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天,“游”字
游(yóu,遊)字,從水從族從子。從子,指男子、兒子、離開父母和家鄉(xiāng)的游子;從族,表示有不少人、一隊人;從水,表示流動,比喻人在水中游泳。游的特點是不固定,游移不定。
游泳二字有區(qū)別?常說“你游一下”卻不說“你泳一下,游字,兼并了古時的“游”“遊”二字。這兩個本是不同的字,在簡化漢字時“同音歸并”,合二為一了。在過去,相較于“游,遊的使用范圍更為泛。
甲骨文書法
《論語》:人名“子游”,鮮少出現(xiàn)“游”字,“遊”字卻用得多。游,甲骨文字形為,左邊是一桿大旗,右下部是一個人,像人執(zhí)著一桿旗。金文字形將人換成水形,表示族旗之飄的裝飾物,動像水流之形。游字有“三點水”,但《說文解字》并沒有將其放在“水部”,而是與旗、旌、旅、族等字同在一部,許慎解釋游:“游,旌旗之流也?!庇巫直玖x為人執(zhí)旗子,引申為旗子的飄動,又引申為在水上漂浮。
《周禮·春官·巾車》:建大常,十有二斿?!币馑际钦f大常旗配有十二個飾物。辶是走、來、逛的意思,遊就是來觀賞旌旗飾物。
《詩經(jīng)· 邶bèi 風(fēng)·谷風(fēng)》:“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游和泳有什么區(qū)別呢?《說文解字》:“泳,潛行水中也。“即泳為在水中潛行,游為在水上漂浮。是說:遇到那淺的河水,水下潛泳、水上漂游都使渡過。游也泛指游泳,如《韓非子·難勢》:“越人善游矣?!笔钦f越國人是很善于游泳的。
《說文解字》“遊”字,沒有放在表“走之底”的“辵”,將它列在“游”字之下,說是“古文游”。從字形即可看出,這個“遊”是走動之游,突出的是表走動的“辵”,因此在古時表達與行走有關(guān)意義時,古人多是用“遊”,《論語·里仁》:“父母在,不越遊。”這句話常常被人單拎出來使用,讓人以為孔子此言是在阻止人們出游。而這句話后面還有“遊必有方”四字,即指父母在時,不要遠行,就算要去遠行,也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處,在有事時能聯(lián)系上,這體現(xiàn)了儒家講求孝道,講究養(yǎng)親慎終的思想。在《論語》中,孔子還提出“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其中“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边@里的遊表示閑蕩、游蕩,孔子認為以驕奢放縱取樂為快樂,以盡情游蕩為快樂,以貪圖安逸為快樂,就有害了。
無論是求學(xué)、是謀生、是游玩,人生一世,誰能不出門,誰能不遠游?“游子,二字總是能觸動人們心中最柔軟的角落。出門在外,免不了思親思鄉(xiāng),免不了家中人會盼你早日歸來。思親之情,望鄉(xiāng)之愁會伴隨游子一生一世。曹植:“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久不歸家,連家鄉(xiāng)的道路都難辨了;高適《燕歌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相去萬里,永無見期,離別之苦,逐步加深;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人盡皆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人雖老,總算“葉落歸根”,可如此的老邁衰頹,也不知當初的那些故人可還認得他,飽含游子辛酸。
孟子:“故觀于海者難為水,遊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边[學(xué)有自謙之意,說自已不是在學(xué)習(xí)而是在遊玩。其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走動而學(xué)成者少之又少。
游音通郵(郵),郵不停留。郵(郵)即邊陲與邑都之間不斷地互換信息,郵(郵)差處于不斷的游動中。
游 一族男子,下水弋游。游音通郵,郵不停留。
意項:①人或動物在水里行動,游泳,魚游水中:②不固定,游牧民族③河流的一段,上
游,下游:④閑逛,從容地行走,游山玩水;⑤交往,交游甚廣;⑥同“繇”。
《木子藝術(shù)工作室》原創(chuàng)。如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微信公眾號《木子藝術(shù)工作室》。音頻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