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什么是術?不如我們用兩個人物來聊聊。
首先登場的是王陽明,被譽為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奇人一枚。他在陸九淵的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心學,“心即理也”,“行知論”、“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等論述,給明朝中晚期的哲學思潮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講,王陽明的良知說更是把原本復雜神秘的“道”闡述的極為透徹,道是什么?王陽明說“心即理也”,也就是說當人心達到止于至善之時,也就是能深入大道一窺其中奧秘之時。但是有一個問題,心學里存在一個頓悟和漸悟的問題,也是造成陽明心學分道揚鑣之時,追求其結果只有一個,王陽明告訴你心即理也,也就是說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告訴你道是什么樣的,方法上卻只告訴你八個字,行知合一,格物致知。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里說提及,王陽明告訴后人方向,但是卻沒告訴具體的方法。用一個簡單的話來形容,你知道王陽明牛逼,但是卻不知道他為什么牛逼。你知道他能代表打仗,但是卻不知道他戰(zhàn)爭哲學是什么?
第二位登場的是鬼谷子,這位之所以牛,有兩個原因,一是傳說中的鬼谷四友,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另一個是縱橫家經典《鬼谷子》著作。通篇讀鬼谷子,很多人根據鬼谷四友的所作所為認為鬼谷子是術,沒有道,事實上鬼谷子對于道的闡述極其少,最多就是“圣人”這個詞用的比較多,其他對于道,幾乎沒有闡述。其實王陽明從小就有個不切實際的理想——當圣人。那么王陽明的圣人和鬼谷子的圣人有什么不同呢?或許是不變與變,陽與陰的關系。王陽明說我心寂然不動,是因其心已入良知,也就是道之域。而鬼谷子則是根據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縱橫捭闔,也就是陰陽相和。從某種層面上說,其實他們說的是一個意思。還記得李宗吾說自己是因為看了王陽明的心學之后才創(chuàng)立厚黑學的嗎?
所以我們,大膽做一個假設:心的縱橫!到對什么是心的縱橫?我們明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