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厚量,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如果你觀察得足夠仔細,你要感到驚奇的反而是,為什么一個早就千瘡百孔的制度,居然能維持這么長時間?
羅馬帝國衰落究竟是因為什么原因
這是一個學術史的大問題,而且跟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很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舉個比較早的例子,吉本說羅馬衰亡的兩大原因,一個是雇傭兵,一個是基督教。這個人從小跟教會的關系就別別扭扭,一會信教,一會退教會,所以他跟宗教界的關系是很緊張的。
他的書一出來也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讀者認為他把羅馬的衰亡歸咎于信仰基督教。現(xiàn)在的很多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比如說有一個冷戰(zhàn)時代的美國學者就講,羅馬的衰亡是因為搞了計劃經(jīng)濟。塞維魯時代的羅馬帝國經(jīng)濟政策開始發(fā)生變化。之前羅馬帝國是建立了一個以地中海為內湖的世界,但是到了塞維魯時期搞了國家壟斷,就是說所有的大宗商品,像橄欖油、葡萄酒先運到羅馬宮廷蓋個戳,蓋戳之后以官方的價格發(fā)售、統(tǒng)一配售。當然這也有影射意味,可能是在影射蘇聯(lián)。其實,當時只是個別的大宗產(chǎn)品,像油和葡萄酒有國家官方的壟斷,但是并不是說整個羅馬帝國實行的是計劃經(jīng)濟。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引證的論據(jù)也比較片面。
我最近翻譯過一本書《腐敗與羅馬帝國的衰落》,講羅馬帝國的衰落是腐敗造成的,但是我個人不是太贊成這個說法。
腐敗是很難界定的事,什么是腐敗,什么不是腐?。科鋵嵱袝r候很難講,具體的判斷標準往往帶有明顯的時代色彩。我們經(jīng)常說羅馬晚期的戰(zhàn)爭經(jīng)常失敗,跟清朝一樣。清朝經(jīng)常戰(zhàn)敗,失敗了,輿論就說是腐敗。但到底是不是腐?。渴遣皇沁^去打勝仗就不腐敗,現(xiàn)在打敗仗,就腐敗了?戰(zhàn)敗,腐敗是一個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F(xiàn)在大家不會下這樣簡單的結論。羅馬帝國后期的軍事失敗,跟清末的屢戰(zhàn)屢敗大同小異。
從我個人來看,我倒比較贊同吉本的一句話。他說大家總在講羅馬帝國為什么突然就土崩瓦解,可如果你觀察得足夠仔細,你要感到驚奇的反而是,為什么一個早就千瘡百孔的制度,居然能維持這么長時間?
我覺得如果從東方人的角度來看羅馬帝國的模式,你會發(fā)現(xiàn)它從一開始就是比較粗糙的,中間存在著很多的固有的矛盾。比如,元首的權力是不明確的,作為一種集權制度,元首權力來源不明確。它似乎有三個構成來源,第一是元老院授予;第二是羅馬軍隊擁立。因為你是政治元首,你是第一公民,你是首席元老,是元老院把你推出來的。同時,你又是軍隊的統(tǒng)帥、軍隊的領袖,也是軍隊擁立起來的。此外,你還要得到羅馬人民的歡呼,人民的歡呼才表明你是元首。政治權力的來源本來就是一個很模糊的東西。
到了奧古斯都統(tǒng)治時期結束之后,就是尤利烏斯·克勞狄烏斯王朝終結和尼祿被刺殺之后,元首產(chǎn)生的地點也充滿了變數(shù)。過去,人們說元首只能在羅馬產(chǎn)生,羅馬城里才能出現(xiàn)元首。但是到了后來羅馬元首可以在帝國內任何一個地方產(chǎn)生,甚至有人一輩子都沒有到過羅馬,也可以在某個地方被擁立為羅馬元首進行統(tǒng)治了。
羅馬帝國的模式起初運作得還是可以的,我覺得多少有一點運氣成分;但后來到了三世紀危機的時代,就爆發(fā)了種種矛盾。這種體制本身很粗糙,存在著許多變數(shù),所以后來一旦失控就再也無法運行了。三世紀中段出現(xiàn)了一系列危機,據(jù)說在五十余年里先后登基的數(shù)十位元首中,只有一位得以善終,剩下的全都死于非命。
到了后來,戴克里先實行了改革,他實行的改革搞了一個四帝共治,就是說將帝國分為四塊。他認為過去叛亂不斷的原因是因為逆臣賊子看到帝國境內只有一位元首,殺了元首自己就可以稱王稱霸。但是現(xiàn)在搞四帝分治,如果殺掉其中一個元首,其他三個人可以聯(lián)合起來對付他。但事實證明,戴克里先的這個方案也是不成功的,原因是四個元首內部就會發(fā)生沖突,就會亂起來。
再后來,就到了君士坦丁時代。有人認為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改革是一個連續(xù)過程,我覺得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兩人想解決的都是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羅馬舊有的元首體制改革或拋棄掉。
君士坦丁采取的措施有兩點,第一是扶植了基督教,這不光是宗教的原因,也有人事的考慮,通過這種做法把他身邊的心腹換了一批。過去是羅馬的元老、貴族,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信任他們了,我換了一批基督教的教士,等于把原來的統(tǒng)治階層替換了。同時,我把統(tǒng)治地點也換了,過去統(tǒng)治中心是西部,或者是羅馬,或者是拉文納,或者是米蘭?,F(xiàn)在,皇帝不在這些地方了,而是跑到帝國的東部去,遷都到了君士坦丁堡。首都地點的替換伴隨著政治體制的重建。
拉斐爾畫作《君士坦丁的洗禮》
事實證明,這個重建的體制還是比較成功的,從公元300年到1453年,雖然中間經(jīng)歷過一個拉丁王國的短暫中斷,但拜占庭帝國的歷史總體上前后延續(xù)了一千多年。新的體制跟過去舊的新羅馬帝國的體制已存在著很大差別。
帝國西部的政治體制在君士坦丁遷都之后也維持了100多年,當然大多數(shù)時間也就是在蠻族的沖擊下茍延殘喘。到了476年,歷史學家們終于找到了一個理由,因為羅馬皇帝被迫退位了,就說西羅馬帝國這個時代徹底終結了。實際上當時羅馬帝國的名號早已經(jīng)名存實亡。
怎么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解釋羅馬帝國的滅亡
只從貨幣來講這個問題可能會比較片面。因為即便在羅馬帝國最鼎盛的時期,我們也不能說它實行的是純粹的商品經(jīng)濟。貨幣只在少數(shù)幾個行省流通,而且往往是在軍隊體系中。普通民眾的日常經(jīng)濟生活往往還是地中海社會經(jīng)濟體的拼盤。
希臘化時代的埃及在并入帝國很久之后,還是實行埃及人的那套經(jīng)濟體制。而在帝國邊疆地區(qū),一些過去實行物物交換的地方到了后來也還是物物交換,羅馬并沒有高度統(tǒng)一的財政體系。貨幣只在少數(shù)幾個行省,如不列顛,高盧和羅馬城,大量使用。其他很多行省并不廣泛使用官方發(fā)行的貨幣。過去用什么,現(xiàn)在還是用什么,所以是比較亂的,也不能說羅馬實行了某項中央財政政策就導致了后來的什么結果。
經(jīng)濟危機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在西部體現(xiàn)比較明顯,在三世紀危機之后,可能跟政治的動亂有一定的關系。到四世紀看的很明顯,東地中海的經(jīng)濟還是比較穩(wěn)定,特別是農業(yè)還能給中央的政治軍事活動提供比較好的支持,這也是君士坦丁后來為什么遷都的重要原因。后來東羅馬皇帝的實際地位往往高于西羅馬皇帝,前者通常更受尊重。其中一個原因是帝國東部的經(jīng)濟基礎還在,而帝國西部確實衰落的比較厲害。
這一點在考古材料中反映得比較明顯。在羅馬帝國早期,軍隊修建的要塞有時相當精美,甚至有點豪華。羅馬軍隊的浴室通常都修得很好,還有專門存放衣服的地方,還有鎖,各種細節(jié)都做的非常好。
羅馬公共浴場的熱水浴室
羅馬軍隊的飲食也很考究。這里我要強調一點,羅馬軍隊其實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樣吃苦耐勞,不是!他們吃的很多食材一定要從羅馬城長途運過去,用的皮帶都是意大利境內某個地方的作坊“特供”的,當?shù)氐漠a(chǎn)品他們看不上,所以羅馬軍隊的裝備也非常精良。
到了帝國后期,史書里提到的某個羅馬要塞只是說說而已。所謂的要塞實際上就是一堆石頭瓦礫堆起來的,找到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一堆就是要塞。
經(jīng)濟實力的下降,直接導致了戰(zhàn)斗力的下降。到了后來,帝國境內不但對于抵御蠻族入侵力不從心,經(jīng)常用了幾十年的時間都搞不定一伙土匪。
經(jīng)濟的衰落,導致羅馬的海軍規(guī)模和實力都不復當年。地中海從龐培時代到三世紀危機之前一直沒有什么海盜,到了后來在帝國東部、尤其是奇里乞亞到處都是海盜,羅馬的海軍對他們無能為力。海軍裝備是特別能夠體現(xiàn)經(jīng)濟實力的。
大家一直說羅馬軍團,其實羅馬在征服地中海過程中海軍作用非常大,大部分時間是掌握制海權,這個是大家往往忽略的。海軍在帝國后期的難以為繼也是導致帝國四分五裂的原因之一。羅馬帝國晚期的經(jīng)濟危機是客觀存在的,但我覺得歸結為貨幣危機過于片面。
羅馬從共和到帝制,當時的人們?yōu)槭裁床环纯梗?/strong>
按照塔西佗的說法,最后一批共和派在腓力比戰(zhàn)役之后就被消滅了。塔西佗用一種很悲觀的方式講述了這個過程。提比略建立了帝制——奧古斯都時代是一個過渡階段,那個時代的人并不知道羅馬后來會走向帝國。等到提比略繼承了奧古斯都地位之后,帝國體制的建立才最終塵埃落定。因為這種東西已經(jīng)制度化,這時候它才被視為一個真正的帝國。
塔西佗說,帝國確立的事實對于這代人來講已經(jīng)無所謂了。為什么?因為這時候活著的人中還有誰見過真正的共和國呢?沒有人見過。他們一生下來看到的一個就是內戰(zhàn)混亂的時代,自己對于什么是真正的共和國、共和國公民的生活是什么樣都不是很了解了。但是共和傳統(tǒng)確實也在元老院里面有所保留。我覺得小普林尼的《書信集》體現(xiàn)了一種共和精神。
他是一個信奉共和傳統(tǒng)的人。但是他的人格似乎是分裂的。一方面有共和的精神,有的時候膽子很大,不畏死,去彈劾當時的權貴。另一方面,也會做一些“獻媚”的事,比如說他給圖拉真元首寫了頌詞,頌詞還保留了下來。那篇頌詞念下來大概一共需要三個小時,是一篇水平極高的拍馬屁文獻。
當然,這種歌功頌德也有某種間接的規(guī)范作用。把元首說的好,但實際上元首也知道,自己沒你說這么好,“吹捧”也就對他形成了一種軟約束——小普林尼希望元首被打動,身體力行他的殷切期望。一些人也是從這個角度解釋小普林尼的行為。
另一方面,小普林尼等元老的身上又體現(xiàn)出了一種剛直不阿、傲然獨立的,甚至有時候敢于違逆元首意志的共和精神。蒙森認為,帝國早期、也就是元首制時代還是一種“雙頭政治”,就是元首和元老院競爭政治權力的時代。雖然后來的學者們一般不太贊同這個觀點,但是那個時代確實還存在著某些殘余的共和元素。
(本文為呂厚量副研究員在閑談系列“羅馬文明的盛衰奧秘”活動上的發(fā)言,經(jīng)嘉賓本人審閱。標題為編者所加。原創(chuàng)文章,合作、轉載請留言。)
嘉賓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