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不但是歷史家、藝術(shù)家,并且還是東漢末年經(jīng)學家的領(lǐng)袖,他在《后漢書》列傳里,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孝子,可惜《琵琶記》和國劇都把他描寫為無情無義遺親不孝的人。使他蒙受不白之冤,怎不令人為他叫屈!我為敬仰他的道德、學問和藝術(shù),所以不揣劃陋,一定要為這位中國歷史上最不幸的悲劇人物辯冤白謗,還他的清白,使千秋后世的兒女們,都能認清蔡伯喈的真實面目。
《琵琶記》是中國一部有名的古典戲曲。作者高明,字則誠,明初浙江瑞安人。按年代說,這部書雖不算很久,然而書中的故事,卻流傳最普遍,而其影響也最深遠。如現(xiàn)在國劇所演的《趙五娘吃糠》《描容》與《掃松下書》,都是根據(jù)《琵琶記》的劇情所改編的。只要是看過國劇的人,沒有不知這樁被歪曲了的故事之內(nèi)容的。
由于讀正史的人少,讀《琵琶記》和看戲曲的人多,所以正史對于后世之影響,還比不上小說和戲劇對于后世之影響之普遍、深遠。自宋代以來,有井水處都知道蔡中郎,可見小說戲曲宣傳力量之大,是如何的驚人了。
蔡邕一生最得意最突出的杰作,就是《熹平石經(jīng)》。對于研究儒家經(jīng)典和書法,實有莫大的貢獻。因此,我特地詳細說明,以提高他在經(jīng)學家中之地位。
一、蔡邕的生平
蔡邕,字伯喈,河南陳留圉人。(圉縣故城在今陳留縣東南)。因他曾官左中郎將,所以后世都稱蔡中郎。他是世代書香,大家公子出身。十四世祖蔡寅佐漢高祖,封肥如侯,并榮受爵賞。六世祖勛,平帝時為郿縣令,好黃老,重氣節(jié),不仕王莽,棄官入山。祖父攜,字叔業(yè),順帝時曾以司空高第遷新蔡長,年七十九卒。邕父稜,字伯直,志行高潔,不諧于時,年五十三卒,謚曰貞定公。
《后漢書·蔡邕傳》明白告訴我們說:“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 ,邕自非寒暑節(jié)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 。母卒,廬于冢側(cè),動靜以禮?!辩咭蛟鐔矢赣H,悲傷過度,所以年過三十,鬢發(fā)就已白了。他的叔父名質(zhì),字子文,官衛(wèi)尉,邕自父母去世,便與叔父和堂弟住在一起。質(zhì)待邕如同慈愛幼童一樣,三代不分財產(chǎn)。鄉(xiāng)黨鄰里莫不敬仰他們叔侄兄弟之義行。
邕天性通敏,舉一反三,年少博學,即拜大儒胡廣為師。對于經(jīng)史、天文、術(shù)數(shù)、樂律、書畫、詩文,無不深研精通。尤其彈琴寫字,更是名聞遠近。在桓帝延熹二年秋,中常侍徐璜聞伯喈善操琴,自朝廷勅陳留郡太守派人護送伯喈進京為皇帝彈奏。伯喈為權(quán)勢所逼,不得不往。但行至偃師,藉病中途折返。閑居玩古,不與達官貴人交往。由此可證,蔡伯喈絕不是熱衷于富貴的人。
伯喈的老師胡廣,字伯始,湖北華容人,少孤貧,有雅才,學究五經(jīng),博研古今術(shù)藝。安帝時舉孝廉,為天下第一。以定策立桓帝,封安樂鄉(xiāng)侯,又拜太尉,遷太傅。居官三十余年,歷事安、順、沖、質(zhì)、桓、靈六帝,禮任特優(yōu)。熹平元年卒,年八十二歲,謚文恭。廣對于蔡邕,非常器重,因此把他所記憶有關(guān)漢史的舊事,都傳與伯喈。邕在五原徙所上靈帝書,有涉及胡廣的幾句話說:“ 臣所事師太傅胡廣,知臣頗識其門戶,略以所有舊事與臣。雖未備悉,粗見首尾。積累思惟,二十余年?!辩咧芯拷?jīng)史,可能得力于胡廣的傳授。
靈帝建寧三年,司徒橋玄為器重蔡邕的才華,所以留蔡邕住在府內(nèi),待機提拔。不久即令邕出補平阿長。后又召拜郎中,校書東觀,并遷議郎。東觀就是皇家圖書館,藏書最為豐富。此數(shù)年間,邕在東觀必又多讀很多書。并且他事胡廣為師,已二十余年,以他超群出眾的才學,而又得名師之教授。這段時間對他研究學問來說,的確太重要了。
邕在此時,曾作了一件驚天動地,永垂不朽的大事,就是正定六經(jīng)文字,立石于太學門外?!逗鬂h書·蔡邕傳》說:“邕以經(jīng)籍去圣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后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奏求正定六經(jīng)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于是后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庇纱丝芍罢?jīng)文字”這件大事,當時知識界是如何的重視,如何的轟動了。
在漢代以前,文字多書于竹簡、木簡,時間長遠,緯斷簡即錯亂?;蜉氜D(zhuǎn)傳抄,更易發(fā)生錯誤。六經(jīng)在漢,就是學子必讀的課本。六經(jīng)經(jīng)蔡邕等正定之后,就如同現(xiàn)在部定的標準課本。尤其是由大書家蔡邕書丹于碑,不但增加文字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并且也更提高了蔡邕的學術(shù)地位與聲望。何況堂溪典、馬日磾?shù)?,都是漢末有名的儒者,邕與他們共同正定六經(jīng)文字,無異議邕就是當時學術(shù)界的領(lǐng)袖。
靈帝光和年間,因為屢次發(fā)生災變,皇帝甚為恐懼,每訪問名公巨卿,但大臣畏禍,都閉口不言。帝素知邕為博學通儒,忠直敢言。特密使披露得失,指陳政要,并囑他直言勿隱,以帛囊封上。邕感靈帝知遇之恩,果知無不言,言無不書。密奏帝乳母趙嬈,貴重天下,丘墓踰于園陵,兩子受封,兄弟典郡之不當。并指斥程璜之奸邪,太尉張顥、光祿勛姓璋之貪污。邕密奏雖極慎重,但可惜厄運當頭。靈帝覽罷邕之密奏,嘆息一聲,遂起來更衣(入廁)。不料太監(jiān)曹節(jié)從后面窺看,盡知密奏之內(nèi)容。遂宣告他的左右親信,凡被邕所檢舉的,莫不對邕懷恨在心,并設法報復。程璜使人上奏,誣邕挾怨,趁機中傷。于是詔下尚書,召邕對質(zhì)。邕上疏除辯解冤屈外,并責怨皇帝未能保密,致招小人誣謗。言辭激烈,甚足感人。
靈帝聽奸臣之言,下蔡邕與其叔父質(zhì)于洛陽獄(天牢),并劾以“仇怨奉公,謀害大臣,大不敬”之罪名,棄市。事奏,中常侍呂強憐邕冤屈,求帝減刑免死。帝仔細斟酌邕之奏言,中直可諒。于是下詔減死一等,使與家屬髡鉗,遠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
后漢中業(yè)以后,朝廷暗弱,外戚宦官,挾天子以令諸侯,致政治黑暗,是非不分。忠直敢言之臣,皆不能見容于當?shù)馈H缋钼?、李固,即以敢言直諫招致殺身之禍。前車之鑒,邕豈不知?因其天性使然,終不能不以愚戇而賈禍,真可令人嘆息!
邕與家屬于充軍途中,楊球暗使刺客極速追趕刺邕,但刺客為邕忠義所感,都不愿為楊所用。楊又向州牧郡守行賄,使毒加害,然而各地方官,不但不受賄聽命,并且反將實情相告。因此,邕雖跋山涉水,終免于難。
徙所為五原安陽縣。在故九原城西,陰山之南。邕上靈帝書有說:“臣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職在侯望。憂怖焦灼,無心能復操筆成草”一個大學者,日夜坐在邊塞上守烽侯望,備受勞革的折磨,其內(nèi)心之痛苦,可想而知了。
邕在未徙前,曾在東觀時,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后漢記》,適遭流離,未得完成。因此自徙所上書,并奏著十意。靈帝覽奏,嘉其才高志遠,而又憫其遠徙之苦,于是赦邕,返回本郡。邕自放逐至歸,凡九個月。因朝里內(nèi)侍寵臣們,都對邕嫉恨,邕自知怨家太多,如回本郡,恐仍不免被奸人謀害,不得已逃亡江南吳會,隱居避禍,十二年之久。邕在吳會的時候,曾以鄰人燒焦的桐木,制成一張七弦琴,因此時人都叫蔡邕的琴曰“焦尾琴”。
邕自放逐以后,猶如驚弓之鳥。逃亡江南,本想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可是他的命運注定不能優(yōu)游林下。
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大權(quán)獨攬。卓素知宦官誅殺忠良,國人莫不痛恨。及他掌權(quán),忍性驕情,起用才士。卓慕蔡邕名高望重,特地征他赴洛共事。初邕稱疾不肯接受,卓大為震怒,罵道:“邕不來,我有力量滅他的族?!辩呶返湥坏貌蝗找辜娉谭德?,與卓見面,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zhuǎn)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歷三臺。后遷巴郡太守,又留為侍中。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xiāng)侯,下印綬符策,假限食五百戶,歲五十萬谷。這時,邕否極泰來,官運亨通,并且宦官被誅,冤仇已報。
董卓部下與賓客,眾議打算尊卓比太公,稱尚父。卓征詢邕之意見,邕勸阻,于是作罷。卓每宴會,便令邕鼓琴贊事。邕往往趁機匡正其失。但卓自用自是,卻很少虛心接納。有此兩事可證,邕對卓,并非謟讒阿諛以濟其惡,而是忠言直諫,而輔其德。
邕認清董卓殘暴驕橫,奸詐惡毒,不能與他共事。因此和他堂弟谷商量,想逃往兗州或山東。谷卻說:“兄之相貌俊偉,與常人不同,平時每出行,路人都爭見兄之豐采,怎能會躲避得了?。 ?/span>
這時邕的處境,實在是進退維谷。想拔腿離開這爛污的泥淖坑,的確不是容易的事。他既如能夠逃脫董卓的魔掌,卓一定也會把他揪回來除掉。因為董卓很明白文人的筆比武人的刀更厲害,更可怕。
獻帝初平三年,王允與呂布、士孫瑞、李肅等誅殺董卓。司徒王允設慶功宴,邀請朝中文武百官痛飲狂歡。邕自然也是王允宴中的上賓,大家談到董卓之死,不料邕在座嘆息一聲。王允聽見,勃然大怒,叱邕道:“董卓,國之大賊,幾乎亡了漢室,君為王臣,應當與我們同樣表示憤恨,不可感其私恩,不顧大節(jié)。今天我們誅除罪大惡極的董卓老賊,君不但不表示高興,反而傷痛嘆息,豈不是與卓共謀的同黨嗎?”遂命人拘邕,交廷尉治罪。這正是“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邕雖封了侯,卻招惹殺身之禍,天道盈虧,真令人不可思議!
董卓待邕,雖禮遇有加,恩高情重,但邕之還洛,實際是被強盜綁架。邕對董卓之奸,早已認識很清楚,絕不會與卓共謀不軌。卓在,邕想逃不可得;卓死,邕正好辭官遠引,韜光養(yǎng)晦,專心著作,完成漢志。他對董卓之死,還有什么可惋惜的呢?
商蕓小說云:“初,允數(shù)與邕會議,允詞常屈,由是銜邕。后允誅卓,并收邕?!蓖跸戎t說:“商云所載,得其實?!庇纱丝芍踉适甄?,是為報私怨,并非見邕嘆息才激起義憤。由王允對太尉馬日磾之答詞看來,更可證明允之殺邕,是怕邕不直其所行,其量狹自私,是不足取的。
邕入獄后,曾向王允陳詞,請求援司馬遷之例,瓊首刖足,續(xù)成漢史。士大夫大多都同情邕之不幸的遭遇,爭相營救,但王允不準。太尉馬日磾為漢末的大儒,曾與邕同正定六經(jīng)文字,素與邕善。聞邕收付廷尉治罪,趕快去見王允,為邕請情說:“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xù)成后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如果把他殺了,恐怕要失之人望吧?!痹收f:“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后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zhí)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圣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無蔡邕獨當,無十志何損?”日磾退而告人說:“王公恐不久于人世了么?善人,是國之紀;制作,是國之典。滅紀廢典,他能長久嗎?”允不接受日磾之勸告,遂殺邕于獄中。
不久,李傕、樊稠等人攻陷長安,王允奉天子,保宣平城門樓上,遂被傕等殺害。日磾之言,果應驗了。邕在漢末,實是中華文化之一根大柱,王允殺邕,如同折斷文化大柱,造成無可補償?shù)膿p失,真是歷史上的罪人!
蔡邕死時,年六十一,縉紳諸儒,莫不涕流。北海鄭玄,聞邕死嘆道:“漢世之事,誰與正之!”玄,字康成,事扶風馬融,為漢末大儒。他對邕既如此看重,邕在當時學術(shù)界聲望之高,就更可知了。
邕別傳說:“東國崇敬邕,不言名,咸稱蔡君。兗州陳留,并圖畫蔡邕形象而頌之曰: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币赃@樣的孝子,后世劇曲家竟把他塑造為不義不孝的人,真是太冤枉了!
邕妻姓氏及生卒家世,邕傳與別傳,都未提及。文姬悲憤詩雖有“感時念父母”句,但不足證明初平時其母尚在。最有力的證明是:邕于金商門獲罪下獄上書所說:“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笨梢婄咂拮釉缇退懒?。邕無子,女已出嫁,所以才是“孤特一身”。
邕女,名琰,字文姬,博學善辭賦,又精研音律。先嫁河東衛(wèi)仲道,不久夫亡,無子,琰即歸住娘家。初平中為南匈奴擄去,下嫁于左賢王。在朝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為忘年至交,痛感邕死無嗣,身后蕭條,于是遣使者持金璧贖文姬歸鄉(xiāng)。又改嫁于同郡屯田都尉董祀。
漢代皇帝對于書法特別重視,不但實施書法考試制度,而且并為善書的士子們設以官職。規(guī)定學童十七歲以上準其參加書試,諷籀書九千字,并試八體書。成績特優(yōu)者,取為尚書史。書如不正,往往還受申誡。后漢靈帝時開鴻都觀,羅集天下善書的人才。由于皇帝提倡書藝,所以善書者之多也超前代。如曹喜、杜度、崔瑗、劉德升、張芝、師宜官、蔡邕、鐘繇、梁鵠、胡昭、邯鄲淳、衛(wèi)覬、韋誕、皇象等,或善草隸,或工筆札,爭鳴一時,萬古仰風。而蔡邕更是杰出的宗匠。
書法要錄說:“蔡邕受于神人,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wèi)夫人,衛(wèi)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边@條傳授書法的系統(tǒng),雖不一定正確,但由歷代書家推崇蔡邕為傳授書法之祖看來,可知邕之書法之地位,自然還在鐘王之上。
唐韋續(xù)《九品書人論》把歷代書品分為上中下三品。蔡邕之隸、篆、八分,列為上上品。張懷瓘書斷三品,評蔡邕之八分與飛白為神品;大篆、小篆、隸書為妙品。邕書大篆、小篆、飛白及隸書,早已不傳,今所見者唯有八分而已。
宋郭忠恕論八分書說:“漢蔡邕以隸作八分體?!币园朔譃橹欣伤鶆?chuàng),今傳世之八分書華山碑、夏承碑、魯峻碑、陳球碑及熹平石經(jīng),都為蔡邕所書,而石經(jīng)更是中郎成名之作。
自東漢初至漢末,百余年間,博士傳經(jīng),各以家法傳授生徒,受業(yè)者輾轉(zhuǎn)傳寫,年深日久,流弊滋生。而且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竟有行賄定蘭臺漆書經(jīng)字以合其私文的。經(jīng)蔡邕等正定六經(jīng)之后,老師宿儒,傳經(jīng)有則,文字之紛爭,自可消除了。
熹平石經(jīng)局部圖
關(guān)于“正定六經(jīng)文字”之六數(shù),古籍說法不一。按《靈帝紀》《儒林傳序》《曹植傳》、酈道元《水經(jīng)注》,都說“正五經(jīng)文字”?!堵尻柤o》也僅有《尚書》《周易》《公羊傳》《禮記》《論語》五經(jīng)之記載?!端鍟そ?jīng)籍志》,又有七經(jīng)之說。按漢石經(jīng)在宋時出土者有《詩》《書》《禮》《公羊》《論語》五經(jīng)。民國所出土者,又有《易》及《春秋》。我曾見五百余片漢石經(jīng)殘石。計《魯詩》二百零二片,《尚書》二十四片,《周易》二十四片,《春秋》九十片,《公羊》五十一片,《儀禮》七十八片,《論語》四十九片,正是隋書所舉之七經(jīng)。邕傳所說“正定六經(jīng)文字”,系將《公羊》合于《春秋》之數(shù),并不算錯。
《洛陽記》說:“太學在洛城南,開陽門外。講堂長十丈,廣一丈。堂有石經(jīng)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書》《周易》《公羊傳》(缺列《魯詩》及《春秋》)十六碑存,十二碑毀。南行《禮記》,十五碑悉崩毀;東行,《論語》三碑,二碑毀?!薄抖Y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及議郎蔡邕名。
石經(jīng)碑刻,即毀于獻帝西遷,又毀于晉代永嘉之禍,至唐代已十不一存。自刻成至完全毀滅,不及四百五十年,中經(jīng)一再遷徙,其殘損之程度概可想見了。
民國以來,石經(jīng)殘碑出土的有數(shù)百片,尤以二十三年(1934)在洛陽東南洛水南岸朱家疙瘩(即太學遺址)出土的《春秋》刻石,計六百四十八字,分裂為二,字尚完好可貴。經(jīng)李杏村氏捐贈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供人觀覽。一石首行開端曰“公會”,系《春秋》僖公十三年至三十三年,計三百五十五字。一石首行開端曰“邾婁”,系春秋昭和三年至二十一年,計二百九十三字。尚有《周易》二大片殘石,都為三角形。一石系《易》下經(jīng)家人至小過二十六卦,計五百四十八字,字完好如《春秋》殘石。一石系易下經(jīng)家人至小過二十六卦之陰,計四百一十四字。字有補刻者。按《魏略》說:“黃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復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博士之員錄?!苯袼姟吨芤住窔埵a刻字,以為經(jīng)董卓之亂殘損后為魏初所修補者。
關(guān)于熹平石經(jīng)書丹的問題,洪適說:“石經(jīng)自堂溪典以下,別有趙域數(shù)人,竊意其間必有同時揮毫者。”以七經(jīng)字數(shù)如是之多,且又都是八分端體。如謂在短短一兩年內(nèi)全為邕書,事實殊不可能。我看七經(jīng)殘石,以《春秋》《周易》《禮儀》《魯詩》四經(jīng),書法最美,必是中郎一人所書。其余可能為別家手筆。因此,我也同意洪氏的觀點。
邕與諸儒于熹平四年奉詔正定六經(jīng)文字,至光和碑即刻成。時僅兩年,殊不近理。我推測諸儒正定文字必在熹平四年之前。受詔后開始書丹刻石,理或近之。
細玩漢石經(jīng)文字,端嚴方遒 ,結(jié)體略長,為由隸變分之關(guān)鍵字體。碑初立時,慕名前往觀視摹寫的,每天車馬填塞街途,中郎的書風,對于當世影響之大,概可想見了。
世傳邕學書于嵩山石室神人之說,雖不足采信,但邕之學書,必受名師之傳授,當無疑問。南朝宋羊欣敘古書家姓名有說:“左中郎將蔡邕,采斯喜法作篆隸?!卑?,曹喜后漢扶風人,善篆隸,知名度很高。邕之隸書,可能受曹喜的影響。真定有邕書宜父碑,小篆,必是法李斯。
中郎才大志遠,不為古法所縛。在鴻都門見役人以堊帚成字,歸而創(chuàng)飛白書。按飛白書,須用豪筆,才能成字。或輕或重,或濃或淡。輕若絲發(fā),重若云山。唐代書法家,大多嫻習此法,宋代之后,幾成絕響了。
飛白體
《后漢書集解》惠棟說:“蔡邕文今存九十篇,而銘墓居其半?!庇纱丝芍欣善缴鷷疃?,可惜傳世者太少,不易看出他的真實的本領(lǐng)。
梁武帝評中郎書說:“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唐李嗣真說:“蔡石經(jīng),無相假借。蔡公諸體,惟有范巨卿碑,風華艷麗古今冠絕?!?/span>
蔡邕是傳授書法之祖,然而,現(xiàn)在不但一般人不知蔡中郎善書,就是學書的人,知道蔡中郎善書的人也不多。真是“數(shù)典忘祖”!怎不令人浩嘆?
蔡中郎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賢才、大才、能才,我為敬仰他之忠孝,欽慕他之才藝,所以不惜花費很多時間和精神,撰就此文,為他辨冤白謗,希望今后的知識分子都能認清中郎的真實面目。
原載臺灣《中原文獻》 第十卷 第十期
1978年10月25日出版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