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期《對聯(lián)》雜志精彩導讀
端午寄語
當您捧讀新一期雜志的時候,正是粽葉飄香、龍舟競渡的端午佳節(jié);當您剝開一只彩線捆扎的粽子時,同時也剝開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
端午之“端”,乃草木初生,開始、開端之意;午,源于古代干支紀年法。古代一年的起始是從最寒冷的“大雪”開始,到農歷五月已是第7個月,故為午月。
端午節(jié)蘊含著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人們普遍認為端午習俗起源紀念屈原,江浙一帶認為是紀念春秋時的伍子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遷徙使文化和民間習俗相互融合。天南地北的人都逐漸接受了端午習俗緣于紀念屈原的說法。相傳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不讓魚鱉蛟龍傷害屈原尸體,百姓紛紛在水中投入用樹葉包好的飯團。后來,正如我們知道的,劃船撈救演變?yōu)辇堉鄹傎?,樹葉飯團演變?yōu)轸兆?。一個普通的日子,因為一個人,就此成為一個民族的節(jié)日。這實際上是一個民族的撈救,屈原從此不會沉沒。只要我們還在過端午節(jié),屈原就不會沉入江底,而是融入民族記憶,藏身在民族的心靈里。讓我們從精致的聯(lián)語中品讀后人對歷史、對先賢的離愁與向慕吧。
文 | 劉學明
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眾多。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人們每年農歷五月五日劃龍舟、吃粽子以紀念屈原。在民間,端午節(jié)的風俗還有:掛鐘馗像,貼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節(jié)的時令風俗中,“貼午葉符”就是指端午節(jié)在門上貼對聯(lián)。端午節(jié)對聯(lián)雖然不如春節(jié)春聯(lián)那么普遍和引人注目,不過古往今來的名聯(lián)佳作也不在少數,這些對聯(lián)也是我們今天認識端午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有一副僅有六字的超短聯(lián)流傳甚廣:
九子粽;
五彩絲。
此聯(lián)不過由兩個偏正短語組成,但簡明突出,內涵并不簡略。九子粽指民間流行的一種系粽子方法,將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寓意人丁興旺。五彩絲的典故,據南朝·梁的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嘗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边@一神奇的傳說,寄寓了人們對愛國詩人的深切懷念。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活動,是對屈原的追思紀念。下面兩副對聯(lián)都表達了這種思想感情:
時逢端午思屈子;
每見龍舟想汨羅。
聯(lián)語明確地表現(xiàn)出,人們正是通過“龍舟”競渡的形式,來“思屈子”。在民間,端午節(jié)有把菖蒲葉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習俗。這是因為端午之后,氣候轉暖,各種蟲子、邪毒之物也漸多,而艾草、菖蒲有辟邪禳毒的作用。聯(lián)語中對此習俗的描述有:
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
由于艾草迎風招展,其狀若旗,故聯(lián)中稱“艾旗”。菖蒲為常綠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質地較厚,其形狹長,似鋒利寶劍。這副聯(lián)語反映出因為艾與菖蒲可以斬除“千邪”,所以就能招引來人們所期盼的“百?!?。驅邪滅毒,納福迎祥,這正是百姓的愿望。
另有一聯(lián)也反映了這一民俗: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圣人。
此聯(lián)借題發(fā)揮,用了兩個比喻,一是將君子比作艾草,二是將圣人比作菖蒲。由插菖蒲、懸艾草是為了辟邪祛祟,進而聯(lián)想到君子以浩然正氣影響百姓,圣人以自身美德保育萬民,雖與艾草菖蒲辟邪作用不同,但在正身佑民方面是一致的。聯(lián)語中由物及人,由小及大,蘊意更為深遠。
有的對聯(lián)則將賽龍舟與懸掛艾草結合起來寫:
去穢除邪,千戶門前懸虎艾;
尊賢吊古,萬人江岸喝龍舟。
艾葉吐幽芳,香溢四海;
龍舟掀巨浪,氣吞八荒。
這些端午聯(lián)都描述了端午節(jié)的兩項主要活動:家家戶戶在門口懸艾葉、菖蒲,辟毒驅邪;各地紛紛舉行龍舟競賽,熱鬧非凡。表明懸艾目的在“去穢除邪”,賽龍舟則是為了“尊賢吊古”?!扒簟薄叭f人”說明喜慶端午人數之眾多,“四?!薄鞍嘶摹狈从吵龆宋缌曀椎赜蛑畯V。兩副對聯(lián)數量詞與動詞的恰切運用,使聯(lián)語顯得氣氛熱烈,很有氣勢。
還有的對聯(lián)擴展了端午節(jié)活動的內容,著重渲染這個民間節(jié)日的美好歡快氣氛。例如:
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
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
榴花彩絢朱明節(jié);
蒲葉香浮綠醑樽。
端午午時人賞午;
立春春日客游春。
前兩副對聯(lián)都描寫到“榴花”,農歷五月又稱榴月,正是榴花燦爛的時節(jié),借此點明時令,以色彩明艷的花朵與美好的端午節(jié)相映襯,更添美感。第二副對聯(lián)中的“朱明”,指夏季?!爸烀鞴?jié)”,即立夏節(jié)。漢代時候,皇帝于立夏日在南郊迎夏神,唱《朱明》歌,故稱?!熬G醑(xǔ)”,綠色的美酒。唐太宗《春日玄武門宴群臣》詩:“清尊浮綠醑,雅曲韻朱弦。”聯(lián)語極為切題,“榴花”與“蒲葉”,為植物名相對,“朱”與“綠”,顏色詞相對,對仗十分工穩(wěn)。二聯(lián)均色彩鮮明,充滿節(jié)日歡樂。第三副對聯(lián)則借民間稱端午為“五月五日午時節(jié)”的說法,上聯(lián)突出了端午節(jié)幾個“午”(五)的特點。下聯(lián)描述了春回大地,人們紛紛外出踏青尋春的情景,充分說明人們對端午節(jié)的重視,它帶來的歡樂猶如百花盛開的春天。聯(lián)中以三“春”對三“午”,可謂嚴絲合縫,自然流暢。
此外,有的端午聯(lián)還包含著一些有趣的故事。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擅長對聯(lián),一年端午節(jié),他賜宴群臣,席間出一上聯(lián),聯(lián)云:
端門北,午門南,朝廷賜宴于端午;
上聯(lián)中的“端門北”中的“端”和“午門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為“朝廷賜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續(xù)下聯(lián)有一定難度。此時,群臣中一位名叫沈應的思索片刻,開口對道:
春榜先,秋榜后,科場取士在春秋。
下聯(lián)以春秋兩榜對上聯(lián)端午兩門,同時“春”“秋”合成“春秋”,與上聯(lián)“端”“午”合成“端午”相對應,可謂對答工巧,貼切自然,因而得到太祖的贊賞。
也是在明朝時候,傳說大畫家文徵明一年端午節(jié)路遇一書生,書生吟一上聯(lián)要求作對,聯(lián)云: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夏歷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別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聯(lián)語中有四處相重,也很難應對。才思敏捷的文征明卻隨口而出: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聯(lián)語中同樣有四處相重,以“端陽重陽”兩個節(jié)日,對應“朔日望日”兩個日子,上下聯(lián)自然天成,十分機巧,不露斧鑿之痕,堪稱妙對,那書生不由得擊掌贊嘆。
家家粽置缶;
處處艾簪門。
——山西 周景堂
龍舟劃碧水;
粽子散奇香。
——遼寧 田慶友
艾綠詩濃懷屈子;
粽香酒美競龍舟。
——廣西 關定沛
雄黃酒醉龍舟客;
艾葉香凝屈子詩。
——山西 楊懷勝
艾葉飛香驅毒氣;
龍舟競渡祭詩魂。
——新疆 楊 威
屈子忠魂千古頌;
離騷遺韻萬家吟。
——吉林 劉玉文
四海粽香懷屈子;
千江水碧競龍舟。
——廣西 禤海華
粽子龍舟懷正直;
蒿人艾虎辟奸邪。
——吉林 袁桂榮
詩吟五月龍舟賽;
黍祭一江屈子魂。
——河南 吳繼強
子夜登舟思屈子;
騷人泣血賦離騷。
——廣東 邱道美
龍舟競渡追新夢;
粽米飄香憶古賢。
——河北 董汝河
酒美粽香,汨水長流懷屈子;
詩濃艾綠,龍舟競渡念騷人。
——黑龍江 趙殿文
一曲離騷,屈子悲情說醒醉;
三杯濁酒,世人沽夢品沉浮。
——黑龍江 劉長山
五月端陽,花蔭晝靜聞鶯語;
千般云錦,院落春閑有燕呢。
——黑龍江 趙力學
龍舟競渡,未忘先賢留正氣;
蒲劍高懸,猶思屈子有遺風。
——山東 王永錟
端午遺風,千門艾葉香寰宇;
離騷傳韻,十路龍舟壯楚河。
——湖北 李家橋
艾草懸門,同唱九歌懷屈子;
粽香醉月,遙觀三楚賽龍舟。
——山西 薛啟發(fā)
驅逐瘟神,菖蒲香袋雄黃酒;
追思屈子,米粽龍舟艾草湯。
——河北 田 偉
龍舟競渡,端陽試問,屈子英魂復何在;
粽味游飄,午夜愁思,汨羅江水還自流。
——山西 郝建兵
思屈子行吟,粽帶飄香,不朽忠臣義士;
吐真情贊美,堯天筑夢,無邊熱土仁風。
——山西 李軒才
讓米粽飄香,萬家憶起屈公,莫使忠魂沉汨水;
看龍舟競渡,百槳劃開碧浪,長將楚韻泛心湖。
——福建 李可盛
佳節(jié)仰高節(jié),九域競龍舟,不見大夫,濤聲郁郁吟天問;
楚風摶國風,四方飄古韻,猶聞香草,騷客聲聲喚子規(guī)。
——山西 張興貴
七絕·祭屈原
——文/張義鳳.夢桐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