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石濤畫語錄》
// 賈又福先生臨摹石濤 1963
范琛
賈又福山水創(chuàng)作高級研究班
任課老師
博士,北京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蔣兆和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繼教學院指導教師。原總裝備部、航天系統(tǒng)部文藝創(chuàng)作室美術創(chuàng)作員,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全軍美展并獲獎。近年獲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提名獎;“中國夢強軍夢” 全國軍事題材美術作品展最高獎;第十二屆、十四屆全軍美展最高獎;少數(shù)民族美術創(chuàng)作獎暨黃胄美術獎最高獎。
1992年 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1996年 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2002年 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獲文學碩士學位。
2008年 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社會學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
畢業(yè)論文獲年度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收入“985優(yōu)秀博士論文文庫”出版發(fā)行。
// 范琛老師臨摹示范
童年,隨著母親流浪,一貧如洗的家里,藏有一本爺爺留下的《芥子園畫譜》,每天盯著看,渴望有一只毛筆,母親一咬牙一跺腳去縣上買了一只,頓時,心頭的喜悅和寂靜才落到了紙上。
佛經(jīng)上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芥子能夠收容須彌山,山不改其大,芥子不改其小,真是畫譜的好名字。我對著畫譜看山水樹石,看花鳥魚蟲,覺得天地間都是畫意。
// 學期結束的最后一天。賈云娣老師觀摩臨摹作業(yè)
一天天長大,童年的山水樹石卻成了一座豐碑,住在了心里,那些經(jīng)歷過的孤獨、彷徨與落寞,猶如荒涼的仙境,隨著時間的凝結成為物質,又或者是物質漸漸枯萎,成為了時間的遺跡。就如第一次看見“鋪天蓋地”的《搜盡奇峰打草稿》,似乎看見了一個流浪者的心跡,那錯綜復雜的線條和墨點,使我想起了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基弗,其巨大尺幅的作品,猶如銹跡斑斑的鐵皮,歷經(jīng)滄桑的墻,寫盡了人間的荒蕪。
// 《搜盡奇峰打草稿》局部
// 基弗《新月沃土》
在疫情的起伏不定中,同學們還沒有從臨摹《溪山行旅圖》圖的情緒中走出來,石濤的臨摹課已如期而至。由于疫情的影響,美院需提前放假,范琛老師把臨摹課程壓縮至連續(xù)7天的從早到晚。在這種緊張而充實的課程安排下,老師和同學們都以最飽滿的熱情全心投入,開啟了一場沉浸式全方位的臨摹體驗。
// 范琛老師臨摹示范
每一次臨摹石濤都有不同的感受,因為他的畫,總有不同的風貌。賈又福先生曾說:學范寬得其氣概,學龔賢得其積墨法,學石濤得其破墨法。臨摹龔賢要穩(wěn)中求變,而臨摹石濤則要變中求穩(wěn)。范琛老師的石濤臨摹課,在筆墨揮灑之間,巧妙的運用多變的線條表現(xiàn)出石濤那宇宙的洪荒和萬古的寂寞。
// 《溪山行旅圖》與《蒙娜麗莎》
如果說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東方的《蒙娜麗莎》,那么石濤就是中國的波洛克。石濤的繪畫與道家的“有無相生”、佛家的“空色不二”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主張本體與現(xiàn)象的共存、形而上與形而下不可分離、物像與意境相互激發(fā),彼此歸屬。
// 范琛老師點評作業(yè)
在范琛老師的臨摹課上,與范老師的交流總會有意外的收獲,在他具有一定高度的學術研究中,總能給予我們新的啟發(fā)和思考。面對同學們的畫面所遇到的問題,他總是能用一句話精確概括。在他的課堂上,有理性的、有感性的、有抽象的、也有寫實的。在學習技法的同時,我們總能得到更宏觀的、與時俱進的感悟與方法論。他以石濤的“畫樹當絕其生”為題,為我們解讀生命、生機與生長的軌跡。在筆法上,則是筆筆生發(f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強調造型的同時,又將書法與繪畫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使我們意識到書法與繪畫是一種發(fā)生學,譬如流水,隨物賦形。
// 范琛 《大壑云開》69x36cm 生宣水墨 2016
在這七天的學習中,很多同學幾乎住在了教室,廢寢忘食。一切偉大的智慧只有奉獻出我們全部的才智和激情才有可能接近,畫畫也是如此,山水畫的理想,乃是與天地之精神獨往來。中國山水畫中的某種極致,正是一種典型的難以企及的境界。正如黑格爾在《法哲學》的序言里所說:“密涅瓦的貓頭鷹只在黃昏起飛 ”。
// 范琛老師點評作業(yè)
時光匆匆,轉眼間,本學期的臨摹課就在疫情的起伏反復中結束了。感謝賈又福先生、感謝賈云娣老師、感謝賈又福工作室所有的老師們,在這一學期的課程里,筆耕不輟、不虛此行。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
// 范琛老師在宣紙上示范山石樹木的筆法
// 范琛老師在絹上示范山石的筆法
// 范琛 《靜山》69x36cm 紙本水墨 2016
轉眼間,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已過去一年半的時光,而學習古代大師作品對于我來說不僅是學生時代的必修課程,更是貫穿整個一生的課題。不僅僅是臨出一張作品,更重要的是方法論的學習與修正,才能為以后離開學校后的獨立研究做好鋪墊。
// 龔一凡 石濤臨摹 2020
在石濤臨摹課上,范老師首先從視覺張力分析了石濤與前面臨摹的倆家的不同點,而石濤的畫面張力來自于他極為復雜的情感,因此要先了解石濤的身份和經(jīng)歷,才能更深刻的體會他的畫面。從整個大的時代背景分析完之后,老師開始具體到畫面上的講解:臨摹首先要建立對造型的認識,將對自然的認知和對古人的解讀統(tǒng)一起來。因此讀畫很關鍵,有了之前的讀畫過程,下筆時才能沉著痛快。從技法上來講,老師將石濤的作品比喻為一個筆墨字典,筆墨的可能性從石濤的畫中得到體現(xiàn):潑墨、破墨、干濕濃淡、等筆墨技法,范老師不厭其煩的幫同學們分析用筆并做示范,并聯(lián)系對黃賓虹的“五筆七墨”的展開,使同學們對筆墨的理解更加深刻。
// 龔一凡 臨摹《搜盡奇峰打草稿》 2021
雖然是臨摹課,范老師從始至終強調的是從關系、氣象、宏觀的節(jié)奏處理來理解古人,而不是在意一筆一墨的得失。老師始終在討論“人”,也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應通過對古人的學習,去提升自身的生命活躍度,從而去發(fā)掘到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那部分。
// 龔一凡 臨摹《搜盡奇峰打草稿》 局部
范老師是一位非常博學的老師,他的思維方式以及廣博的知識系統(tǒng)使我深受啟發(fā)。時代飛速發(fā)展,信息量已幾倍的增加,而學習方式也應有所變化,不是追趕當下的潮流或是不斷的重復前人的軌跡,而是通過對知識體系的擴充不斷梳理出自己的學習路線圖,從而行駛在自己正確的航線上。在范老師的課上總是能聽到不一樣的聲音:更宏大的,更超前的,更具有人文關懷的思想。
寫到這里已是年末寒冬深夜時,這些文字總是不禁讓我回憶這一年多在工作室的學習與生活:賈先生對我們傾囊相授間的耐心神情,我的導師小賈老師對我們學習和生活上的悉心呵護,以及工作室老師們的對每個同學不辭辛苦的講解和示范。我不禁熱淚盈眶,心中充滿無限崇敬與感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