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賈府的太太奶奶中,李紈是一個很讓人同情的悲劇人物。她美麗賢淑,寬容和善,在丈夫賈珠亡故后,帶著兒子賈蘭,平平淡淡地度日,潔身自好,不染污塵,決不參與賈府男女的任何一項有悖世道人心的活動,也不讓自己的操行有任何讓人指點的地方。
讀者或許會說,李紈不過是封建時代的一個標(biāo)準的守節(jié)者,但是府中那些有丈夫的女性,比如秦可卿、鳳姐等,哪里有她干凈素潔呢?“紈者,完也”,這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她很完美,二是說她就這么守著一個兒子,度完了寡居的一生,故判詞中有“桃李春風(fēng)結(jié)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的句子。
關(guān)于李紈的出身、際遇和生活形態(tài),《紅樓夢》書中是這樣介紹的:“原來這李氏即賈珠之妻。珠雖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賈蘭,今方五歲,已入學(xué)攻書,這李氏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為國子監(jiān)祭酒,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書者。至李守中承繼以來,便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故生了李氏時,便不十分令其讀書,只不過將些《女四書》、《賢媛集》等三四種書,使他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罷了,卻只從紡織井臼為要,因取名為李紈,字宮裁。因此這李紈雖青春喪偶,居家處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惟知侍親養(yǎng)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第4回)
這段話告訴我們,李紈是名門閨秀,家風(fēng)很純正,誦詩讀書的氣氛很濃;父親督教很嚴,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為宗旨,給李紈灌輸了不少女子應(yīng)遵守的道德范例;過早地逝去丈夫,但以“侍親養(yǎng)子”為樂,,為外界的事情所擾,修煉得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但與小姑和姊妹關(guān)系融洽,陪侍“針黹誦讀”,其意殷殷。
李紈正當(dāng)青春年少,就墜入了守寡的行列,這種孤苦之情,《紅樓夢》書中雖沒細說,我們可想而知。她要不斷地以封建禮教的信條,來約束自己,控制自己,壓抑自己,平息心中感情的波瀾,扼死對于情愛的種種渴求,這決非一件易事。因年輕喪偶,性生活的完全摒棄,李紈的身體自然陰陽失調(diào),所以病也不少,所謂“搞木死灰”,可看出她面容的憔悴,身子的單薄和心理的失常。她的希望只寄托在兒子賈蘭身上,“侍親養(yǎng)子”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但她能自守操行,甘如平淡,正如她自稱“稻香老農(nóng)”一樣。
李紈所居住的稻香村,就跟她的生活形態(tài)、生存形態(tài)一個樣子,毫無浮華之氣:“倏爾青山斜阻。轉(zhuǎn)過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筑就矮墻,墻頭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里面數(shù)楹茅屋。外面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h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第17至18回)
李紈在稻香村里日復(fù)一日地打發(fā)日子,沒有事決不在賈府各處閑游,只有賈府的一些重大活動中,比如賈元春省親,賈母做壽,年節(jié)祭祀,她才會走出稻香村;或者偶然因弟妹相邀,大家在一起搞一些有益的娛樂活動時,才可見她的身影。
李紈這樣做,一是能堅定自己守節(jié)的苦志,不為外界所擾,心如古井。二是避免人家說閑話,指責(zé)行為上的不嚴謹。三是不惹是非,贏得長輩的贊揚同輩的尊重,使人同情他們母子,安安然然地度日子。
李紈在賈寶玉處丟失一條帕子,她也慌忙派丫鬟去尋回,“忽有李紈打發(fā)碧月來說:昨兒晚上奶奶在這里把塊手帕子忘了,不知可在這里?小燕說:有,有,有,我在地下拾了起來,不知是那一位的,才洗了出來晾著,還未干呢?!?第70回)一條帕價值幾何?之所以要尋回并非是為了惜物,而是怕引起其他方面的糾葛。所謂“寡婦門前是非多”,李紈是深知的,故謹慎若此。
雖然李紈的父親“不十分令其讀書”,但畢竟自小耳聞目濡,于詩賦上積累了功力,所以,她在教子之余,誦讀詩書便成了她唯一的消遣,偶爾也試試筆。這樣,可以疏散守寡生活的苦悶與單調(diào),獲得心態(tài)上的某種平衡。另一方面,詩,在古人的論述中,它是“發(fā)乎情,而止乎禮義”的,一個寡婦讀詩和做詩,是圣教所允許的,旁人也無可挑剔。
在賈元春省親時,“李紈也勉強湊成一律”:“秀水明山抱復(fù)回,風(fēng)流文采勝蓬萊。綠裁歌扇迷芳草,紅襯湘裙舞落梅。珠玉自應(yīng)傳盛世,神仙何幸下瑤臺。名園一自邀游賞,未許凡人到此來?!?第17回至18回)詩雖平平,但對仗是工穩(wěn)的,從中可以窺見她在詩上是下過工夫的。
另外,李紈制的謎也很新奇,“昨兒老太太只叫作燈謎,回家和綺兒紋兒睡不著,我就編了兩個四書的。他兩個每人也編了兩個?!?第50回)她的兩個謎是:觀音未有世家傳;一池青青草何名。眾人猜了好一陣,才猜出謎底是“雖善無弘”和“蒲蘆”。
從李紈所說的“睡不著”,可看出她平日“諳盡孤眠滋味”(范仲淹句)的情景,如此悠長的守寡過程,尤其是夜晚,怎能不觸景生情?!
對于弟妹們鬧著要成立詩社,要有定期的活動,李紈是積極參與的,她平常的日子太孤冷了,大家相聚豈不熱鬧;同時,除了弟弟賈寶玉外,其他都是妹妹們,外人也無可指責(zé)。
“一語未了,李紈也來了,進門笑道:雅的緊!要起詩社,我自薦我掌壇。前兒春天我原有這個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會作詩,瞎亂些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沒有說得。既是三妹妹高興,我就幫你作興起來。”(第37回)接著,她又任命了兩個副社長,定了獎罰條例,出了詠海棠的題目,把個場面搞得熱火朝天。待大家做好了詩,她細細評判,分優(yōu)品劣,興致勃勃。“寶玉道:稻香老農(nóng)雖不善作卻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評閱優(yōu)劣,我們都服的。”(第37回)最后的結(jié)果,是薛寶釵第一,林黛玉第二,寶玉名落孫山。
第二次詩社聚會,出的題目是寫菊花,評詩時好一番熱鬧:“李紈笑道:等我從公評來。通篇看來,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評:《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惱不得要推瀟湘妃子為魁了……”而賈寶玉又一次“落第”(第38回)。
后來,又改“海棠社”為“桃花社”,林黛玉任社長,李紈依舊熱心參贊務(wù)社。這次各人作的是詠柳絮的詞,因賈寶玉未能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李紈道:不要忙,這定要重重罰他。下次為例?!?第70回)
值得一提的是,在結(jié)“桃花社”之前,“海棠社”還有過一次“蘆雪庵爭聯(lián)即景詩”的活動,李紈又評斷賈寶玉“落了第三”,罰賈寶玉去櫳翠庵乞紅梅一枝來插瓶,賈寶玉喜滋滋冒雪而去。
雖說賈寶玉的詩很難奪魁,但也不致于每次都壓底,李紈評斷時到底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呢?
首先李紈是出以公心,賈寶玉是她的親弟弟,不能偏袒,否則也就冷了眾人的心,使詩社無法辦下去。更重要的是,作為姐姐,深知弟弟賈寶玉的心思,只要姐妹們高興,他受點委屈是不在乎的,所以每次評完,賈寶玉總是力贊她評得公正。這既是李紈的細心處,同時也曲折地表現(xiàn)了她對已失去此種受憐愛的機會的遺憾,即以抬高這些妹妹的地位來作一種心理補償。她罰賈寶玉去乞紅梅,可以猜測到她對賈寶玉的理解,給他一個借口,冠冕堂皇地去櫳翠庵找妙玉。風(fēng)雪夜,悄無人聲,妙玉和寶玉說了些什么,又怎么去折梅,《紅樓夢》書中皆不說。但賈寶玉乞梅歸來的一句話倒透出不少訊息:“你們?nèi)缃褓p罷,也不知費了我多少精神呢?!?第50回)
李紈在這些日常場景中,可以看出她并非完全是“槁木死灰”的形象,內(nèi)心也曾時時涌動情感的波瀾,只是能自我平息,將其消泯。這正如她讀詩寫詩一樣,“發(fā)乎情,止乎禮義”,活躍于一種規(guī)范之中,操守上依舊冰清玉潔。
賈府上上下下,都認為李紈極寬厚溫馴,不與人爭是非,她在被委派了與賈探春、薛寶釵暫時代理家政時,總讓她們出頭露面,盡力佐助而無所建議,不肯卷入那些討厭的人際糾紛中去。但這并不能說明她怯弱,膽小怕事,不敢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在賈府,誰敢碰一碰鳳姐?李紈就敢,而且一針見血,決不留情面,很有些鋒芒。
因為起詩社,要用幾個錢,李紈找鳳姐來商議,誰知鳳姐借題發(fā)揮,帶出一大串話來?!袄罴w笑道:你們聽聽,我說了一句,他就瘋了,說了兩車的無賴泥腿市俗專會打細算盤分斤撥兩的話出來。這東西虧他托生在詩書大宦名門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這樣,他還是這么著;若是生在貧寒小戶人家,作個小子,還不知怎么下作貧嘴惡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計了去!昨兒還打平兒呢,虧你伸的出手來!那黃湯難道灌喪了狗肚子里去了?氣的我只要給平兒打報不平兒……”最后,鳳姐只好俯首貼耳求饒,老老實實“先放下五十兩銀子給你們作會社東道”。(第45回)
李紈顯然不是為了詩社的開支才批評鳳姐,而是平日里對鳳姐的所作所為早有看法,一有時機,便傾瀉出來了,稱得上淋漓痛快,大得人心。
按判詞說,李紈的兒子雖中了功名,但她在得到誥封后,隨即死去,故云:“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第4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