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燭之武巧用“東道主”退秦師
2008年奧運會我國是主辦國,也就是“東道主”。我們經(jīng)常用“東道主”這個詞來指代主人,那這個詞究竟產(chǎn)生于何時何地呢?據(jù)史料記載,它與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說服秦國退兵有關。
春秋時期,有一次,晉國和秦國聯(lián)合起來攻打鄭國。兩國的大軍很快包圍了鄭國,鄭國的國君鄭文公急得上躥下跳,不知如何是好。這時,鄭國一個叫佚之狐的大臣獻計說:“晉國出重兵攻打鄭國是為了報仇,但它主要是依靠秦國的強大軍事實力,如果我們派人去說服秦國收兵,晉國也就自然退兵了?!编嵨墓J為他說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出了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去說服秦國退兵。
當天夜里,燭之武偷偷地用繩子從城墻上滑下去,逃出了圍困,悄悄地來到了秦國。燭之武見到秦穆公說:“大王,秦國和晉國的軍隊包圍了鄭國,鄭國危在旦夕。可是,鄭國滅亡了對秦國又有什么好處呢?從地理位置上看,鄭國在晉國東邊,秦國在晉國的西邊,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晉國。鄭國即使被打敗了,土地也是被晉國占領,秦國撈不到任何好處。您仔細想想,秦國勞師動眾出兵打仗,可是卻是為別人爭領土,自己不但沒有好處還削弱了國家的力量,這豈不是自討苦吃?”秦穆公聽后緊鎖眉頭,心有疑慮。
燭之武緊接著說:“如果留下鄭國,讓它作為'東道主’,秦國的使者往來東方也好有個落腳的地方。同時,鄭國的存在還能牽制晉國的擴張,對秦國來說難道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嗎?”秦穆公終于被燭之武說動搖了,他同意與鄭國結盟,撤回了圍困鄭國的大軍。果然秦軍一撤,晉國的軍隊沒多久也撤退了。從此以后,應邀的賓客便以“東道主”來稱呼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