因:肝氣郁結(jié)、氣郁生痰,痰濁上蒙心竅。
病機表現(xiàn):
(1)肝氣郁結(jié)、疏泄失職——精神抑郁、表情淡漠。
(2)心神受傷、不能自主——癡呆,失常、喃喃自語。
2. 癇證:突然仆地、口吐痰誕,目睛上吊、手足抽搐,喉中痰鳴、做豬羊叫。
病因:臟腑功能失調(diào)、痰濁內(nèi)伏,肝風夾痰,上蒙心竅。
病機表現(xiàn):
(1)痰隨風升、上迷心竅——突然仆地、口吐痰涎。
(2)肝風內(nèi)動、目急筋緊——目睛上吊、手足抽搐。
(3)喉中痰涌、痰為氣逆——喉中痰鳴、做豬羊叫。
3. 痰厥:
病因:疲油郁遏中焦,清陽不升。
病機表現(xiàn):上迷心竅——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甚則不省人事。
九、痰火擾神證
病因:
1. 氣郁化火,熬津成痰。
2. 外感濕熱,蘊成痰火。
3. 邪熱灼津,痰火內(nèi)生。
病機表現(xiàn):
1. 外感熱病:神昏譫語,躁擾發(fā)狂,發(fā)熱,面紅目赤,呼吸氣粗。
① 里熱蒸騰,充斥肌膚-發(fā)熱。
② 里熱蒸騰上炎——面紅目赤,呼吸氣粗。
③ 痰火擾亂心神——神昏譫語,躁擾發(fā)狂。
2. 內(nèi)傷雜?。禾祷饍?nèi)盛,閉擾心神——輕則心煩失眠;重則發(fā)狂,哭笑無常,譫妄打 罵。
3. 熱灼津傷——便秘尿黃。
4. ?;饍?nèi)盛——吐痰黃稠,或喉間痰鳴。
5. 痰阻氣機——胸悶。
6.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相同
不同
痰蒙心神
神志異常,神昏,舌苔厚膩
以痰油盛為主,癲病,抑郁,癡呆,錯亂
痰火擾神
以痰火倶盛為主,狂病,狂躁,譫語,打罵
十、瘀阻腦絡(luò)證
?病因:頭部外傷、久病入絡(luò)——瘀阻腦絡(luò)。
?病機表現(xiàn):
1. 瘀血阻滯腦絡(luò)——頭痛如刺,固定不移。
2. 氣血不得正常輸布,腦失所養(yǎng)——頭暈時作,甚則昏不知人。
3.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養(yǎng)——健忘,失眠,心悸。
4. 內(nèi)有瘀血——面色晦暗,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第二節(jié)    辨肺病證候
一、肺氣虛證
病因:①久病晐喘,耗傷肺氣。②脾失健運,土不生金。病機表現(xiàn):
1. 宣降失職,氣逆于上——咳喘無力,少氣短息。
2. 宗氣虛,呼吸功能減弱——語聲低怯。
3. 動則耗氣——動則咳喘加重。
4. 氣不布津,聚而為痰——吐痰清稀。
5. 腠理不密,衛(wèi)表不固——自汗、畏風,容易感冒。
6. 氣虛,功能減弱——面色淡白,神疲體倦,舌淡苔白。
一、肺陰虛證
病因:燥熱傷肺、癆蟲蝕肺、汗出傷津、久病咳喘、煙酒辛辣、年老陰虧。
病機表現(xiàn):
1. 虛火灼肺,清肅失職——干咳無痰,痰少而黏,難咳。
2. 虛火傷及肺絡(luò)——痰中帶血。
3. 咽喉失潤,虛火熏灼——聲音嘶啞,失音(金破不鳴)。
4. 虛火內(nèi)擾——午后潮熱,五心煩熱,顴紅盜汗。
5. 陰虛內(nèi)熱,陰虛失養(yǎng)——形體消瘦。
6. 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三、風寒犯肺證
病因:風寒外邪侵襲肺衛(wèi)——風寒束肺。病機表現(xiàn):
1. 肺氣失宣
① 肺氣上逆——咳嗽。
② 肺津不布,聚津成痰——咳吐痰液清稀。
③ 肺竅不利——鼻塞流涕。
2. 衛(wèi)表被束
① 肌表失溫——微惡風寒。
② 衛(wèi)陽被遏——發(fā)熱(較輕)。
③ 寒凝經(jīng)絡(luò),經(jīng)氣不利——頭身疼痛。
④ 寒性收引,腠理閉塞——無汗。
⑤ 舌苔薄白,脈浮緊。
四、風熱犯肺證
病因:風熱襲肺,肺衛(wèi)失宣——風熱犯肺。病機表現(xiàn):
1. 侵襲于肺
① 肺失清肅,肺氣上逆-咳嗽。
② 風熱灼傷津液——痰稠而黏。
③ 鼻竅不利——鼻塞,流油涕。
④ 風熱上擾,咽喉不利——咽痛。
2. 衛(wèi)表受邪
① 肺衛(wèi)受邪,衛(wèi)氣抗邪——發(fā)熱。
② 衛(wèi)氣郁遏,肌表失溫——惡寒(輕)。
③ 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
五、燥邪犯肺證
病因:時處秋令,燥邪為患;風溫之邪,化燥傷津——耗傷肺津、肺衛(wèi)失和。
病機表現(xiàn):
1. 傷肺
① 肺失滋潤,清肅失職——干咳,痰少難咯。
② 咳傷肺絡(luò)——胸痛咳血。
③ 失于滋潤——口唇鼻咽干燥。
2. 傷津——尿源不足——小便少
3. 襲表
① 腸道失潤——大便干燥。
② 衛(wèi)氣失和——發(fā)熱,微惡風寒——少汗,脈浮數(shù)(溫燥);無汗,脈浮緊(涼燥)。
③ 苔薄而干,少津。
相同
不同
風寒
犯肺
外感新病,均見咳嗽,兼有表證,惡寒發(fā)熱,脈浮
主證
兼證
舌脈
咳嗽,咳痰清稀
風寒表證,惡寒重發(fā)熱輕,身痛無汗,鼻流清涕
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
犯肺
咳嗽,咳黃黏痰
風熱表證,發(fā)熱重惡寒輕,咽喉痛,口干渴,鼻塞流黃濁涕
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燥邪
犯肺
干咳無痰,痰少而黏,不易咳出,甚則痰中帶血
干燥及表證,口鼻咽舌干燥,惡寒發(fā)熱
苔燥,脈
相同
不同
肺陰虛
干咳無痰,
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
主證
發(fā)病
兼證
舌脈
內(nèi)傷久病,四季可見
陰虛證
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邪肺
燥犯
外感新病,多見秋季
干燥及表證
苔燥,脈浮
六、肺熱熾盛證
病因:風熱外邪入里、風寒入里化熱——肺熱熾盛。
病機表現(xiàn):
1. 邪熱壅肺
① 肺失清肅,氣逆于上——咳嗽氣喘。
② 肺熱上熏咽喉,氣血壅滯——咽喉紅腫疼痛。
③ 肺開竅于鼻,邪熱迫肺,肺氣不利——鼻煽氣灼。
2. 里熱熾盛
① 里熱蒸騰——發(fā)熱。
② 熱盛傷津——口渴,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
③ 舌紅苔黃,脈數(shù)。
七、痰熱壅肺證
病因:邪熱犯肺,煉液成痰;宿痰內(nèi)盛,郁而化熱——痰熱壅肺。
病機表現(xiàn):
1. 肺失清肅
① 肺氣上逆——咳嗽,氣喘息粗。
② 肺氣郁閉——鼻煽氣灼。
③ 肺為貯痰之器——咳痰黃稠。
2. 里熱熾盛
① 熱迫血亡行——咳血,衄血。
② 里熱蒸騰,發(fā)熱。
③ 熱盛傷津——口渴,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
④ 擾及心神——煩躁不寧。
⑤ 阻滯肺絡(luò)——氣滯血壅,肉腐血敗——咳吐膝血腥臭痰,胸痛。
相同
不同
舌脈
肺熱熾盛
肺實熱證,發(fā)熱口渴,咳喘氣粗,甚則鼻翼煽
動,胸痛,便干尿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
但熱無痰或少痰為主,咽喉紅腫熱痛,鼻息灼熱
脈洪數(shù)
痰熱壅肺
痰熱俱盛為主,咳黃黏痰量多,喉中痰鳴,甚則咳吐膿血腥臭痰
苔黃膩,脈滑數(shù)
八、寒痰阻肺證
病因:
1. 素有痰疾,復感寒邪,內(nèi)客于肺。
2. 外感寒濕,侵襲于肺,轉(zhuǎn)化為痰。
3. 脾陽不足,寒從內(nèi)生,聚濕成痰。
病機表現(xiàn):
1. 痰濕阻肺,肺氣上逆——咳嗽痰多,色白而黏易于咳出。
2. 痰阻氣道,痰為氣激——喉中痰鳴。
3. 痰濕阻滯氣機,肺氣不利——胸悶。
4. 寒邪外襲,溫煦不能——形寒肢冷,惡寒。
5. 寒不傷津——咳痰色白質(zhì)清稀。
6. 舌淡,苔白膩或滑,脈弦或滑。
九、飲停胸脅證
病因:
1. 中陽素虛,氣不化水,水停為飲。
2. 外邪侵襲,肺失通調(diào),水液失布。
3. 停聚為飲,流注胸腔,飲停胸脅。
病機表現(xiàn):
1. 氣機阻滯——胸脅飽滿疼痛。
2. 肺失宣降——息短,咳喘。
3. 胸脅經(jīng)氣不利——咳嗽、呼吸轉(zhuǎn)側(cè)牽引脅痛。
4. 飲邪阻遏,清陽不升——頭暈目眩。
5. 脈沉弦,苔白滑。
十、風水相搏證
病因:風侵肺衛(wèi)——宣降失常,通調(diào)失職——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泛濫肌膚。
病機表現(xiàn):
1. 風為陽邪,上先受之——眼瞼頭面先腫,上半身腫甚。
2. 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遍及全身,來勢迅速。
3. 上焦不宣,氣化失司——小便短少。
4. 風邪夾寒——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苔薄白,脈浮緊。
5. 風邪夾熱——發(fā)熱重惡寒輕,咽喉腫痛,苔薄黃,脈浮數(shù)。
第三節(jié)  辨脾病證候
一、脾氣虛證
腹脹納少,腹脹愈甚,大便溏薄,水腫,體胖,肢體倦怠,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緩弱。
病因:①飲食不節(jié)。②寒濕侵襲。③勞倦過度。④憂思日久。⑤稟賦不足。⑥年老體   衰。⑦大病久病。
病機表現(xiàn):
1. 健運失職
① 輸精散精無力,水谷不運——腹脹納少。
② 食后脾氣愈困——腹脹愈甚。
③ 食入不消,清油不分而下——大便溏薄。
④ 水濕不運,泛濫肌膚——水腫,體胖。
2. 氣虛機體功能低下
① 不能充四肢、肌肉——肢體倦怠,形體消瘦。
② 面部失榮——面色萎黃。
③ 宗氣也虛——少氣懶言。
3. 舌淡,苔白,脈緩弱。
二、脾虛氣陷證
病因:久瀉久痢、勞累太過、孕產(chǎn)過多、產(chǎn)后失養(yǎng)——脾虛氣陷。
病機表現(xiàn):
1. 升舉無力——脘腹重墜作脹,食后更甚。
2. 內(nèi)臟失于固托
① 便意頻頻,肛門重墜,久瀉不止。
② 甚或脫肛,子宮下垂。
3. 清氣下陷,精微下走膀胱——小便渾油如米泔水。
4. 清陽不升,頭目失養(yǎng)——頭暈目眩。
5.  脾氣虛弱,健運失司——食少,便溏。
6.  氣虛——氣短乏力,倦怠懶言,面白無華,舌淡白,脈緩弱。
三、脾陽虛證
病因:脾氣虛發(fā)展、過食生冷、外寒直中、過用苦寒、火不暖土——脾陽虛。
病機表現(xiàn):
1.脾失健運:運化失權(quán)——納少腹脹,大便稀溏。
2.水濕下注
①泛濫肌膚——肢體浮腫。
②帶脈失約——帶下清稀量多。
3.中寒內(nèi)生
①寒凝氣滯——腹痛喜溫喜按。
②陽虛失溫——形寒肢冷,面白無華或虛浮。
③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四、脾不統(tǒng)血證
病因:久病氣虛、勞倦過度、素體脾虛——脾不統(tǒng)血。
病機表現(xiàn):
1.血溢脈外
①溢于胃腸——便血。
②溢于膀胱——尿血。
③溢于肌膚——肌衄。
④沖任不固——月經(jīng)過多,甚則崩漏。
⑥運化失職——食少便溏。
⑦化源不足——面色萎黃或蒼白,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相同
不同
脾氣虛
脾氣虛為基礎(chǔ),食少納呆,腹脹便溏,食后尤甚,肢體倦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弱緩
消瘦或肥胖(略浮腫),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脾虛氣陷
脘腹墜脹,內(nèi)臟下垂
脾陽虛
腹痛隱隱,喜暖喜按,完谷不化,肢腫尿少,女人帶下量多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面色晄白
脾不統(tǒng)血
慢性出血,崩漏,皮下紫斑,色淡質(zhì)稀
五、寒濕困脾證
病因:寒濕內(nèi)侵、過食生冷、嗜食肥甘、濕洩內(nèi)生——寒濕困脾。
病機表現(xiàn):
1. 中陽受困
① 運化失司——脘腹痞悶脹滿或痛,納少,便溏。
② 胃失和降——泛惡欲吐。
2. 陽氣被遏,水濕不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
3. 土壅木郁,膽汁外溢——面目肌膚發(fā)黃而晦暗。
4. 寒濕下注,帶脈失約——婦女白帶量多。
5. 濕性重濁,阻遏清陽——頭身困重。
6. 口淡不渴,舌胖,苔白滑或白膩,脈緩弱或沉細。
共同
不同
寒濕困脾
①脘腹冷痛喜暖;
②納呆,腹瀉清??;
③女人帶下量多白;
④肢腫尿少;
⑤舌淡胖苔白,脈濡緩。
性質(zhì)
病機
特點
實寒證
寒濕內(nèi)盛,阻遏脾陽
腹痛拒按
脾陽虛
虛寒證
陽虛失于溫
煦,寒濕內(nèi)阻
腹痛綿綿喜按
六、濕熱蘊脾證
病因:脾氣虛弱、濕邪中阻、濕郁化熱、外感濕熱、嗜食肥甘、飲酒無度、釀成濕熱。
病機表現(xiàn):
1. 納運失司,升降失?!涓蛊灒{呆嘔惡。
2. 熱勢急迫,濕阻氣機——便溏不爽。
3. 熏蒸肝膽,膽汁外溢肌膚——身目鮮黃,皮膚發(fā)癢。
4. 濕困肢體——肢體困重。
5. 濕遏熱伏——身熱不揚,汗出不解,尿黃。
6. 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共同
不同
寒濕困脾
濕盛傷脾。
①脘腹脹悶;②納呆嘔惡;③便溏肢困;④身目發(fā)黃;⑤苔膩,脈濡
陰黃,腹痛喜暖拒按,便溏清稀,帶下量多色白,肢腫尿少,舌淡胖,脈濡緩
濕熱蘊脾
陽黃,皮膚發(fā)癢,口黏膩,大便不爽,身熱不揚,汗出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第四節(jié)   辨肝病證候
一、肝血虛證
病因: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失血過多、久病重病、失治誤治——肝血虛。
病機表現(xiàn):
1. 目失所養(yǎng)——目眩,視物模糊,夜盲。
2. 筋失所養(yǎng)——肢體麻木,關(guān)節(jié)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瞷動,爪甲無華。
3. 血海空虛——月經(jīng)量少,色淡,甚則閉經(jīng)。
4. 面白無華,頭暈,舌淡。
二、肝陰虛證
病因:
1. 情志不遂,化火傷陰。
2. 熱病后期,灼傷陰液。
3. 腎陰不足,水不涵木。
病機表現(xiàn):
1. 頭目失于濡養(yǎng)——頭暈眼花,耳鳴如蟬,目睛干澀,視力減退。
2. 筋脈失養(yǎng)——手足蠕動(陰虛動風手足蠕動,血虛生風手足震顫)。
3. 肝絡(luò)失養(yǎng),虛火內(nèi)灼——脅肋隱隱灼痛。
4. 虛熱內(nèi)生:
① 陰不制陽——五心煩熱,午后潮熱,盜汗。
② 虛火上炎——面部烘熱,顴紅。
③ 陰液不上承——口干咽燥。
5. 舌紅少津,脈弦細數(shù)。
共同
不同
肝血虛
①頭暈眼花。
②視力減退。
③脈弦細
以血虛為特征,無熱象,雀盲,肢麻,關(guān)節(jié)拘急,爪甲不榮,女子月經(jīng)量少,經(jīng)閉,舌淡,脈弦細無力
肝陰虛
以陰虛為特征,有虛熱之象,兩目干澀,脅肋隱隱灼痛,面烘熱或顴紅,陰虛盜汗,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
三、肝郁氣滯證
病因:精神刺激,情志不遂;病邪侵擾,阻遏肝脈——肝郁氣滯。
病機表現(xiàn):
1. 肝失疏泄——抑郁,善太息。
2. 肝經(jīng)經(jīng)氣不利——胸脅小腹脹滿疼痛'竄痛。
3. 氣血失和——乳房作脹或痛。
4. 損傷沖任——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甚則閉經(jīng)。
5. 氣不行津,津聚為痰;氣郁化火,灼津成痰——痰氣。
① 結(jié)于咽喉——梅核氣。
② 結(jié)于頸項―瘰疬、癭瘤。
6. 氣滯曰久,血行瘀滯——肝絡(luò)瘀久——癥積結(jié)于脅下。
7. 苔白,脈弦。
四、肝火熾盛證(肝火上炎證)
病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他臟火熱,累及于肝;火熱內(nèi)侵——肝火熾盛。
病機表現(xiàn):
1. 火擾肝膽
① 循經(jīng)上攻頭目,氣血涌盛——頭暈脹痛,面紅目赤。
② 肝失條達之性——脅下灼痛,急躁易怒。
③ 熱擾神魂——失眠、多夢。
④ 肝熱移膽,循經(jīng)上沖——耳鳴耳聾、耳內(nèi)流膿。
⑤ 熱迫膽汁上溢→口苦。
2. 實火內(nèi)熾
① 火邪灼傷津液——口渴,便秘,小便短赤。
② 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③ 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五、肝陽上亢證
病因:
1. 素體陽盛,性急多怒。
2. 惱怒焦慮,氣郁化火。
3. 暗耗陰液,腎陰素虧。
4. 房勞太過,年老陰虧。
病機表現(xiàn):
1. 陰不制陽(肝陽升發(fā)太過)
① 血隨氣上逆——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
② 熱擾神魂——失眠、多夢。
③ 肝性失柔——急躁易怒。
2. 上實下虛——頭重腳輕,行走有漂浮感。
3. 肝腎陰虛——筋骨失養(yǎng)——腰膝酸軟無力。
4. 舌紅少津,脈弦有力或脈弦細數(shù)。
共同
不同
頭面癥狀突出。
①頭暈脹痛。
②耳鳴,面紅目
③急躁易怒。
④失眠多夢。
⑤舌紅,脈弦數(shù)
性質(zhì)
病機
特點
肝火
熾盛
實熱證
火熱之邪 侵襲,或氣 郁化火
口苦口干,突發(fā)耳 聾、脅肋灼痛,甚則 吐血, 衄血
肝陽 上方
本虛標實 (上實下虛)
肝腎陰虧 于下,肝陽 亢擾于上
腰膝酸軟,頭重腳 輕,舌紅少津,脈弦 細數(shù),或脈弦有力
六、肝風內(nèi)動證
(一)肝陽化風證
病因:肝陽素亢、耗傷陰液、肝腎陰虧、陰不制陽——陰虛陽亢,日久化風——肝陽化     風。
病機表現(xiàn):
1. 肝陽亢逆無制
① 風陽上擾——目眩頭搖欲仆。
② 血隨肝風上逆,壅滯脈絡(luò)——頭痛。
③ 風動筋脈攣急——項強,肢體震顫。
④ 風陽竄擾肝經(jīng)所絡(luò)舌本——語言謇澀。
2. 風陽暴升,氣血逆亂
① 肝風夾痰,蒙蔽清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痰鳴。
② 風痰竄擾經(jīng)絡(luò),經(jīng)氣不利——歪僻不遂,語謇舌強。
③ 筋脈失養(yǎng)——手足麻木。
3. 肝腎陰虧,上實下虛——步履不穩(wěn)。
4. 舌紅,脈弦細有力。
(二)熱極生風證
病因:熱病后期、陰液耗傷、內(nèi)傷久病、陰液虧虛——筋脈失養(yǎng)——熱極生風。
病機表現(xiàn):
1. 邪熱燔灼肝經(jīng)——筋脈拘急
① 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
② 兩目上視,牙關(guān)緊閉。
2. 邪熱內(nèi)熾
① 邪熱蒸騰——高熱。
② 熱傳心包,心神被擾—輕則躁擾不安,如狂;重則神志昏迷。
3. 舌紅絳,苔黃燥,脈弦數(shù)。
(三)陰虛動風證
病因:
1. 熱病后期,陰液耗損,
2. 內(nèi)傷久病,陰液虧虛。
3. 腎陰不足,水不涵木。
病機表現(xiàn):
1. 筋脈失養(yǎng)——手足蠕動。
2. 肝絡(luò)失養(yǎng),虛火所灼——脅肋隱隱灼痛。
3. 頭目失于滋潤——頭暈眼花,耳鳴如蟬;目干澀,視力減。
4. 陰不制陽,虛熱內(nèi)生——五心煩熱,午后潮熱。
5. 虛火內(nèi)灼營陰——盜汗。
6. 虛火上炎——面部烘熱,顴紅。
7. 陰液不能上承——口干咽燥。
8. 舌紅少津,脈弦細數(shù)。
(四)血虛生風證
病因:久病血虛、急慢性失血。
病機表現(xiàn):
1. 目失所養(yǎng)——目眩,視物模糊,夜盲。
2. 筋失所養(yǎng)
① 肢體麻木,關(guān)節(jié)拘急不利。
② 手足震顫,肌肉瞷動。
3. 血??仗摗陆?jīng)量少,色淡,甚則閉經(jīng)。
4. 面白無華,頭暈,舌淡,脈細。
共同
不同
以'動搖'為特點,眩暈,抽搐,震顫
主證
兼證
肝風內(nèi)動
肝陽化風
本虛標實
突然昏仆,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舌強語謇
眩暈欲仆,步履不正,頭暈頭脹,肢麻,項強頭搖,中風,舌紅,脈弦細有力
熱極生風
實熱
高熱抽撞,角弓反張,兩目上視,頸項強直
神昏,口渴,舌紅絳,苔黃燥,脈弦數(shù)有力
陰虛動風
虛證
手足蠕動,面部烘熱,顴紅
肝陰虛,目干混,視力減,午后潮熱,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弦細數(shù)
血虛生風
虛證
肢體震顫,瞷動,手足拘急
肝血虛,肢麻,皮膚瘙癢,舌淡,脈細弱
七、寒滯肝脈證
病因:感受外寒、寒凝肝經(jīng)。
病機表現(xiàn):
1. 肝經(jīng)寒凝氣滯——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脈攣急——少腹冷痛,巔頂冷痛,牽引睪丸墜脹冷痛。
2. 寒邪傷陽
① 陽氣不布——形寒肢冷。
② 寒則氣血凝滯——痛喜溫惡寒。
3. 舌淡苔白,脈沉緊、弦緊。
第五節(jié)  辨腎病證候
一、 腎陽虛證
病因:素體陽虛、年老體虛、久病不愈、房事太過、他病及腎——腎陽虛。
病機表現(xiàn):
1. 生殖功能減退——陽痿早泄,精冷,宮寒不孕。
2. 膀胱開合失司——小便頻多,夜尿。
3. 火不暖土,脾失健運——大腸傳導失度―便漓,五更瀉。
4. 陽虛陰盛
① 腰膝失于溫養(yǎng)——腰膝酸冷。
② 形體失煦——形寒肢冷,以下肢發(fā)冷尤甚。
③ 氣血溫運無力,面失所榮——面色晄白。
④ 腎陽虛意,濁陰彌散肌膚——皮膚黧黑。
⑤ 陽虛不能鼓舞精神——神疲乏力。
二、 腎虛水泛證
病因:久病傷陽、素體陽虛。
病機表現(xiàn):
1. 化尿無權(quán)——尿少。
2. 氣化失權(quán),水濕內(nèi)?![,按之沒指。
3. 水濕趨下——水腫以下部尤甚。
4. 水濕犯脾,運化失?!姑洝?div style="height:15px;">5. 水氣凌心,抑遏心陽―心悸。
6. 寒水射肺,肺失宣降——咳喘,痰鳴。
7. 陽虛失煦——畏寒肢冷,腰膝酸冷。
8. 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三、 腎陰虛證
病因:
1. 稟賦不足,腎陰素虧。
2. 虛勞久病,耗傷腎陰。
3. 年老體弱,陰液自虧。
4. 房勞過度,陰精內(nèi)損。
5. 熱病后期,消灼腎陰。
6. 過服溫燥,劫奪腎陰。
病機表現(xiàn):
1. 失于濡養(yǎng)
① 腦髓官竅骨骼——健忘、齒松發(fā)脫,眩暈耳鳴,腰膝酸軟。
② 陰虧經(jīng)水乏源——月經(jīng)量少,閉經(jīng)。
2. 虛熱內(nèi)生——潮熱盜汗,顴紅,骨蒸。
3. 陰虛火旺
① 虛火擾動精室,精關(guān)不固——遺精,早泄。
② 虛火旺盛,迫血妄行——崩漏。
③ 失于滋潤充養(yǎng)肌體——口燥咽干,形體消瘦。
④ 虛火上擾心神——煩熱失眠。
4. 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四、 腎精不足證
病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久病勞損、房事不節(jié)。
病機表現(xiàn):
1. 不能化生氣血充肌長骨 ①小兒發(fā)育遲緩,身體矮小。
②囟門遲閉,骨骼痿軟。
2. 不能充實髓?!橇Φ拖?。
3. 無以養(yǎng)發(fā),養(yǎng)齒——發(fā)脫,齒搖。
4. 精少髓虧,耳失濡養(yǎng)——耳鳴,耳聾,健忘,神情呆鈍。
5. 精虧骨骼失養(yǎng)——兩足痿軟,動作遲鈍。
6. 生殖無源——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jīng)閉不孕。
7. 舌淡,脈細弱。
五、 腎氣不固證
病因:①先天不足。②年幼腎虛。③年老體弱。④腎氣衰退。⑤早婚傷腎。⑥房勞過  度。⑦久病勞損。
病機表現(xiàn):
1. 腎失封藏
① 膀胱失約:小便頻數(shù)清長,尿后余瀝不盡;夜尿頻多,遺尿,小便失禁。
② 精關(guān)不固——滑精、早泄。
③ 沖任失固——月經(jīng)淋瀝不斷。
④ 帶脈失約——帶下清稀量多。
⑤ 胎元不固——胎動不安,滑胎。
2. 腎氣虧虛,失于充養(yǎng)——腰膝酸軟,耳鳴失聰,神疲乏力,舌淡脈弱。
六、 腎不納氣證
第六節(jié)  辨腑病證候
一、胃氣虛證
?表現(xiàn):胃脘隱痛,痞脹,納差,食后腹脹,噯氣,肢體倦怠,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少氣懶言。
病因:①飲食不節(jié)。②饑飽失常。③勞倦過度。④久病失養(yǎng)、他病影響。
病機表現(xiàn):
1. 胃氣失和,氣滯中焦——胃脘隱痛,痞脹,納差。
2. 食后不擔腐熟之任——食后腹脹。
3. 胃氣上逆——曖氣。
4. 氣虛,機體功能低下。
① 不能充達肌膚、四肢——肢體倦怠,形體消瘦。
② 面部失榮——面色萎黃。
③ 宗氣不足——少氣懶言。
二、胃陽虛證
表現(xiàn):胃脘冷痛,綿綿不休,時作時止,食少脘痞,嘔吐清水痰涎、未消化食物,得  溫、得食、按壓后痛減,形寒肢冷,面白無華或虛浮,舌淡胖,脈沉遲。
病因:
1. 飲食失調(diào),嗜食生冷。
2. 過用苦寒、瀉下之品。
3. 脾胃素弱,陽氣自衰。
4. 久病失養(yǎng),他病影響。
病機表現(xiàn):
1. 脾胃失健
① 腑氣凝滯——胃脘冷痛,綿綿不休,時作時止。
② 腐熟不能——食少脘痞。
③ 胃氣上逆——嘔吐清水痰涎、未消化食物。
2. 中寒內(nèi)生
① 寒凝氣滯——得溫、得食、按壓后痛減。
② 陽虛溫煦失職——形寒肢冷,面白無華或虛浮。
3. 舌淡胖,脈沉遲。
三、胃陰虛證
病因:
1. 溫病后期,胃陰耗傷。
2. 氣郁化火,灼傷胃陰。
3. 吐瀉太過,傷津耗液。
4. 過食辛辣,耗傷胃陰。
5. 過服溫燥,耗傷胃陰。
病機表現(xiàn):
1. 胃失濡潤
① 虛熱郁胃,胃氣失和——胃脘隱痛,脘痞嘈雜。
② 胃納失權(quán)——饑不欲食。
③ 胃氣上逆——干嘔呃逆。
2. 陰虛內(nèi)熱
① 陰不上承——口燥咽干。
② 不能下潤——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
③ 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四、胃熱熾盛證
病因:
1. 過食辛辣,化熱生火。
2. 情志不遂,氣郁化火。
3. 邪熱犯胃,胃火過旺。
病機表現(xiàn):
1. 熱擾于胃,胃失和降——胃脘灼痛,拒按。
2. 腐熟功能亢進——消谷善饑。
3. 胃火循經(jīng)上擾——牙齦紅腫疼痛,甚則化膿潰爛。
4. 胃中濁氣上逆——口臭。
5. 熱傷津液——渴喜冷飲。
6. 腸道失潤——大便秘結(jié)。
7. 血熱妄行——齒衄。
8. 津傷尿源不足——小便短黃。
9. 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五、寒飲停胃證
病因:
1. 飲食不節(jié),嗜飲無度。
2. 手術(shù)創(chuàng)傷,勞倦內(nèi)傷。
3. 中陽不振,脾失健運。
病機表現(xiàn):
1. 阻遏氣機——脘腹痞滿。
2. 飲邪羈留胃腑——胃中有振水音。
3. 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嘔吐清水痰涎。
4. 飲邪內(nèi)阻,清陽不升——頭暈目眩。
5. 水飲內(nèi)停——口淡不渴,苔白滑,脈沉弦。
六、寒滯胃腸證
病因:過食生冷、脘腹受寒。
病機表現(xiàn):
1. 胃失和降
① 寒性收引,氣機凝滯——胃脘冷痛,甚或痛勢急。
② 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③ 寒得溫則散——得溫痛減,得寒痛劇。
④ 吐后氣滯暫時舒緩——吐后胃痛暫減。
2. 中陽不足
① 水飲不化,隨氣上逆——口泛清水,不渴。
② 機體失溫——畏寒肢冷,面白或青。
3. 舌淡苔白,脈弦或沉緊。
七、食滯胃腸證
病因: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素體胃虛、飲食不慎。
病機表現(xiàn):
1. 胃失和降
① 胃滯不通——胃脘脹痛,拒按。
② 食積于內(nèi),拒于受納——厭食。
③ 腐濁之氣上逆——暖腐吞酸。
④ 胃氣上逆——嘔吐,吐物酸腐。
⑤ 吐后胃氣暫時舒暢——吐后脹痛得減。
2. 食滯腸腑,傳導失職——腹痛矢氣頻頻,瀉下臭如敗卵,或大便秘結(jié)。
3. 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八、胃腸氣滯證
病因:情志不遂、外邪內(nèi)侵、病理產(chǎn)物、病邪停滯——胃腸氣滯。
病機表現(xiàn):
1. 傳導通降失司——脘腹脹痛、竄痛。
2. 胃氣上逆——曖氣、欲吐。
3. 腸道氣機不暢——腸鳴、矢氣、欲瀉不爽。
4. 噯氣、矢氣使氣機暫通——曖氣、矢氣后脹痛減輕。
5. 胃腸氣滯重癥。
① 曖氣、矢氣,腸鳴停止,便秘。
② 腑氣不通——脹痛劇烈。
6. 苔厚,脈弦。
九、蟲積腸道證
病因:飲食不潔、誤食蟲卵。
病機表現(xiàn):
1. 吮吸精微——胃中嘈雜,嗜食異物,面黃體瘦。
2. 擾動——腹痛時作,隨大便排蟲。
3. 扭結(jié)成團,阻塞不通——腹痛,捫之有條索狀塊。
4. 侵入膽道,氣機逆亂——劇痛,吐蛔。
5. 釀生濕熱——鼻癢,蚧齒,面部白斑。
6. 蛔居腸道,肺有外應——白睛藍斑。
十、腸熱腑實證
病因:邪熱熾盛,汗出過多;誤用發(fā)汗,津液耗損。
病機表現(xiàn):
1. 腑氣不通——大便秘結(jié),腹?jié)M硬痛拒按。
2. 實熱熾盛——高熱,汗出,尿短赤。
3. 陽明經(jīng)氣旺于日晡——日晡潮熱。
4. 燥屎內(nèi)結(jié),邪熱迫津下泄——熱結(jié)旁流,瀉下稀水臭穢。
5. 邪熱上擾心神——神昏譫語。
6. 舌紅苔黃厚而干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數(shù)有力或沉實有力。
十一、腸燥津虧證
病因:
1. 素體陰虧,或年老陰虧。
2. 嗜食辛辣,汗吐下太過。
3. 熱病后期,或久病傷陰。
病機表現(xiàn):
1. 腸道失潤,傳導不行——大便秘結(jié),難以排出,數(shù)日一行。
2. 穢濁之氣上逆——口臭。
3. 腑氣不通,清陽被擾——頭暈。
4. 陰津虧損,不能上承——口干咽燥。
5. 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澀。
十二、腸道濕熱證
病因:暑濕熱毒之邪侵犯腸道;飲食不節(jié),進食腐敗物。
病機表現(xiàn):
1. 濕熱阻滯大腸,傳導失職——腹痛,膿血便,里急后重,色黃臭穢。
2. 濕熱壅阻氣機——腹中疼痛。
3. 火熱急迫,熏蒸腸道——腹中急迫感,肛門灼熱。
4. 熱傷津液——口渴,尿短黃。
5. 熱蒸于外——身熱。
6. 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
十三、膀胱濕熱證
病因:外感濕熱,侵襲膀胱;嗜食辛辣,化生濕熱——膀胱濕熱。
病機表現(xiàn):
1. 氣化失職
① 氣化不利,下迫尿道——尿頻、尿急、尿痛,色黃赤。
②  濕熱久戀,灼津成石——尿中砂石。
2. 濕熱內(nèi)阻
① 濕熱內(nèi)蘊,津液被灼——小便短少。
② 濕熱傷及血絡(luò)——尿血。
③ 濕熱郁蒸——發(fā)熱。
④ 下焦?jié)駸岵把D腰痛。
⑤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十四、膽郁痰擾證
病因:
1. 情志不遂,氣郁化火。
2. 灼津為痰,痰熱互結(jié)。
3. 內(nèi)擾心神,膽氣不寧。
病機表現(xiàn):
1. 痰熱內(nèi)擾
① 膽氣不寧——膽怯易驚。
② 內(nèi)擾心神——煩躁不安,驚悸失眠,多夢。
2. 膽失疏泄
① 氣機不利——胸脅脹悶,善太息。
② 熱循經(jīng)上擾——頭暈目眩。
③ 膽熱犯胃,胃失和降——嘔惡。
④ 熱迫膽氣上逆——口苦。
⑤ 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第七節(jié)   辨臟腑兼病證候
一、心腎不交證
病因:①勞神太過,郁而化火,心腎陰傷。②虛勞久病,房事不節(jié),陰虧陽亢。
病機表現(xiàn):
1. 心火偏亢——心煩少眠,驚悸多夢。
2. 腎水不足
① 骨髓不充,腦髓失養(yǎng)——頭暈耳鳴,健忘。
② 腰膝失養(yǎng)——腰膝酸軟。
③ 虛火內(nèi)盛,擾動精室——遺精。
④ 陰虛失潤,虛熱蘊蒸——五心煩熱,潮熱盜汗。
⑤ 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二、心腎陽虛證
病因:①心陽虛衰,病久及腎。②腎陽號虛,水氣凌心。
病機表現(xiàn):
1. 心陽不足
① 心失溫養(yǎng),鼓動無力——心悸怔忡。
② 運血無力,血行不暢——唇青,舌淡紫。
2. 陽虛形神失養(yǎng)——形寒肢冷,神疲乏力。
3. 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水濕內(nèi)停——肢體水腫,小便不利。
4. 苔白滑,脈沉細而微。
三、心肺氣虛證
病因:①久病咳喘,耗傷,累及于心。體虛,勞倦太過,耗傷正氣。
病機表現(xiàn):
1. 心氣虛
① 鼓動無力——心悸。
② 血行瘀滯——唇舌青紫。
2. 肺氣虛
① 肅降無權(quán),氣機上逆——咳喘。
② 津液輸布失調(diào)——痰液清稀。
③ 衛(wèi)表不固―自汗。
3. 氣虛——氣短乏力。
4. 動則耗氣——活動后諸癥加劇。
5. 功能活動減弱——頭暈神疲,語氣低怯。
6. 胸中氣機不暢——胸悶。
7. 血行無力——面色淡白。
8. 舌淡苔白,脈沉弱,結(jié)代。
四、心脾氣血虛證(心脾兩虛證)
病因:
1. 久病失調(diào),思慮過度。
2. 飲食不節(jié),生化不足。
3. 慢性失血,血虧氣耗。
病機表現(xiàn):
1. 心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心神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
2. 脾氣虛弱
① 運化失健——食欲不振,腹脹便溏。
② 統(tǒng)攝無權(quán)——各種出血,月經(jīng)病。
3. 氣短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淡白,唇甲舌淡。
4. 舌淡嫩,脈細弱。
五、心肝血虛證
病因:思慮過度,失血過多;脾虛不化,久病虧虛。
病機表現(xiàn):
1. 心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心神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
2. 肝血不足
① 目失所養(yǎng)——雙目千澀,視物模糊。
② 爪甲、筋脈失養(yǎng)——爪甲不榮,肢體麻木,震顫拘急。
③ 沖任失調(diào)——月經(jīng)量少,色淡,甚則閉經(jīng)。
④ 頭目失養(yǎng)——頭暈目眩,面白無華。
3. 舌淡白,脈細。
六、脾肺氣虛證
病因:
1. 久病咳喘,耗傷肺氣。
2. 子病及母,影響脾氣。
3. 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損。
4. 土不生金,累及于肺。
病機表現(xiàn):
1. 肺氣虛
① 宣降失職,氣逆于上——晐喘曰久不止,氣短。
② 氣虛水津不布,聚濕生痰——痰多清稀。
2. 脾氣虛
① 運化失職——食欲不振,腹脹便溏。
② 水濕不運,泛濫肌膚——面浮肢腫。
3. 土不生金,子盜母氣
① 全身功能活動低下——聲低懶言,乏力少氣。
② 氣虛運血無力,面失所養(yǎng)——面白無華。
③ 舌淡,苔白滑,脈細弱。
七、肺腎氣虛證
病因:
①久病咳喘,耗傷肺氣,久病及腎。②房勞太過,先天不足,年老腎虛。
病機表現(xiàn):
1. 腎氣虛
① 降納無權(quán),氣不歸元——喘息短氣,呼多吸少。
② 動則耗氣——喘息加劇。
③ 宗氣不足,衛(wèi)表不固——自汗乏力,語聲低微。
④ 腎虛骨骼失養(yǎng)——腰膝酸軟。
⑤ 舌淡,脈弱。
2. 氣虛及陽
① 腎陽衰微欲脫——喘息冷汗淋漓,面青肢厥。
② 虛陽外浮——脈大無根。
3. 氣陰兩虛
① 氣虛——氣短息促。
② 陰氣虛內(nèi)熱——心煩,顴紅咽干,舌紅脈細數(shù)。
八、肺腎陰虛證
病因:①燥熱、癆蟲耗傷肺陰。②久病喘咳,損傷肺陰。③房勞太過,腎陰耗傷。
病機表現(xiàn):
1. 肺陰虛
① 清肅失職——咳嗽。
② 陰虛火旺——痰少,甚則痰中帶血。
③ 虛火熏灼咽喉——聲音撕啞。
2. 腎陰虛
① 腰膝失養(yǎng)——腰膝酸軟。
② 虛火擾動精室,精關(guān)不固——遺精。
③ 陰精不足,精不化血,血海空虛——月經(jīng)量少。
④ 虛火迫血妄行——崩漏。
3. 金水不能互生
① 形體消瘦,口燥咽干。
② 骨蒸潮熱,盜汗顴紅。
③ 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九、肝火犯肺證
病因:
① 郁怒傷肝,氣郁化火。②邪熱內(nèi)蘊,肝火熾盛。③邪熱麵,郁而化火。病機表現(xiàn):
1. 氣火上逆犯肺
① 肺失清肅,氣機上逆——咳嗽陣作。
② 津為火灼,煉液成?!迭S黏稠。
③ 火灼肺絡(luò),絡(luò)損血溢——咯血。
2. 肝經(jīng)氣火內(nèi)郁
① 肝失柔順——胸脅灼痛,急躁易怒。
② 火邪上擾——頭暈頭脹,面紅目赤。
③ 熱蒸膽氣上逆——口苦。
④ 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十、肝膽濕熱證
病因:①感受濕熱,嗜食肥甘。②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生。
病機表現(xiàn):
1. 疏泄失職
① 氣機不暢——胸脅灼熱脹痛。
② 膽氣上溢——口苦。
③ 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身目發(fā)黃。
④ 邪居少陽,樞機不利——往來寒熱。
2. 脾胃升降,納運失司——厭食,腹脹,嘔吐,大便不調(diào)。
3. 濕熱循經(jīng)下注
① 女子帶下黃穢,陰癢。
② 陰囊濕疼,睪丸腫痛。
③ 小便黃赤。
4. 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十一、肝胃不和證
病因:情志不舒,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病機表現(xiàn):
1. 肝氣犯胃,胃失和降
① 胃脘、肝經(jīng)氣滯——胃脘胸脅脹滿疼痛,竄痛。
② 胃氣上逆——呃逆、噯氣。
③ 胃納失司——納差。
④ 氣火內(nèi)郁犯胃——吞酸嘈雜。
2. 肝氣郁滯,疏泄失職
① 肝失條達,氣機郁滯——精神抑郁。
② 肝氣郁結(jié)——苔薄白,脈弦。
③ 氣郁化火,肝性失柔——急躁易怒,苔薄黃,脈弦數(shù)。
十二、肝郁脾虛證
病因:
1. 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
2. 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3. 飲食不節(jié),勞倦太過。
4.  損傷脾氣,脾失健運。
5.  土反侮木,肝失疏泄。
病機表現(xiàn):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土壅木郁,橫逆犯脾。
1. 經(jīng)氣郁滯——胸脅脹痛、竄痛。
2. 氣機不暢——精神抑郁。
3. 肝失柔順——急躁易怒。
4. 太息則氣郁得舒——善太息。
5. 氣機郁滯——納呆腹脹。
6. 氣滯濕阻——便溏不爽,腸鳴矢氣。
7. 氣滯于腹——腹痛。
8. 便后氣機暫暢——瀉后疼痛得以緩解。
十三、肝腎陰虛證
病因:
1. 久病失調(diào),陰液虧虛。
2. 情志內(nèi)傷,化火傷陰。
3. 房事不節(jié),耗傷腎陰。
4. 溫熱病久,津液被劫。
病機表現(xiàn):
1. 肝陰不足
① 肝絡(luò)失養(yǎng)——脅部隱痛。
② 陰虧不足,沖任失充——女子月經(jīng)量少。
2. 虛火上擾,心神不安——失眠、多夢。
3. 陰虛失潤,虛火內(nèi)熾——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4. 腎之陰精不足,耳失充養(yǎng)——耳鳴。
5. 髓海不足——健忘。
6. 腰膝失于滋養(yǎng)——腰膝酸軟。
7. 虛火擾動精室,精關(guān)不固——遺精。
十四、脾腎陽虛證
病因:①久瀉久痢,脾陽損傷。②水邪久踞,腎陽受損。
病機表現(xiàn):
1. 脾失健運,排泄二便功能失職①久瀉久痢不止。②五更瀉。③甚則瀉下清冷水液,完谷不化。
2. 水液代謝失常
① 無以溫化水液,泛濫肌膚——水腫。
② 土不制水,反受其侮——腹脹如鼓。
③ 膀胱氣化失職——小便短少。
3. 陽虛陰盛
① 腰膝失于溫養(yǎng)——腰膝冷痛。
② 氣機凝滯——下腹冷痛。
③ 面色魄白,形寒肢冷。
④ 舌質(zhì)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心腎陽虛證與脾腎陽虛證共同癥狀:
①畏冷肢涼,舌淡胖,苔白滑。②腰膝酸冷。③小便不利。④浮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拓睿播報】今日知識點,請查看!
疾病的鑒別診斷
中醫(yī)診斷學精華匯總(顏之推敲整理)
中醫(yī)辨證施治技巧
最容易學懂的:全篇臟腑辨證大全!
手太陰肺經(jīng)病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