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聊了很多可以獲得清澈盈利的交易方法,今天一起來聊聊交易中的哲學。
首先什么是哲學?用我們所受到的傳統(tǒng)的教育來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答案。
可是這個答案并不能解決我們思想上的困擾。什么是世界觀?什么是方法論?哲學的范疇就僅限于此嗎?如果拋開主觀的、有傾向性的觀點,哲學應(yīng)該是有幾部學說組成的一門系統(tǒng)的科學。
邏輯學,美學,倫理學,政治經(jīng)濟學,形而上學,這五部學說綜合起來才叫哲學。美學形成并發(fā)展與歐洲的十八世紀;邏輯學則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在亞里士多德手中,古典邏輯學的大旗被高高舉起,并熠熠閃光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
東方的哲學和西方的哲學有著顯著的區(qū)別,東方的哲學更注重于個體的感官認識,和以個人為主體的對世界的反饋。而西方的哲學更傾向于將這種認識和反饋編織成一個系統(tǒng)。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和先哲們,諸子百家形成了燦若群星的流派和學說,最后都是自成一體、自成一說彼此孤立,就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雖然偶爾也有傳承借鑒,但門派間的鴻溝難跨域,老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等都是這樣。
在西方哲學里面,到了康德和黑格爾時期,已經(jīng)將哲學這門學科進行了嚴格的細分、劃分、提煉和提高,形成了一個可追朔的、可復制的、可研討可提升的、可推廣可分享、可共有的一門有關(guān)人類思想和智慧的學問。
再說說形而上學。中國古典的形而上學思想出自于《易傳·系辭》,西方系統(tǒng)的理論則出自于亞里士多德的名篇《形而上學》。它們之間有很多共同點,也有明顯的區(qū)別。它們都將形而上歸結(jié)為一種超出一切存在的存在,并以非客觀的無形世界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從超越體驗的思辨方式中人獲得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哲學和自然科學有著涇渭分明的研究范圍和研究領(lǐng)域,自然科學是對現(xiàn)象的解釋,對現(xiàn)象的分析,和對現(xiàn)象有可能的導向和結(jié)局所做的一種符合定理、符合邏輯的推論和研究,它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具象的,有數(shù)字所佐證并有堅實的證據(jù)所支持的。
哲學不需要,在這一點上,哲學和自然科學是相對立的。自然科學需要的是條理清晰,而哲學恰恰需要的是模糊。比如說美學,我們不會相信,美可以定義成具體的數(shù)字,具體的參數(shù)和具體的標準,那只是沒有靈魂的框架。美是無法闡述的,美也是模糊的,你覺得她美,她就是美。
再說說邏輯學,邏輯學只是稍稍觸碰了條理的邊界,從研究三段論、中項及外延的經(jīng)典的、狹義的形式邏輯開始,到研究思維形式、思維方法和思維規(guī)律的復雜宏大的廣義邏輯,都是研究人類思想的工具,本質(zhì)上依然是在形而上學的疆土里馳騁。
倫理學指是研究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人和群體的關(guān)系、人和自己的關(guān)系的學科。它試圖建立一種道德和行為的導向,使之符合時代、符合環(huán)境、符合審美、符合統(tǒng)治者需求的社會關(guān)系。
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再到研究生考試,我們都在學習的一門學科,就是政治經(jīng)濟學。雖然是馬列的政治經(jīng)濟學,但也是政治經(jīng)濟學的范疇。
所有組成哲學的這些學科,他們的邊界都是模糊的,和自然科學相比較,它們允許想象,允許你的思維、思想和你的熱情、激情投射到一片荒漠的曠野。而自然科學則不允許,你不能將火車的速度一夜之間就提高到光速,這之間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和障礙。但哲學可以,有人說世界上沒有超越光速的東西,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是對的,但從哲學的角度看,超越光速卻是大量存在的。你想象過50億光年以外的星球嗎,當你想象的時候,你的思維瞬間就越了50億光年到達了那里,我們思想一直都是超越光速的存在。作為研究人類思想的哲學,它可以超出自然科學的范疇。哲學其實就是上帝賜予人類最好的安慰、撫慰、和告慰。面對空曠、枯寂、艱難的人生,如果沒有哲學,沒有思想,沒有想象,將會是非常悲慘的。
哲學和交易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們先看看交易的哲學是什么。在指定的教材,指定的書目,指定的范疇、指定的內(nèi)容中我們學到了哲學,至少一開始是這樣的。即使我們學到的這些就是哲學,它們也只是哲學的冰山一角。哲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構(gòu)造一個美麗和諧虛幻的世界,它和藝術(shù)有共同之處,所以哲學和藝術(shù)有時經(jīng)常分不清楚,因為她們就是孿生的姐妹。她們都學允許你虛構(gòu)和想象,允許你營造,編織,網(wǎng)羅一切的美好與合理。另外,哲學和藝術(shù)都允許你完美,或者至少也是允許你去追求完美。
但在交易中,完美就是敵人。
我們看了很多交易大師的哲學著作,他們追求的東西幾乎如出一轍。追求什么呢,追求對行情的理解,追求看懂行情,追求一種聰明進而是智慧再進而是大智慧的東西。這種近乎歇斯底里的追求對我們有用嗎?
凡是追求交易完美的企圖,都將受到懲罰。
什么是哲學,哲學就是智慧的濃縮,是人類在面對未知的困惑,未解的難題時拿到的一顆上帝給我們的安慰劑。哲學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但他能讓人類在面對困擾、困難和艱難時看到一絲燈火,看到一絲希望。哲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藝術(shù),藝術(shù)可以營造出一個我們現(xiàn)實生活之中永遠也去不了的世界,那里美輪美奐,那里光彩鮮艷,那里和諧美好,那里一片陽光燦爛。我們有時候去聽一場音樂會,回來的路上激情澎湃感概萬千,覺得人生就該是這樣美好的,但回到平淡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藝術(shù)給我營造的美麗的幻影,對我們來說永遠都只是個幻影而已。但我們不能忽視這種幻影的力量,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全是艱辛,全是苦難,全是煎熬,如果在我們的精神之上,也就是形而上沒有一種更美好的東西支持我們、引導我們、呼喚我們,那我們的人生將毫無樂趣。
所有我們看到的交易的哲學,基本都是避免損失、減少損失、抓住機會、提高效率、耐心等待,以及看大勢賺大錢等等等等,這些都還算是柔和的,后面幾個詞就有點血淋淋了:放手一搏、浮盈加倉。很少能看到超出這些范疇的交易哲學,它們需要你有智慧,需要你有悟性,需要你有才情,需要你有天賦,而這些東西沒有一個是有明確邊界的,換句話說它們都是含糊的。
交易容不得含糊,所以也容不得這些。
有人說容錯也是交易的哲學之一,這句話沒錯。但交易的容錯和我們看到的認為的對錯沒有關(guān)系。交易容錯的出發(fā)點和基礎(chǔ)就是:沒有對錯。在沒有對錯,甚至認為怎么做你都是錯的基礎(chǔ)上,你才能一步步往下走。如果恰恰相反,試圖追求一種怎么做都對,那苦難的生涯將無邊無際。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怎么做都對,同時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怎么做都錯,在這一片黑暗的迷茫之中,我們要求自己盡量正確、盡量準確、盡量精確地去操作,和天方夜譚也差不多了多少。
交易上面的經(jīng)典著作我讀過一些,還對一兩本三寸厚、好幾斤重的巨型著作做過精讀。到了后來,看得興趣和耐心就越來越小,很多只看了一兩頁就停止了,因為我看不到新的東西。從這些書的目錄就知道,作者都還在交易的外圍兜圈子。什么是外圍,他們都在試圖靠自己的智慧,靠自己的聰明,靠自己的勤奮,靠自己的悟性,靠自己的才能,靠自己無與倫比的天賦,去看破交易,去戰(zhàn)勝交易。
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人和人之間的智力本質(zhì)上相差是不大的,有些時候會覺得一個人很笨很愚蠢,只是以當前的角度,當前的氛圍,當前的環(huán)境和當前的價值觀所得出的結(jié)論。換一個層次看,很可能我們覺得聰明的就是笨的,我們以為笨的就是聰明的。所以我們的是非觀不應(yīng)該是唯一的標準,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標準。我們并沒有我們有時自以為有的獨一無二的聰明才智,交易中只有一個禮物是上帝愿意恩賜給我們的,不是機靈,不是在智慧,更不是反應(yīng)多么快的大腦和所謂獨特的視角和自以為是的宏觀博大的眼光,這個禮物那就是傾家蕩產(chǎn)的過程和在這個過程中脫胎換骨的洗練。少了傾家蕩產(chǎn)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少了交易成功的基因,你不可能是世界上缺少這個環(huán)節(jié)而獲得交易成功的那個唯一。哪怕你再有智慧,再躊躇滿志,再學富五車、再博覽群書,交易經(jīng)歷再豐富,以往的戰(zhàn)績再輝煌,也在走不了多遠,因為沒有那樣的慘痛,你不可避免地會對交易附加上太多你主觀的、狂妄的、執(zhí)著的東西。
盈利在交易中是最沒有技術(shù)含量的事情,你隨便怎么做,都有可能遇到盈利,就像走上大街,迎面碰到的不是一個男人就是一個女人。你不知道下一個遇到的是男性還是女性。有可能連續(xù)十幾個都是男的或者相反,但只要你一直走下去不可能永遠都只遇到一種性別的人,你不會踏入女兒國。如果根據(jù)經(jīng)驗和學到的理論,或者根據(jù)據(jù)八卦星相之類的學問,你得出了判斷:出門后,第一個遇到的人會是個男性,如果真的對了和你的判斷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更不是因為你的聰明才智,因為你博覽群書研究了那么多的趨勢和那么多的交易大師的著作,你就具備了先知的能力。判斷對了也是蒙的。你出去總會遇到人,不管先碰到男的還是女的都是50%的概率。
忘了我們的判斷,忘了我們的分析,忘了我們對交易的感悟,這些都是我們強加給交易的東西。
交易的哲學和哲學的概念是相互矛盾的,哲學的天空是一片自由的天空,是一片放飛自我的天空,是一片可以讓思想極盡馳騁的天空。如果在交易中放飛自我,靠直覺操作,你有時會有很好的成績,也可能運氣不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面都有好成績,但那僅僅是你上街碰到了一溜串的男人或者一溜串的女人而已,不但沒有作為戰(zhàn)例的價值,也沒有可復制的前提和基礎(chǔ)。
不能復制的成功沒有意義。
我們可以看看那些經(jīng)典的交易著作,比如禮佛摩爾的《股票大作手回憶錄》,里面一會要你看準時機,一會兒要你耐心等待,一會兒要你該加倉時果斷加倉,整本書一直都在自說自話,就像一個面對滔滔大河張牙舞爪的小丑,告訴別人,告自己下一浪會更高些;下一浪又可能更低些;這一浪我應(yīng)該踏上去;這一浪我不該踏上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完全被自己的思想左右面對行情退守到意淫世界里的、手足無措的可憐人,偶爾踏對踏準了浪頭也不是因為他的判斷力有多么了不起,而是他的運氣好而已。再看看克羅寫的書,克羅這幾本書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呢,是在他不敢再碰交易的情況下寫的,并不是在他輝煌的時候一邊做交易一邊寫的心得。禮佛摩爾也差不多,是在他已經(jīng)破產(chǎn)窮困潦倒的情況下,出版社看中了他故事的吸引力,給了他一筆稿酬逼著他必須限期寫完的背景下寫出來的。我們先不管他們到底在什么背景下寫的,他們書中的觀點和理論都是沙上之塔,全部都是建立在對趨勢的判斷和對未來的預測上,全部建立在自己超凡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上。
交易上,我們的聰明才智毫無價值。
至此,交易和哲學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有了答案。交易是有別于任何學科的一門學科。不管你是一個哲學家,還是一個會計師,還是一個工程師,或者是一個學者,或者是一個理論家,你的工作,你的努力,你的奮斗,無論成功與否,都不會對你的生命或者生活產(chǎn)生致命的威脅。你可以去爭取成為奧運會冠軍,只要你勤于訓練,只要你有一定的身體基礎(chǔ)和身體素質(zhì),你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即使努力不成功,你還可以繼續(xù)你剩余的人生,你還可以從事其他你喜歡的事情,你還有心力智力能力和精力去完成那些事情。交易不行,交易只允許你有一次孤注一擲的機會,你也只有一次孤注一擲的能力,每時每刻你都是殊死一搏。你可以說只要輕倉,就不會殊死一搏,可是下一秒你就可能不輕倉,你會一直在和輕倉做殊死搏斗,并且最終都是你敗下陣來。因為如果加一手你會賺得更多,如果虧損的時候攤平你現(xiàn)在就不虧了,這種念頭會想蛇一樣死咬著你,你逃脫不了,這就是傳統(tǒng)的學科與交易之間完全沒有可比性,完全不可借鑒,不可以挪用,不可以移植的地方。
你工作不管是否努力,不管上司對你是否欣賞,不管你是不是得到了表揚,也不管是不是影響了你的心情,都是局部的,暫時的,也許你晚上去看一場喜劇,一下子什么煩惱都沒了。但是交易不一樣,交易會給你帶去持續(xù)的,無邊無際的,無法解脫的壓力。所以傳統(tǒng)的學科和理論,傳統(tǒng)的哲學觀點和哲學思想用于交易是不適合的,是背道而馳的。
哲學是人類智慧的體現(xiàn),是上帝送給人類的一顆擺脫平淡、庸俗,艱苦生活的幻想的珍珠,在這顆珍珠里,在這個魔鏡魔球下,可以看到一片美好的世界。哲學就是從人類智慧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但交易中你不能有智慧,你的所有智慧都將影響你對行情的反饋和操作。我說的是反饋而不是判斷,反饋和判斷有時候非常像。本源的、質(zhì)樸的,簡單的、原始的萌動,和高級的、高端的,有理論基礎(chǔ)支持的,在各種經(jīng)典理論下得出的結(jié)論,有時候看上去一樣,其實是有區(qū)別的,一個輕靈,一個沉重,一個簡單,一個復雜。
為什么說纏論沒有任何價值,就算纏論的108篇每一篇都有價值,能寫出108篇的交易方法已經(jīng)毫無價值了。就像你的呼吸,不用去思考怎么去呼吸,為什么只呼一口,為什么不能連吸兩口再吐一口,這時候是該呼還是該吸。如果有108個注意事項和動作要領(lǐng)需要掌握后,你才能知道下一口氣該怎么去吸,下一口該怎么去呼,你覺得你還會有個人樣嗎?纏論就是如此。
交易的哲學是什么呢,就是和傳統(tǒng)哲學相背離的,放棄你的智慧,放棄你的才華,放棄你的聰明,放棄你看懂行情的念頭,放棄判斷方向的努力,放棄你駕馭行情的野心,放棄你操縱一切的念頭,安心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水珠,隨便江河也好,小溪也好,隨便它把你帶到那里,作為一顆水珠,你抵抗大江大河的奔涌是徒勞無益的,你試圖分析并提前預判出這條河流在什么地方拐彎,是徒勞的,因為你沒有上帝視角,我們都沒有,我們看不到下一秒的行情,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下一秒會怎么走,永遠也不知道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河流,下一秒會繼續(xù)向前,還是向左、向右,甚至是回頭,或者是干涸,枯竭。這么多的選項中,我們不應(yīng)該有那么大的把握做出唯一性的判斷。
成熟的交易者,是不再進步不再思考的交易者,不會去寫或者去讀類似這樣的文章,也不應(yīng)該有興趣和熱情參與觀點和理念的探討,從這一點上看,我離成熟還有距離。
以上為錄像整理,有刪減修改,原視頻出自千聊《期貨的世界》中的《交易與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