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是茵陳蒿的俗名,這是農(nóng)村田野常見的一種雜草,也是每年春天,人們挖野菜的菜籃子里常見的。
白蒿另一個用途就是可以作中藥材,這中藥名字叫做“茵陳”。但是中藥茵陳可不只茵陳蒿一種哦!
中藥茵陳是菊科常見雜草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的地上部分的統(tǒng)稱。
白蒿的采收得看用途,用作野菜還中藥材,不同情況要區(qū)別對待。
每年春天,“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時期,農(nóng)村田野里的白蒿(茵陳蒿)也會開始慢慢露出頭了。它還是蠻好認的,它的葉片兩面會覆蓋著一層灰黃色或棕黃色的毛,打眼一看,白絨絨的。
白蒿營養(yǎng)豐富,又可作中藥材,清熱利濕,保健功能強,如今大多數(shù)人對養(yǎng)生很講究,因此會喜歡這種野菜。
白蒿(茵陳蒿)幼苗作為野菜食用,在我國歷史悠久了。
《本草綱目》中記載有“茵陳,昔人多蒔為蔬”。幼嫩葉可食。3-4月采嫩苗,人沸水中焯透,清水漂洗后可涼拌,炒食,也可炸食,做粥及菜米團、炒茶等。
因此,白蒿一般在幼苗時采摘為好,吃起來鮮嫩,長大了老了自然就不好吃了。
白蒿除了可以食用之外,還可以曬干后入藥,治濕熱黃疸、保肝功效顯著。作為中藥,它的采摘時間就有異議了。
一種說法是三月早春采摘,“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dāng)柴燒”,這句農(nóng)村俗語充分說明了它的采摘時間。一般是以幼苗為主,做出的藥草綿軟、灰綠、香氣濃郁。
但是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它的有效成分進行檢測之后發(fā)現(xiàn),茵陳的有效成分,是隨著植株的成熟而增加的。
白蒿(茵陳蒿)的主要成分是茵陳揮發(fā)油、蒿屬香豆素等物質(zhì),實驗發(fā)現(xiàn),這些白蒿植株里的這些功用成分,一般在6-10月份相對更高些。
因此,白蒿作為中藥,可以早春采摘,也可以在夏秋季采摘。
說到白蒿(茵陳蒿),不得不說一下中藥茵陳。
因為白蒿只是中藥茵陳里的一種,另一種也作為茵陳用的,是菊科植物濱蒿的地上部分,農(nóng)村也叫它豬毛蒿。
濱蒿(豬毛蒿)的幼苗和白蒿幼苗還是蠻像的。一般茵陳蒿的貼近地面的葉片是呈蓮座狀的,植株的上部分有分枝。而濱蒿(豬毛蒿)在植株下部就有分支。
兩者不容易區(qū)分,三月份采摘的中藥茵陳,很大一部分是濱蒿的根生葉。
白蒿富含豐富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還有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保健功能強,春天多吃些,有一定的防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