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礙是指明顯偏離了個體文化背景預期的內(nèi)心體驗和行為的持久模式,是泛化和缺乏彈性的,起病于青少年或早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穩(wěn)定,并導致個體的痛苦或損害。診斷人格障礙需要的兩個決定因素是人格功能損害水平的評估和病理性人格特質(zhì)的評估。
人格功能水平的評估在自我和人際的兩個維度上評估其身份、自我引導、共情和親密關系的損害水平。
病理性人格特質(zhì)評估的五大領域為:
負性情感 vs 情緒穩(wěn)定(情緒易變、焦慮、分離的不安全感、順從、敵意、固執(zhí)、抑郁、多疑、受限的情感)、
分離vs 外向性(退縮、回避親密、快感缺失、抑郁、受限的情感、多疑)、
對抗 vs 隨和(操控、欺騙、夸大、尋求關注、無情、敵意)、
脫抑制 vs 盡責(不負責任、沖動、隨境轉移、冒險、機械的完美主義)和
精神質(zhì) vs 清醒(不尋常的信念和體驗、古怪、認知和感知失調(diào))。
一般人格障礙診斷標準
明顯偏離了個體文化被禁預期的內(nèi)心體驗和行為的持久模式,表現(xiàn)為下列2項(或更多)癥狀:
1、認知(即對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釋方式)。
2、情感(即情緒反映的范圍、強度、不穩(wěn)定性和恰當性)。
3、人際關系功能。沖動控制。
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是缺乏彈性和廣泛的,設計個人和社交場合的諸多方面。
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qū)е律缃弧⒙殬I(yè)或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在長時間內(nèi)是穩(wěn)定不變的,發(fā)生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早期。
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表現(xiàn)或結果來更好的解釋。
這種持久的心理行為模式不能歸因于某種物質(zhì)(例如,濫用的毒品、藥物)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例如,頭部外傷)。
DSM5人格障礙診斷標準
A類人格障礙
B類人格障礙
C類人格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