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優(yōu)媽
來源:小學數學(ID:xxsx100)
作者:小學數學
最近一則新聞 ,四川遂寧一名9歲男孩因學習成績不理想,被他的親生父親用塑料袋捆綁后倒吊作為懲戒。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難免充滿無奈,家長這種過激的作法顯然是不對的,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是種傷害。但是,現在的很多孩子也真是讓家長“恨鐵不成鋼”操碎了心!
曾經有一個話題:“你是否打過孩子?”
結果,很多媽媽都說,自己也打過孩子。真的是愛之深責之切,一看到孩子不寫作業(yè),火就來了。
“哪有不打孩子的父母?現在的熊孩子,打死不寫作業(yè),不打怎么行?”
“比你學習好的孩子都被父母打過,我為什么不能打你?”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于打孩子,因為沖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fā)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么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其實很多家長,并不是為了打孩子而打孩子,是因為在社會磁場里,教育的這場競爭使所有人變得渺小,只能被動適應和跟隨這個起跑線,而無力抗拒。競爭總使有些家長會用力過猛,于是才會頻頻發(fā)生因為成績而“打”孩子的現象。
“這樣的情況,該叫醒他寫作業(yè)or讓他繼續(xù)睡?”
余女士,80后,一位普通的小學生的家長。
她說,三年級的兒子,白天在學校學習了一天,回到家還要做3小時的書面作業(yè)。
“一個8周歲的孩子說夢話都在背課文,二年級下半學期,從他口中蹦出一句話:媽媽,其實我蠻孤獨的。
“他是一個很樂觀的孩子,無非就是放在心里不說,所以會覺得自己孤獨?!?/span>
“孩子確實挺可憐的,像我們以前讀書,還能請假吧,現在發(fā)著高燒都不敢請假,貼著退燒貼在上課,學業(yè)繁忙,課不能落下……'
“我身邊有很多家長很焦慮,40多個家長,有三分之一做了全職太太,其中還有好幾個家長在醫(yī)院看焦慮癥?!?/span>
沒有哪個國家的家長有中國的家長這么累,心累,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承載著如此大的壓力。孩子一出生,孩子在哪上學就成為壓在家長心頭的一座大山,操碎了心。為了孩子上學,換工作、買學區(qū)房、找關系、搬無數次家。
這不是哪個人、哪所學校的問題,而是一種整體的社會氛圍。時時都處于競爭壓力下,這讓教育變得非常焦慮和浮躁,孩子在這種緊張的驅趕下也得不到自由的發(fā)展,學習也沒有快樂。
我們的身上都被上了發(fā)條,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有人說這種“中國式父母焦慮”是一種畸形的存在。
一位徐州12歲的女孩因為成績不好,學習壓力大,落水溺亡。
小女孩的遺書中說道:“很多東西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女兒累了,想休息了,再見!!”
輸了一次成績,不代表輸了以后的人生。人生漫長,一次跌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站起來,你只有不怕輸,才能有機會贏。
家長最該教會孩子的不是怎么贏,而是怎么輸!
世界拳擊冠軍鄒市明的兒子軒軒是一個好勝心極強的男孩子。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比賽吃西瓜,邊哭邊吃“我不想輸,誰來幫幫我呀”。
可是作為世界冠軍的爸爸卻說:你不能只想贏,也要學著輸,輸并不丟人。
于是,孩子知道了輸贏才是人生常態(tài)。這個常常把“爸爸,你一定要贏哈”掛在嘴邊的男孩,居然在爸爸失敗的時候試著安慰他:輸了沒關系,重新來。
我們能做的,就是拋卻無用的焦慮,引導他們正確面對人生。
不焦慮并不意味著,不讓孩子吃苦,而是讓孩子自己學會從容應對人生之苦。
要讓孩子自己明白:今天的你如果不吃苦,明天的世界會讓你很苦;你吃不了讀書的苦,以后也別想能走一條更容易的路。
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guī)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但卻沒有提及最重要的東西——幸福。
如果我們的教室讓孩子感到壓抑,我們的學習讓孩子無所適從,我們的課堂讓孩子感到枯燥無味,我們的校園讓孩子望而生畏,我們的學校讓孩子的學習生活沒有一點幸??裳裕衷跄転楹⒆拥奈磥硇腋H松旎??
教育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成為科學家、思想家、軍事家,也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上名牌大學,這是常識。
孩子的校園生活肯定離不了作業(yè)和試題,也離不了分數和成績,但絕對不應僅僅是這些,他們的校園生活應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的童年生活應是繽紛絢麗的。對于一個人來說,擁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遠比作業(yè)試題、分數成績重要得多,這是常識。
“教育干什么?我覺得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去做值得學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們要身體力行,做出榜樣。我們要給他們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不是權力,是尊重,責任,是愛,是發(fā)自內心的持久美的體驗美,是智慧,是創(chuàng)造和幸福?!?/span>
讓我們一起學會做“適度焦慮”的父母吧。給孩子更好的陪伴,讓他們知道,無論學習這條路多苦多難,喜樂參半,都有我們在這里,陪伴他們,支持他們。
本文轉載自“小學數學”(ID:xxsx100)。一個幫助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小學數學成績的微信賬號。
優(yōu)媽有話說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