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古麻刺朗國
林那北
三坊七巷中,年代最久遠的商家,能找得到姓名并保留下故居的,要算黃巷四十二號的葛氏家族了。
但嚴格地說,葛家并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商人,他們的祖先甚至不是漢人,而是古麻刺朗國的國王斡刺義亦奔敦。
古麻刺朗國在哪里呢?這個國家如今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翻遍任何一張世界地圖,都別想把它找出??墒窍惹?,至少明朝以前,它卻是確切存在的,具體的地點在菲律賓棉蘭老島。
葛家大院
時間有點遠了,差不多是六百年前的事。
六百年前是明朝永樂年間。
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即1405-1433年,在長達二十八年的時間里,出生于云南昆明的太監(jiān)鄭和,受朝廷派遣,曾七下西洋。去干什么?說法不一:尋惠帝、耀兵示富、聯(lián)印抗蒙、鞏固海防、尋找麒麟、發(fā)展貿(mào)易等等等等。其他幾種理由姑且不論真假及效果如何,貿(mào)易卻確實被很好地發(fā)展了。
其實自漢代開始,中國就有船只航海南下,唐宋之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到了明朝,情況有變。朱元璋建立國之初,因為擔心前朝殘部勾結(jié)海外勢力卷土重來,建立了一個“朝貢貿(mào)易”制度,規(guī)定凡海外來中國貿(mào)易的,必須具有外國“表文”和明朝“勘合”的“貢舶”,就是要遵守指定的航路和港口,不得擅自輕舉妄動。海上貿(mào)易顯然因此受阻,但也從未間斷。明成祖朱棣稱帝后,因為“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他和朱元璋有類似的擔心也不足為奇,不過還是有所改進,把原先的“有來無往”改為了“有來有往”。
我們所“往”的是什么呢?茶葉、絲綢、陶瓷、漆品、鐵具等等。而帶回的則是國內(nèi)稀罕的珍禽、寶石、香料、金器之類。物物交換,參與這種形式貿(mào)易的雙方,一定要把他們說成“商人”,其實也未嘗不可。
古麻刺朗國一定包含其中。
從地圖上看,菲律賓棉蘭老島東臨菲律賓海,西接蘇祿海,南連蘇拉威西海,北鄰保和海,交通如此便利,鄭和舟師經(jīng)過時,沒有道理特地繞開。鄭和兄妹六人中,他排第三,小字三保,人稱“三保太監(jiān)”或“三寶太監(jiān)”。東南亞一帶,至今仍保留許多以“三寶”命名的遺跡:三寶城、三寶廟、三寶亭、三寶井。而現(xiàn)在的棉蘭老島上,也有一座城鎮(zhèn),叫“三寶顏”,它與鄭和應該也多少有點關(guān)系吧?
只是不知道那時彼此間究竟“來”了多少,又“往”了多少,沒有記載留下。
有記載的是鄭和行程很遠:穿過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最遠的甚至抵達非洲東岸和紅海???,途中經(jīng)過三十多個國家;
有記載的還有鄭和的船隊很龐大:兩百多艘,分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zhàn)船等數(shù)種船型。其中寶船最大,“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一丈等于三點三三三米,這么一算,嚇人一跳,那是六百年前啊。而其余的船只也不小,馬船長達三十七丈,寬十二丈,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最小的用于抵御敵對武裝及海盜侵襲的戰(zhàn)船,長也達到了十八丈。而人員,以第四次下西洋為例:“軍二萬六千八百名”。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那是一種怎樣的氣勢,大中華強大的兵力與財富所顯示的力量,毫無疑問漸漸滲透進了沿途各小國的政治事務中。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后,外國來明廷朝貢的使臣絡繹不絕。永樂十八年,即1420年,那時鄭和已經(jīng)完成五下西洋了。十月,古麻剌朗國國王帶領(lǐng)妻子、陪臣以及眾多南國特產(chǎn)也來了。他們是隨同歸國的中國使者張謙,先坐船抵達福州,再千里迢迢奔赴北京,向明成祖朱棣朝拜。
明朝廷對此肯定很受用,朱棣下詔封斡刺義亦敦奔為“古麻刺郎”,又慷慨贈予印誥、冠帶、儀仗、儀仗、紗羅、鞍馬和金織襲衣,給王妃則賜冠服,其他各位陪臣也沒空手,各賜受了彩幣、衣服、文綺等物。
給出一堆金銀財寶后,財大氣粗、春風得意的明成祖似乎還沒盡興,便又在奉天殿大擺宴席,好酒好菜將這群異域來客好好款待了一番。
第二年四月,國王該回國了。離京時,明朝廷又贈大批金銀錢和絲織品。本來挺高興的,賓主雙方都其樂融融,親切友好的氣氛上下彌漫。不料,在回國途經(jīng)福州時,斡刺義亦敦奔卻突然染病而死。染什么???暴病還是在北方寒冬中早已積下頑疾?沒有哪本書有記載。而為什么來訪與回國都要途經(jīng)福州,卻不太難理解。
鄭和七下西洋,七次都在福州長樂太平港停留數(shù)月,然后從這里告別國土揚帆而去的。太平港是鄭和船隊離國啟航的最后停泊港口和航行的計程起點
長樂別稱“吳航”,以善造船聞名。永樂元年,朱棣剛一登基,為了南糧北調(diào)、打擊倭寇和準備鄭和下西洋等諸多需要,就命福建都司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第二年又造五艘。永樂五年則改造海運船兩百四十九艘,永樂六年和永樂十七年再分別造寶船四十八艘和四十一艘。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在長樂造出的呢?不得而知,但至少,鄭和舟隊每次出行都要在長樂停泊的目的,除了為了等待東南季風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了修造船舶。當然,目的還有其他,比如招募水手。長樂瀕海,當?shù)厝怂院茫w格健。壯年男人于是被一批批招進舟師,隨船而去,又跟船歸來。漫長的二十八年里,西洋的萬頃波濤與這塊土地竟因此產(chǎn)生了絲絲縷縷扯不斷的關(guān)系。
而離長樂兩百多公里之外,就是泉州。
泉州刺桐港的海外貿(mào)易興盛曾長達數(shù)百年,宋元時達到頂點,成為“漲潮聲中萬國商”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東方第一大港。只是明朝實行海禁后,撤銷了包括泉州在內(nèi)的三市舶司,洪武四年(1371年)至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又連續(xù)四次下達“片板不許入海”的禁令。但來華進貢者,卻不在禁止之列,泉州和福州兩地,仍是許多異國朝貢者停泊靠岸的首選之地。為此,福建地方官特地在福州城東南面的河口建造了寬敞壯觀的進貢廠和柔遠驛來接待他們。寬敞到什么地步呢?《福建市舶提舉司志》記載:“進貢廠房屋:錫貢堂三間,會盤方物于此。承恩堂三間,察院三司會宴于此。控海樓一座三間,廚房一所。尚公橋一座。碑亭一座。儀門三門。運府提舉司會宴堂三間。待夷使宴堂三間。更樓一間。守宿房五。庫內(nèi)香料三間……”而柔遠驛,“前廳三間,兩邊臥室六間;后廳五間,兩邊夷梢臥房共二十七間……”
有朋自遠方來,而且攜來奇珍異寶畢恭畢敬來奉獻,何樂不為?既然來了,人被迎進柔遠驛住下,貢品則運入進貢廠先貯著。然后,福建官員在承恩堂大辦宴席,先美餐吧,吃飽了喝足了歇夠了,再登上漫長的進京驛道。
清乾嘉之際福州有一本根據(jù)本地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拼湊成的話本面世,叫《閩都別記》,作者署名“里人何求”。書中寫到麻刺朗國人的船只初泊大橋下的內(nèi)港時,福州人看到這些長相怪異的“番鬼”,竟嚇得不輕,甚至病倒。而孕婦見了他們,“皆驚沖生下鬼子”。因為按書中描寫,麻刺朗國人長得真不怎么樣:“青面獠牙,發(fā)如朱砂,凸嘴仰鼻,形狀如鬼怪、夜叉。”確實夠嚇人的。位于津泰路的法海寺是當時安頓古麻刺朗國土人的地方,寺旁有一巷,據(jù)說原名“番鬼巷”,后來覺得不雅,才改成現(xiàn)在的“宦貴巷”。
——夸張的民間傳說而巳,卻從另一角度渲染出古麻刺朗國人來臨時的奇特情景。
無論官員如何盛迎還是民間如何驚嚇,總之,這個國王最終還是死了,死在福州。歸國的船可能都已經(jīng)揚帆,可是他卻再也登不上去了;故國宮殿專屬他的寶座也許仍然金碧輝煌,可是他卻再也坐不回去了。雕欄玉砌依然在,人面卻不知何處去了。王妃、王子、眾臣的哭聲響起,縈繞在五百多年前的福州上空。當?shù)厝藢λ麄儾辉儆畜@恐,投去的目光中,紛紛多出了幾許同情。
不過這個不幸的國王還是獲得不壞的待遇:明朝廷立即派禮部主事楊善前來福州祭悼,賜予斡刺義亦敦奔謚號“康靖王”,又命福建地方官為他建造塋墓,按王公的規(guī)格安葬于西門外茶園山,春秋致祭。《福州府志》“冢墓”卷中就有記載:“康靖王墓在草市都茶園山?!庇罉范昶咴拢鞒勺娌∈?,斡刺義亦敦奔的繼位者刺苾國王,還念念不望明朝皇恩,于這一年十月,派叭諦吉三等大臣奉金表箋來中國,獻上長頸鹿和珠寶。之后,由于海上倭寇盛行,以及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古麻刺朗國的朝貢之路斷了,與中國漸漸疏遠。
倒霉的是那些陪臣。好不容易出一次國,好不容易遍嘗中華美食好酒,又憑空收受一堆禮物,正高興得昏頭轉(zhuǎn)向,猛然間,形勢急轉(zhuǎn)直下,他們走不了,他們有家不能回了,他們得永遠留在異國他鄉(xiāng)替親愛的國王守陵。
這些陪臣取“葛”為姓,最初的住地在康靖王陵墓西邊的洪塘,其子孫的生活費用一直到明末都由朝廷供給。有錢有田,日子過得真不錯,平時也沒什么事可忙,春秋時記住祭一祭地下的國王就行了??墒?,他們不可能永遠這么悠閑下去,畢竟世事春夏秋冬不盡更迭,他們的呼吸吐納漸漸就與當?shù)厝巳诘揭黄?,一樣走科舉路,一樣為官經(jīng)商,一樣婚喪嫁娶傳宗接代。
當年的洪山橋,過了橋就是洪塘了
那么,他們又是什么時候從洪塘搬進到三坊七巷來居住的呢?據(jù)說是在康熙年間。
葛煥,號蔚庵,就是這個人,在母親去世后,因為擔心父親住在偏僻的洪塘太寂寞,便在城里購下房子。這個“城里”是否就是指黃巷四十二號?沒有確切的記載。住在這里的葛氏后人說,以前葛家大院遠不止現(xiàn)在這種規(guī)模,而是大多了,占地上萬平方米。當然,很可能不是一次性購下的,而是逐漸擴大,擴大到一定程度后,精力財力都足夠豐厚了,就又推倒重建——不是一般的建法,很有講究的,是按天干地支、北斗七星的布局精心設計建造的,前后共建了十七年零九個月才完成。大院里本來確實有七口井、一個斗。遇大旱,即使整條巷的人都來他們家挑水,那井也總是清水不竭。但現(xiàn)在房子或賣或倒,不但一點點萎縮破敗,連井也只剩下一口了。
葛煥不過一個儒林郎,六品,官不大,俸祿也有限,他哪來這么多的錢購下如此豪宅?據(jù)說除了因為他們祖上出過不少進士、舉人,紛紛在外為官之外,更重要的是還出過一位大鹽商,腦子好用,手段精明,掙得盆滿缽滿。這位鹽商叫什么名字?不知道。葛家原先在光祿坊倉角頭建有一座葛氏祠堂,里頭供奉著祖先牌位,也修過族譜,這與當?shù)厝瞬o二致。可惜在文革中族譜燒掉了,而祠堂則被推倒建了小學。
至于那座康靖王的陵墓,非常遺憾,葛家的人最終也沒有將它守住,那里,現(xiàn)在同樣被一所小學所取代了。
年長一些的人還記得,國王的陵墓前有石翁仲、石馬、石羊等等,分別排列陵墓兩側(cè),相當氣派。石人著明朝朝服,文武各一,還立有石碑一座,上面寫著字,字如蝌蚪,卻是他們完全看不懂的——難道是古麻刺朗國的文字?
解放初期,福州市曾組織文物考古人員來勘訪,試圖找到墓地。海外也有一些專家先后來函查找康靖王墓地,然而,至今仍是失望。
一個外國人,匆匆地來,匆匆地死,怎能苛求歷史的皺褶里能夠更多地將他的痕跡刻入?唯余星星點點的記憶淡淡彌漫著。
也許,五六百年的煙火散盡之后,長眠這塊土地下的斡刺義亦敦奔,他的靈魂,早已隨著萬里清風,飄回遙遠的故國了。
但愿他安息。
摘自《三坊七巷》
中篇小說選刊雜志社微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