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有沒有因為這些社交問題產(chǎn)生過困擾?
別的孩子向ta借東西(而ta并不想借),
或者是想讓ta幫忙干一件事(也許ta并不想幫這個忙),
又或者別的孩子給ta起了個外號,
跟ta開玩笑沒輕沒重,
孩子想說不情愿卻不知該如何開口?
孩子想拒絕卻張不開嘴?
當孩子回家向父母求助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怎么回應(yīng)?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先告訴您,以下的幾種回答方式都是錯的。
錯誤
回答
要么認為“這是小事”、要么不給孩子提供解決方案、要么直接指責孩子、甚至直接替孩子出頭……
這些回答的共性,都是父母沒有嘗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而是站在大人的角度進行解讀。
這樣的回答不僅無法給到孩子直接的幫助,反而很可能在孩子本已挫傷的內(nèi)心上,再撒了一把鹽。
那么有人要問啦,如何教孩子區(qū)分社交中的“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呢?
我要不要借給別人東西,我要不要幫別人這個忙呢?
再進一步,別人能不能給我跟我開我不怎么喜歡的玩笑,能不能跟我開玩笑呢?
對于這一類的問題,衡量的標準其實非常簡單且唯一:
就是這個孩子的感受。
如果他感受到了不舒服,不情愿,別扭,難過,不喜歡。那么他當然可以不借東西、不幫這個忙、不配合別人的玩笑,拒絕別人起的外號。
因為這是孩子在社交中必須學會的為自己劃定清晰的界限——不受他人侵犯的界限。
如果一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捍衛(wèi)自身權(quán)益,無法在社交互動中保護自己……漸漸變成不會表達自己意愿的“老好人”,是第一步。再接下來,就有可能成為“霸凌”的對象。
什么,霸凌?難道這些也可以算是霸凌?
非常嚴肅地說,這是霸凌。它是霸凌的一種,叫做“言語霸凌”。
霸凌分為四種形態(tài),除我們常見的肢體霸凌外,還有網(wǎng)絡(luò)霸凌(人肉搜索、網(wǎng)絡(luò)惡意攻擊),關(guān)系霸凌(社交排擠、散播謠言),言語霸凌(辱罵、詆毀)等。
在這中間,“言語霸凌”其實是最高發(fā)的一種。
數(shù)據(jù)一:“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組委會2004年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81.45%的被訪小學生認為“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校園傷害。2007年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40%的小學生“經(jīng)常有”被語言暴力傷害的經(jīng)歷。數(shù)據(jù)二:根據(jù)2009年美國青少年健康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學生在學校內(nèi),平均每兩個月就會被霸凌或者霸凌過別人一次。其中,21%的學生受到身體霸凌,54%語言霸凌,51%關(guān)系霸凌,14%網(wǎng)絡(luò)霸凌。
也有父母說啦,那我以后不按上面那些錯誤做法說啦,可我孩子就是膽小、面子薄、嘴笨、張不開口拒絕別人,我要怎么教ta呢?
我給父母的建議,是以下幾個步驟:
1、請孩子詳細敘述事實全部經(jīng)過,詢問孩子感受。讓孩子根據(jù)自己的感受來判斷,這個東西是不是自愿借給別人,這個“外號”或者言語稱呼是不是讓他感覺不舒服了。如果不舒服,就需要教會孩子應(yīng)對的方法,學會捍衛(wèi)自己的界限。
2、詢問孩子采取了哪些應(yīng)對措施。孩子表達了拒絕的意愿,但可能由于態(tài)度或方法不恰當,也許會面對其他小伙伴 “哎呀你怎么連個玩笑都開不起呀”這樣的話,這時孩子的感受,會是不知所措的,不希望被同學瞧不起,可是內(nèi)心感受并不好,也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3、教孩子具體有效的應(yīng)對方法:
1)比如大聲、堅定地看著對方眼睛說出:“我不認為這是玩笑,你到底想干嘛?”并且讓孩子演練,讓孩子有機會在爸爸媽媽面前大聲說出這句話,確保眼神語氣都是堅定的。
2) 如果還不奏效,可以教會孩子在清晰勇敢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之后“平靜地離開”。如果什么都不表達,對方還有可能繼續(xù)。但也不要表現(xiàn)出勃然大怒的樣子,情緒激動的樣子,可能正是對方想要達到的目標。
3) 向老師或其他信任的人尋求幫助。如果依然無法阻止對方的言語行為,需要教孩子學會求助。
4、表達支持信任,給孩子鼓勵加油。
可以這樣跟孩子說:“爸爸媽媽沒有辦法始終陪伴在你身邊,這個任務(wù)并不容易,還是需要你自己去勇敢面對。但是你要記住,爸爸媽媽永遠都在你身后支持你,有任何事都可以來跟我們商量,一起想辦法解決困難。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和執(zhí)行了之后,回來一定告訴我進展情況啊。”
父母們往往重視孩子的學習問題,忽略社交問題。實際上社交中的問題,可能給孩子帶來極大困擾,甚至直接影響學習成績。
父母要珍惜孩子回來向我們“求助”的時光,如果我們用本文開頭的那些方式回復(fù)孩子,不用三次,以后孩子再遇到困難,很大可能就不會再回來向父母傾訴和尋求幫助了。
而很多親子溝通、親子關(guān)系的裂痕由此產(chǎn)生,甚至到青春期時發(fā)展到“勢不兩立”的程度。
當孩子跟我們探討,向我們求助的時候,其實是他們感受不佳、內(nèi)心困惑、最需要幫助的時刻。
讓我們學會珍視孩子的“小事”,尊重孩子的“感受”,成為知心朋友或社交教練。
不要成為,從言語上“霸凌”孩子的另一個源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