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論語.述而》
這是《論語》中知名度極高的一章。
似乎人人也都很容易懂。即便是小朋友,你不給他講,讀了這章之后,你問他做君子還是小人,他一定說做君子。這是他的“懂”。
朱注里這章的解釋也很簡單,引了一句程子的話:
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
張居正解說道:
欲知君子小人分,但觀其心術氣象自然不同。
此章可作為評判君子小人的一個重要標準。
還是要再強調一下,《論語》里的的小人不是道德上的,像我們今天說的“卑鄙小人”,不是的,而是指境界上的,境界低,格局小、盡量小,這樣的人叫“小人”,他的心地可能并不壞。
“坦蕩蕩”,“坦”是平,“蕩蕩”是寬廣的樣子。吳梅老師講的時候,說了很重要的一點:坦是“打開”,要將自己的生命打開。的確,坦露,坦白,坦誠,都有要把自己打開之意。
隨時把自己的生命打開,生命本來就是和天地一體的,只是降生到這個世間時有了世界和我的分隔,也就有了所謂的主觀和客觀的界限。所以嬰兒時期就會表現出分不清物我的概念,而隨著不斷長大,我的概念就越來越固執(zhí)。
這個物我之分就像是套在人身上的一個框框,阻隔著人和自然的連接,所以人的靈性會越來越差,逐漸沉淪在現實之中,甚至完全不相信人的靈性的存在。
如果一個人向往于道,那這修道之路就是不斷擴大、模糊這條邊界,打破生命的藩籬的過程。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一章無疑可以作為一條重要的檢驗標準:你的胸懷是否坦坦蕩蕩?你是否還常有憂戚之心?那就要提醒自己了——你還只是個小人,你沒能“循理而行”,而是“役于物”,或為名,或為利,患得患失了。
所以要勉勵自己,要坦蕩,要大方,人是在不斷成長過程中的,沒有什么能讓你一直依靠,每個人最終一定是要依靠生命的獨立性,才是真正“立”了起來!
那么,還有什么好擔憂的呢?該面對的就大方去面對,該承擔的就勇敢去承擔,這都是生命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