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種機體內在的主觀感覺,是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疼痛可由多種傷害性刺激如機械、電流、熱化學物質所致,易受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響。它包括兩個成分:一個是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所引起的痛感覺;另一個是個體對傷害性刺激的痛反應,并伴有較強烈的情緒色彩,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軀體運動反應。
但是,超出一定限度的疼痛,會對機體產(chǎn)生相反的作用,"防御過當"以致引起某些病理性反應,甚至造成危害,疼痛性休克就屬此例。
它包括兩個成、"不通則痛"為實性痛證的病機關健"不通則痛"是說疼痛的發(fā)生無論何因所致,皆由于邪氣阻滯經(jīng)脈,氣血不暢使然。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的經(jīng)脈氣血應該"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若遭受外邪侵襲,就會造成氣血瘀阻不通,使臟腑經(jīng)絡失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共痛機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氣機阻滯: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若情志不舒,憤郁不伸,意欲不遂,則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氣滯胸脅乭致胸脅脹痛;氣滯上焦則胸痛;氣滯中洲則胃痛。氣滯少腹則腹痛;氣滯胞宮則痛經(jīng);氣經(jīng)脈則肢體疼痛。而氣機升降治節(jié)于肺,升發(fā)疏泄于肝,脾胃為其樞紐,故氣滯致痛與此三臟關系最為密切。
2. 寒邪凝滯:寒性收引、凝滯,易致經(jīng)脈發(fā)生蜷縮、絀急拘攣,項強痛,身體骨節(jié)疼痛:寒中太陰而腹痛;寒襲少陰而發(fā)心胸疼痛;寒中厥陰而巔頂疼痛;寒凝經(jīng)脈則肢體肌肉疼痛。
3. 熱邪壅遏:《經(jīng)》云: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說明熱邪壅盛,正邪相搏,則影響氣血運行,加之血受熱邪燔灼,血熱陰傷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壅滯,可發(fā)為痛證。如熱結蘊肺,肺終受傷則發(fā)胸痛;熱郁肝膽,肝膽絡脈受灼則脅痛;肝火循經(jīng)上擾清竅,可見頭脹痛、目赤痛;熱結陽明,腑氣不通則腹痛;熱犯心經(jīng),熱瘀互結則心痛;心火下移小腸,則小便赤澀灼痛;熱邪客于肌表,阻遏肌膚脈絡氣血則肌膚灼熱疼痛;熱入經(jīng)絡、關節(jié),與氣血相搏,致經(jīng)絡瘀阻則關節(jié)肢體疼痛;熱邪壅盛,熱及肌肉,燔灼氣血,則又發(fā)瘡瘍、疔癤、腫痛、灼熱、如肺癰、肌膚疔毒等。
4. 濕邪阻遏:濕為陰邪,重濁黏滯,最易阻遏氣機,閉阻氣血而發(fā)疼痛。濕蒙清竅,清陽不展,氣血運行不暢,脈絡閉阻則頭痛如裹;濕邪果脾,使氣機升降失常,則脘腹痞滿疼痛、泄瀉;濕邪留滯脈絡而不去,使氣血閉阻,而成著痹重痛。
5. 濕熱蘊蒸:濕熱相合,如油著面,濕得熱而益深,熱得濕而愈熾。濕熱為患,最易阻遏氣機,上擾下注,流竄經(jīng)終,遏阻氣血,使氣血運行不暢發(fā)為多種疼痛。濕熱蒸騰于上,循經(jīng)絡上行而入清竅,使氣血壅塞清竅而不行,故發(fā)頭、耳、舌、口、咽喉之竅痛;濕熱犯于上焦痹遏胸陽,阻滯心脈,胸陽不展,心血痹阻,發(fā)為胸痛心痛;濕熱蘊蒸于中焦,或郁于肝膽,則肝膽失其疏泄條達,而致脅痛、黃疸等;或果遏脾胃,氣機壅滯,腑氣不通,則脘腹疼痛;濕熱之邪蘊結腸中,氣機不暢,傳導失常,則腹痛下??;濕熱流注于下焦,或下注膀胱,膀胱氣化不利,尿道終脈不暢,而為尿痛尿急;或下注沖任,沖任氣機不利,而為腹痛帶下;或下注大腸,則為痔瘡且裂等。
二、"不榮則痛"為虛性痛證的病機關健
"不榮則痛"是指因邪氣侵襲,或臟腑功能低下,致使陰陽氣血等虧損,人體臟腑脈絡失于溫養(yǎng)、濡潤,而引起的疼痛癥狀而言。
1. 陽氣虛弱,脈絡失煦:陽氣不足,氣血運行無力,或脈道不通,氣血瘀滯不行發(fā)為疼痛;或不能溫煦臟腑經(jīng)絡,經(jīng)脈攣縮而發(fā)生疼痛。
2. 陰血虧虛,脈絡失濡:"血主濡之”血虛不能營養(yǎng)和滋潤臟腑、形體、九竅等組織器官,筋脈失養(yǎng),脈絡拘急而發(fā)生疼痛。
三、痛證之治,以調神為主為先
我們認為疼痛雖因瘀而生,但不離乎心所主,故當調神導氣以止痛。《靈樞?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一切感覺都是心感受刺激傳導后發(fā)生的反應,所以疼痛也是心感受病機反應傳導至心的感覺?!端貑?至真要大論篇》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心燥則痛甚,心寂則痛微";"痛則神歸之"。抑制疼痛反應,需要"心"對甚病理變變化的感知,使得疼痛消失,也是針灸治痛的機理之一。也就是說疼痛是神的生理病理表現(xiàn),疼痛雖因氣血運行澀滯,脈絡閉阻不通而血瘀,痛證作矣。因此治療當先調其神,令氣易行,以意通經(jīng),使氣機條達,血脈調和,通則不痛。臨床常以水溝、內關及耳穴神門作為治療各種痛證基本方,重在調神,以神導氣,疏理氣機,使氣行痛止。并根據(jù)疼痛的性質和部位,辨證取穴輔以循經(jīng)取穴,以調神為主為先,以通經(jīng)為輔為用,共奏調神導氣,住痛移疼之效,用于治療各種痛證。
四、痛證之治,以通經(jīng)為輔為用
疼痛之機在于不通,故當通經(jīng)以止痛。"然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醫(yī)學正傳》)說明"通"并非單指通下、破瘀散結之法,其變通妙用可謂無窮。如皮之不通者,輕而揚之,常用辛散發(fā)汗、透邪之品,據(jù)其寒熱不同之性,以桂枝湯、銀趐散之類加減化裁;腑氣不通者,重而減之,以承氣湯、大柴胡湯之類加減化裁;上而不通者,引而越之,以瓜蒂散探吐,此法現(xiàn)已很少用下之不通者,引而竭之,脈證俱實,水濕壅盛,小便不通,治以八正散、五苓散之類;中滿不通者,分消于內,宿食停滯,氣機阻塞不通,治以枳實導滯之類;血分不通者,決而通之,常選用桃核承氣、抵當湯丸之類;因其衰而不近者,彰之使通,常選用補中益氣湯、升陷湯之類,即所謂虛者助之使通。
針灸治療痛證效若桴鼓,對不同的痛證要采用不同的經(jīng)穴與配方,施以不同的針灸方法。
《靈樞?九針十二原》云:欲以微針通其經(jīng)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說明針灸具有通經(jīng)脈、調氣血的作用,適用于因經(jīng)脈壅滯,氣血不通的痛證。
我們臨床在治療痛證時,常采用辨證取穴合以分癥循經(jīng)取穴的方法。
分癥循經(jīng)取穴是根據(jù)疼痛癥狀的病位,按其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來選穴配方,此法多以治標。
此外,根據(jù)《內經(jīng)》中"以痛為腧"的原則,臨床上還可以循經(jīng)探尋壓痛點,以治療擊仆、扭傷、痹證等疼痛,亦常收良好的效果。
聲明:本號致力于知識分享,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