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又福 龔賢臨摹 1963
何謂臨摹
“就是照著畫唄”
這是普遍概念里淺薄的認知。
// 賈又福 龔賢臨摹 1963
南朝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摹寫,是為畫稱六法之始。
// 賈又福先生觀摩臨摹作業(yè)
這六法中,氣韻生動乃為第一義,然必以氣為主,氣盛則縱橫揮灑,機無滯礙,其間韻自生動矣。可見從南朝開始,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不論是臨摹、寫生還是創(chuàng)作,氣韻生動都尤為重要,通過對臨摹作品的深刻剖析,挖掘古人在繪畫中的精神和意趣,生動的表現出來,而不只是簡單的形似。這樣的臨摹才算是成功的。
// 賈又福 石濤臨摹 1963
賈又福先生說:“入古者深,出古者遠”,如何才能夠“入古者深,出古者遠”呢?先生這樣說到:“以己之個性感悟古人之個性,以己之創(chuàng)造感悟古人之創(chuàng)造,以己之感悟古人之特殊”。
// 賈云娣老師給同學們講解臨摹中各元素之間的處理方式
這三個感悟即臨摹實踐具有方法論意義,來培養(yǎng)我們對中國畫形式美規(guī)律以及對古人一筆一墨的精神敏感度。唯有如此,才能使臨摹真正能與創(chuàng)作有機聯系起來。
// 杜鳳海老師指導作業(yè)
在具體的臨摹實踐中,面對不同的古人,處理的方式也皆然不同,比如賈又福先生在63年就已經對龔半千的畫做過總結:龔半千的畫黑而透明,密而疏,中年深厚,晚年蒼峻,方中求圓,干而不枯,潤的很,其長線非一比之,乃頓挫接筆。畫長線不能滾筆,看去似一筆,實際是接筆才多變化。所謂“保墨”即畫上效果好的墨,讓它干后保固在紙上,再加墨或水。越畫到虛淡的地方,似有似無的地方,越要耐心,也要筆精墨妙,求其空靈感。
// 劉學惟老師指導作業(yè)
有了這些方法論,實踐起來就事半功倍。同學們在工作室各位老師的引領下、在工作室嚴謹而又豐富的課程體系中快速的成長起來,一學期的臨摹課程雖然短暫,但是臨摹卻是永恒不變的主題,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論,經過長期的反復實踐,才能夠掌握藝術規(guī)律,實現賈又福先生的“入古者深,出古者遠”。
山水畫是空間與筆墨織體的藝術,有空間,有體積,有光影,有塊面,有織體——點的散步與重疊,線條的交織纏繞,面的凹凸轉折?!榜宀咙c染”之間,勾勒出山水畫的空間與層次。臨摹過程中的每一處關系,每一個點都有著微妙的變化,不同的古人也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同學們都說,臨摹課就是一個寶藏,總會有不期而遇的驚喜和日復一日的收獲。
// 孫小東老師的臨摹課堂
《賈又福畫語錄》中記載了《李可染先生語錄》中的一段話:基本功所走是悶人的漫長的路,很多人走不到底,走走就會來個突變,很多人吃不住,可以分幾步來進行,如線條、層次、構圖,最近的路是笨路。
// 范琛老師指導作業(yè)
笨路即是捷徑,藝術要追根究底,不能迎頭趕上。臨摹是孤獨而沉悶的,藝術在召喚,有時沉默,有時吶喊,往往沒有回聲。
遠行與回歸,而回歸的路更長。
學 習 心 得
2021級的同學們在賈云娣老師、劉學惟老師、孫小東老師和范琛老師的引領下,對龔賢、范寬、石濤進行了透徹的研究與臨摹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也都極為珍惜半年以來的學習機會,本期將分享這些同學們臨摹實踐的部分作品以及背后的思考和心得。
01
陳智
導師賈又福先生提出:“最大限度地深入傳統(tǒng),以求最大限度地跳出傳統(tǒng)。”所謂:“入古者深,出古者遠?!眲?chuàng)作之先,臨摹是借鑒和繼承傳統(tǒng)最主要的途徑與手段。本學期在臨習龔賢、范寬、石濤三大家外,尤其喜歡宋畫的我感悟到宋畫不僅以寫實見長、空靈的意境,還有謙卑、誠懇的態(tài)度。在畫作中,往往總會發(fā)現意想不到的新世界,使我驚訝于物質表現微妙的構成,甚至有時感覺已被帶入畫中,情不禁盡想要用手去觸摸那山石的肌理、樹木的紋路、土壤的質地、河流的靈動……
宋畫山水畫雖然具有強烈的寫實逼真性,但并不是三維視幻效果,而是建立在書寫性的筆墨基礎之上的。通過墨線的輕重、疏密變化,墨色的濃淡干濕來表現物象的相背凹凸形象和畫面韻律節(jié)奏等,從而達到筆墨的表現力和整體性的中國畫的特點。
在整個臨習實踐中宋畫還帶給我另一種神奇的體驗,那就是她的治愈性——使我集中精力,樂在其中,體會到內心的安寧、平和,滋養(yǎng)豐盈我的心靈。感恩宋畫,感恩工作室各位老師的辛勤付出!一年過半,一半回憶,一半未來。滿心期待下學期的創(chuàng)作課程。
——陳智
02
楚慧華
進入賈又福先生的山水畫高研班學習是我的幸運,一晃半學年的臨摹課結束了,但我仍沉浸其中,意猶未盡。
賈先生制定的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使我受益匪淺。從古至今先賢們留下的經典之作數不勝數,投入其中,我像一個饑渴的孩子吮吸著營養(yǎng),經過龔賢、范寬、石濤三家不同風格的臨習,學習了他們各有特點的繪畫技法和創(chuàng)作理念。如賈先生所教導的:“入古者深,出古者遠”,要學以致用,還望能夠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中建立起自我意識,表達自我感受,從毫無章法中找出規(guī)律,從而達到一法通而百法通。不負賈先生的教誨,不負各位老師的苦心教授,不負時光。
——楚慧華
03
侯海明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唐甄《潛書.講學》
學習以得到名師指點為珍貴,也以得到真正的朋友為珍貴。
沒有良師指點,將惑于迷津,沒有益友切磋,學業(yè)無法精進,
以師為指航明燈,點燃心中的藝術之火。
———侯海明
04
侯坤英
我們的導師賈又福先生曾說:“學會臨摹古人大師之畫,融會貫通,吸取之精華等”。然,這句話似乎成了我的左右銘?;貞涃Z又福先生的授課及視頻教學,看到他那只有力的手指、指尖的筆觸是那樣的緩緩地盛開,門窗縫隙的風,清澈在我們眼神中流暢,看到他那迷幻的山水畫中,讓你多了些洶涌的思緒,而先生,瞬間畫成了紙上的傳奇。賈又福先生的授課景象,在回憶中,是那么的絢爛多姿,他會讓你總是在慢慢地回想,他的繪畫成就,無一人可比,他那流利的線條和聲音成了我們的定格……
——侯坤英
05
胡朝水
千里趨聽賈先生面授
文/胡朝水
金日賈公開杏壇,
諸兄結袂到堂前。
三千受教惜無我,
萬里相投證有緣。
揮汗趨庭觀墨妙,
遮顏避席愧妝殘。
令公康健雄圖在,
青眼相加不計年。
06
李伍香
賈先生教學中有句至理名言:古人千家百派不能閱盡。所以賈先生開設的臨摹課就三位名家,從龔賢開始,在龔賢積墨法的“忽有山河大地中”,理解“造化同根、陰陽同侯”的無天無地的丘壑論,到范寬“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的《溪山行旅圖》,再到石濤破墨、潑墨法中提升到“以無法生有法”。整套優(yōu)質教學體系中,帶我們跟著三家高拔精神境界的前輩,一步步了解中國畫。從嚴謹、邃密、渾化到用枯筆與宣紙的變化里通過蒼中求潤;從槍筆的雄壯厚重到“筆墨隨心,造化在手”的千變萬化混沌中,帶我們在有限的學習期間,一點一點快速學會如何畫好中國畫。
這期間,賈云娣老師、杜鳳海老師、劉學惟老師、孫小東老師、范琛老師總是認真、負責對我們進行講解與不厭其煩的示范。這種耐心的傾囊相授精神,感動著每一位同學,讓我們在辛苦并幸福的學習生涯中畫著心中的夢想!
感恩我們人生中每一個正確的決定!感恩央美讓我們認識了賈又福先生!感恩各位老師對我們無私的付出!感恩一切遇見!
———李伍香
07
沈銘謹
起初畫畫只是因為愛好,通過在賈又福先生工作室這一年半的學習,畫畫于我而言,說它是一種沖動不如說是一種習慣,如今愛好已經變成了一種態(tài)度。我喜歡賈先生提倡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精神,在先生精神的指引下我開始享受自我肯定與否定,打破與建立的狀態(tài),在畫面中表達自己的情感。
———沈銘謹
08
莽志剛
傾聽賈先生的教誨,使自己在精神層面對藝術有了全新的認識,任課老師們親歷親為的傳授,嚴謹的教學使自己從中學到了如何觀察對象和表現對象的能力。
———莽志剛
09
王新霞
個人學習所感所想
1.“沿圣賢之道,破圣賢之法”
2021年秋,終于又回到美院學習,在賈又福老師的山水畫高研班開啟水墨山水畫之道。賈先生的哲學思辨精神,引導著我們從傳統(tǒng)山水中走來,推動我們走的更遠,更穩(wěn)。
我們先后學習了龔賢、范寬、石濤等古畫家的技法和理念。幾位任課老師盡職盡責,淳淳教導,耐心示范,點評。一學期在充實忙碌中度過,累并快樂著!
2、 “宏觀探道,微觀探真”
藝術還需要千錘百煉的過程?!巴鈳熢旎?,中得心源”。我們懂得了,畫山水畫要以心觀物,傳達出個性,意趣,情感和審美。探索的路還很長,我們必須要不斷地吸納,綜合,融合古今優(yōu)秀文化作品,繼續(xù)努力!
3.“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strong>
在濃濃的學習氛圍中,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總會出現新的感悟。強大了精神支柱和追求。
在藝術個性的精神內涵的主導下,“寓美于畫”,足矣!
———王新霞
10
于西偉
相信習畫之人都聽過“三位一體”。所謂“三位”是指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一體”則是指中國畫教學的整體。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是中國畫教學的三個組成部分,是教學實施的三個不同階段。上學期的臨摹、寫生課讓我感受到這就是在練就基本功,是日復一日、循序漸進的積累,是自我的不斷修養(yǎng)和壯大。創(chuàng)作則是由心而發(fā),強化自我意識,是升華了的個性、精神。創(chuàng)作在賈又福先生的整個山水教學體系中是綱,是中心?,F在正是下半學期的創(chuàng)作課之初,非常有幸聽到了許老師的創(chuàng)作教學課。在課堂上,許老師從創(chuàng)作方向、組織素材、構圖形式、畫面中體現的各種關系、筆墨表現,到整合畫面等諸多方面逐一進行講解,并結合個人特點因材施教,給出建議,還整理了很多寶貴資料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的進行了講解。此次系統(tǒng)的創(chuàng)作課程加深了我們對創(chuàng)作的理解和認識,挖掘出大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結課之余,希望以不停留的創(chuàng)作欲望去求索、感悟,創(chuàng)作出發(fā)自于自我真性情的藝術作品,達到精神和藝術的升華。
———于西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