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2萬中國人研究: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更容易變成胖子! | 幫你讀高分文獻

不想錯過界妹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yī)學界內分泌頻道”關注我們

并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幫你讀高分文獻第57期,睡覺能減肥,糖尿病治療又發(fā)現(xiàn)一個可能的新靶點!


[1]Obesity:

賴床有理:我不是懶,我是在床上減肥!

Key Point

睡覺究竟是會瘦還是會胖?最近來自中國的研究分析了成年人睡眠時間與肥胖之間的關系。這項前瞻性研究納入了近2.2萬名中國成年人,收集了受試者自己報告的每天睡眠時間并測量隨訪了這些參與者的體重。

研究開始時參與者的平均睡眠時間為7.5個小時。在8.0年的隨訪之后發(fā)現(xiàn),睡眠時間≤6小時的參與者體重顯著增加5kg或以上的風險增加了13%(HR 1.13, 95%CI 1.02-1.29),且這種風險增加在不愛運動的人群中更加明顯,睡覺時間太短也與中心性肥胖的風險增加13%有關(HR1.13, 95%CI 1.00-1.28)。

研究人員指出,與每天睡眠7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短的人體重增加和出現(xiàn)中心性肥胖的風險增加。所以,我早上不是在賴床,是在減肥吶!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oby.22713

圖 1 睡太少容易胖,多睡一點兒倒沒事



延伸閱讀:

中國研究:睡覺超過9小時,更容易中風!

(點擊上方藍字閱讀文章)

雖然睡多了不會長胖,但之前的研究也證明睡眠過多會增加中風風險……睡覺怎么這么難!

[2] JAMA Netw Open:

孩子胖不能只怪媽媽,爸爸也要背鍋!

Key Point

雖然大量的研究證實了母親肥胖會導致后代的表觀遺傳學改變、增加孩子未來的肥胖風險,但這個鍋也不能都讓媽媽背……只不過之前一直有充分研究父親對孩子肥胖情況的影響。

最近的來自美國的隊列研究納入了2128名活產的嬰兒,分析了孩子從出生到青春期的BMI變化和表觀遺傳學標記與父母BMI之間的關系。研究共分析了其中428組父母和子代的對應數(shù)據(jù)。

結果顯示,父親BMI≥25 kg/m2與孩子的出生體重增加有關(P=0.004)。9個臍帶血DNA甲基化CpG位點水平與父親的BMI獨立相關(p<0.05),而與母親的BMI無關,提示父親的BMI對于后代的表觀遺傳學也有獨立的影響。其中,臍帶血中cg04763273的甲基化水平隨著父親BMI的增加而降低,BMI每增加1kg/m2就降低5%(P=3.13x10-8)并可持續(xù)至3歲和7歲;父親BMI還與ARFGAP3基因啟動子區(qū)域cg01029450處的甲基化有關,這一部位的甲基化與較低的出生體重(β=-0.0003; SD=0.0001; P=0.03)和3歲時較高的BMI z評分相關。研究人員指出,后代的健康體重不僅與母親有關,父親也應該為此負起責任。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57997

圖 2.1 父親的BMI與孩子臍帶血DNA甲基化相關

圖 2.2  9個臍帶血DNA甲基化CpG位點水平與父親的BMI獨立相關

[3] Diabetes Care:

三管齊下,增加10.8%糖尿病患者控制達標

Key Point

有效的基層護理是糖尿病患者成功達到代謝控制目標的重要保證,最近的UNITED研究分析了要如何改進基層的糖尿病管理,才能夠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控制達標率。研究納入了585名接受一般護理管理系統(tǒng)(SysCM)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了達到最佳糖尿病護理的標準化性能目標(NQF#0729)的比例和因素。

結果發(fā)現(xiàn),如果與患者共享決策的系統(tǒng)過程(P=0.001)、實行預防/監(jiān)測糖尿病所需的測試/干預措施清單(P=0.002 )以及醫(yī)生提醒患者在就診時應進行基于年齡的風險評估(P=0.002)這三項措施都能做到的話,糖尿病控制達標的患者將會增加10.8%。研究人員指出,為了提高糖尿病護理的質量,在設計和提供治療時需要考慮這些因素。

https://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9/12/26/dc19-1140

圖 3 研究發(fā)表于Diabetes Care

[4] Diabetes Care: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禍不單行”

Key Point

嚴重低血糖事件(SHE)和心血管事件風險之間可能存在雙向關聯(lián),最近的研究試圖確定這一關系并找出處于雙重風險中的患者。

研究納入了EXSCEL試驗的14752名參與者,分析了SHE與主要心血管事件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在研究過程中SHE很少見且與艾塞那肽治療無關(p=0.179),但SHE與全因死亡風險(HR1.83, 95%CI 1.38–2.42; P<0.001)、心血管事件死亡風險(HR1.60, 95%CI 1.11-2.30; P=0.012)、心衰入院風險(HR2.09, 95%CI 1.37– 3.17; P=0.001)增加有關;同時,非致命心梗(HR2.02, 95%CI 1.35-3.01; P=0.001)、非致命卒中(HR2.30, 95%CI 1.25-4.23; P=0.007)和心血管疾病入院(HR2.00, 95% 1.39-2.90; P<0.001)和心衰入院(HR3.24, 95%CI 1.98–5.30; P<0.001)均與隨后發(fā)生SHE的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SHE和心血管事件具有雙向關聯(lián),合并癥評分較高的患者這兩種事件的風險會更高。

https://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9/12/26/dc19-1079

圖4.1 SHE后容易出現(xiàn)心血管事件,反之亦然

圖 4.2  SHE和心血管事件往往一起出現(xiàn)

[5] Thyroid:

放射性碘治療甲亢不增加總體癌癥風險

Key Point

放射性碘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重要手段,但是人們聽到放射性,就會擔憂這一治療是否會增加癌癥的風險。那么,這種擔憂是有必要的嗎?

最近來自以色列的研究就探索了這一問題。研究基于Clalit醫(yī)療數(shù)據(jù)庫中的1.6萬名患者,接受了放射性碘或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總隨訪時間達12.3萬人·年。

結果發(fā)現(xiàn),放射碘治療與總體癌癥風險之間沒有關系(HR 0.99, 95%CI 0.83-1.19; p=0.91),就單個癌種而言,僅在單變量分析中發(fā)現(xiàn)了與放射碘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風險之間的關系(HR2.89, 95%CI 1.12-7.46; p = 0.03),但多變量分析中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關聯(lián),而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絕對發(fā)病率也沒有明顯的增加(2.18/1000人·年, ‐0.38~4.68/1000人·年)。研究人員認為,放射性碘治療甲亢不增加癌癥風險,甲狀腺功能亢的患者可以放心地接受這一治療。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thy.2019.0205

圖 5 放射性碘治療甲亢不增加癌癥風險

[6] PNAS:

電壓門控鈣3.1通道或成糖尿病治療新靶點

Key Point

電壓門控鈣3.1通道(CaV3.1)在健康的大鼠和人β細胞中僅與較小的鈣離子內流有關,但在糖尿病患者中這一通道則會變得活躍。

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可能是糖尿病的致病機制之一。CaV3.1的表達增加會導致鈣大量涌入,從而損害β細胞中胞吐蛋白的基因組表達,導致β細胞的胰島素分泌能力降低和葡萄糖穩(wěn)態(tài)遭到破壞。

重組腺病毒轉導上調大鼠β細胞的CaV3.1通道表達之后,其胰島素分泌明顯減少,無法使鏈脲佐菌素誘導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恢復正常。而通過抑制CaV3.1通道或抑制鈣離子依賴性鈣調神經磷酸酶可以防止出現(xiàn)這一結果。研究人員指出,人們長期以來忽視了β細胞CaV3.1通道在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中的病理作用,而此次的發(fā)現(xiàn)則表明,這一通道可能會成為糖尿病治療的新靶點。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12/18/1908691117

圖 6.1 CaV3.1通道影響大鼠的血糖調節(jié)能力

圖 6.2 β細胞CaV3.1影響胰島素分泌的機制

[7] Diabetes & Metabolism:

肺功能越差,越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

Key Point

以往一些研究表明,肺功能下降與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但這一聯(lián)系尚未在東亞人群中得到驗證。

最近來自韓國的基因組和流行病學研究納入了7583名40-69歲的未患糖尿病的成年人,根據(jù)參與者的預計用力肺活量百分比(%PFVC)和預計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百分比(%PFEV1)將患者分為肺功能不同的四組,評估了肺功能與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系。

在12年的隨訪期間共有1403名參與者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根據(jù)%PFVC,與肺功能最好的1/4人群相比,肺功能最差的1/4人群的2型糖尿病風險明顯升,男性上升67%(HR 1.67, 1.35-2.07),女性上升77%(HR1.77, 95%CI 1.39-2.24);根據(jù)%PFEV1,肺功能最差的1/4人群中的發(fā)病情況為:男性的風險上升58%(HR1.58, 95%CI 1.28-1.95),女性上升61%(HR1.61, 95%CI 1.27-2.03)。

研究人員認為,肺功能下降能夠獨立預測未來2型糖尿病風險的增加,與肥胖、吸煙和炎癥無關。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262363619301910

圖 7.1 肺功能越差,越容易得糖尿病

圖 7.2 胰島素抵抗患者肺功能下降更快

[8] JCEM:

20歲甲減,未來血栓風險暴漲至11倍!

Key Point

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約占人群的0.3%,亞臨床甲減患者約占4.3%。甲減可能會導致疲勞、肌肉酸痛、體重增加、怕冷等癥狀,還可能會導致血液高凝狀態(tài)。

最近的分析納入了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1.2萬名患者的數(shù)據(jù),其中510人甲亢、1405人亞臨床甲減、327人甲減。研究隨訪了5.1年后記錄到了228個血栓栓塞事件病例。分析顯示,甲減與血栓栓塞事件風險增加有關。

與甲狀腺功能正常的人群相比,20歲出現(xiàn)甲減的患者,血栓風險可暴漲至11.14倍(OR 11.14, 95% CI 1.63-76.34),35歲出現(xiàn)甲減的患者則為2.67倍(OR 2.67, 95% CI1.10-6.48),40歲甲減患者的血栓風險增加則不明顯(OR 1.66, 95%CI 0.83 – 3.31)。同時,20歲甲亢患者的血栓栓塞風險也會增長至7.55倍(OR7.55, 95%CI 1.05-54.48),且男性(OR 1.36, 95%CI 1.02-1.81)以及吸煙者(OR 2.21, 95%CI 1.41-3.45)的風險更高。研究人員指出,35歲以下、甲狀腺功能出現(xiàn)異常的患者可能需要關注一下自己的血栓栓塞風險。

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doi/10.1210/clinem/dgz291/5682805

圖 8 研究發(fā)表于JCEM

本文作者:鯨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糖尿病患者打呼嚕要當心!別把心血管、神經、腎臟全打壞了! | 幫你讀高分文獻
無關體重,2型糖尿病患者長期死亡風險均增加
糖尿病治療又見新靶點,降低53%發(fā)病率!
扒一扒“包治百病”的二甲雙胍
15萬人大規(guī)模研究:2型糖尿病并發(fā)體重降低與“癌癥之王”發(fā)病風險升高近6倍!
「神藥」二甲雙胍:5 大類熱點新發(fā)現(xiàn)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