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根據(jù)我今天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舉辦的“數(shù)字經濟時代下的內部審計轉型”中的《圓桌論壇》發(fā)言整理而成。
大家下午好,來到這個內部審計論壇,說實在話,內心有點忐忑,因為我必須向大家承認,我并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甚至可以說,連一本內部審計的書都沒有讀過,當然,更沒做過內部審計工作。不過,既然迷迷糊糊地被邀請到了咱們這個論壇作分享嘉賓,那我就說一點自己對內部審計的可以說是原生態(tài)的一些膚淺認識吧。
首先,我認為內部審計應有一定的邊界,不是一個單位組織的什么東西都可以納入到內部審計范疇。我個人認為內部審計的邊界應是:對企業(yè)經濟業(yè)務的合法性進行審計,對企業(yè)會計核算的合矩性進行審計,對內部控制的合理性進行審計。不過,在過來參加論壇的出租車上,我百度了一下內部審計,好家伙,人家度娘告訴我,從國際觀點來看,目前內部審計已經步入到了服務導向型,我的觀點頂多算是落伍了的監(jiān)督導向型。但好在我從來不茍同所謂的國際先進理論和經驗,我堅持認為,如果將內部審計擴大到企業(yè)戰(zhàn)略審計、企業(yè)經營管理審計、營銷政策審計甚至人力資源審計,看起來,好象是先進,但在社會科學領域,我認為先進的東西一定是可操作的、接地氣的東西,而不是一些所謂的新概念、新理論?,F(xiàn)在如果這樣讓內部審計擴大到戰(zhàn)略、經營管理等層面,那么就要求我們的內審人員幾乎是神人,如同前面張慶龍教授講到的,內審人員除了是財務專家外,還必須是管理咨詢專家、IT計算機專家、法律專家甚至心理學專家,在現(xiàn)實中是找不到這樣的內審人員的,要有這樣的人,也不會去做內審啊,早成了CEO。(大笑)
因此,在內部審計的邊界上,我們應該秉持張家的是張家的、李家的是李家的、凱撒的是凱撒的、上帝的是上帝的這么一種原則,否則,就搞亂了,就脫離了內部審計的本原。
這是我講的第一點,也就是內部審計要有邊界。
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是財務會計也要有邊界。可能這里的朋友會說,馬老師你不是一直在說要有邊界嗎?自己是不是說得沒有邊界了。其實不是的,要是會計沒有邊界,不說人話,內審人員怎么聽得懂,聽不懂,是不是也說不出人話,內部審計也就沒邊界了。
目前現(xiàn)代會計已經被西方帶到溝里去了,比如公允價值,它其實只是金融分析工具,我就不知道為什么“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跑到報表中來了,還有資產減值、預計負債以及商譽等,這里有誰說得清楚這些東西。說不清楚的話,對這些東西的內部審計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是我要講的第二點,會計也要有邊界,要核算會計利潤,不要擴大到經濟利潤的范疇,不然,就影響到了內審的邊界。
我要講的第三個問題,就是新技術的發(fā)展對會計、內部審計的影響。大家知道,我們對業(yè)財融合已經喊了很多年了,為什么融合的效果一直不好,其實根本的問題是技術還沒走到這一步。還有假賬,為什么我們各級監(jiān)管部門治理假賬那么多年,還是治理不了,因為假賬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假賬的根源還是從西方引進的會計準則出了問題。這個問題這里就不展開講了。
現(xiàn)在隨著電子發(fā)票、網納支付的普及,業(yè)財將自動融合,想不融合都不可能的。業(yè)財融合后,賬都不要做了,自動記賬,再加上區(qū)塊鏈技術的出現(xiàn),未來假賬將自動消失,區(qū)塊鏈技術運用到會計領域后,將形成分布式賬本,假賬是真的是想做都做不成了。
這樣,會計就將自動過渡到我一直提倡的現(xiàn)金流會計,這是會計的本源,會計核算最根本的東西是算賺錢的金額而不是計算利潤的金額。 如果說存在會計之道的話,會計之道就是錢道。相應,審計就是審錢,也就是審現(xiàn)金流,這就是審計之道,在運用區(qū)塊鏈技術下的內審,只要審現(xiàn)金流,任何舞弊、貪污的形為都將無處遁形。
這就是我眼中的內部審計的邊界以及內部審計的本原。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