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1682——1756),中國清代著名畫家,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墨磨人,江蘇省揚州府興化縣(今興化市)人,揚州八怪之一,對于書畫的成就是:拓展了寫意花鳥畫的表現(xiàn)領域,其宮廷工筆畫造詣頗深,中年始畫風變化,轉(zhuǎn)入粗筆寫意,大膽潑辣,揮灑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氣勢。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李鱓是明代狀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孫,后代定居江蘇鎮(zhèn)江。
李鱓一生兩次出仕為官:康熙五十年中舉, 于康熙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nèi)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統(tǒng)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但遭忌離職。 于乾隆三年出任山東 滕縣知縣。為政清簡,頗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罷官,后居揚州,以畫為生。
李鱓的這個(鱓)字,一讀為tuó(駝),同鼉,即豬婆龍,“神獸”也。據(jù)臨淄的老先生回憶,昔日李鱓在臨淄為縣令時,人皆知為李tuó,士人相戒,切勿讀錯官諱。又一種讀法,即shàn(善),同鱔魚之鱔。李鱓落拓江湖,多次題畫署名為“鱔”,承認自己不過是江淮間一條普普通通的鱔魚罷了。
李鱔自由喜愛繪畫,16歲已經(jīng)頗有名氣,后入宮廷成為宮廷畫師,但是他的人生并不順坦。李鱓“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后,至揚州賣畫為生。與同鄉(xiāng)人鄭燮(鄭板橋)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板橋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并說他是“才雄頗為世所忌,口雖贊嘆心不然”。
誠請喜歡書畫的老師、朋友添加關注本刊“書畫名家賞鑒”,感謝您的支持轉(zhuǎn)發(fā)?。?!恭祝秋觀者日金安!??!
弘揚中華文化經(jīng)典,傳播中華書畫藝術.......
————刊文編輯:朝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