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些東西,突然對“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字有一些感觸。
老子講的是道德,所以有道德經(jīng);孔子講仁,仁者愛仁;孟子講義,所以舍生取義;皇權(quán)需要禮,禮是一種秩序,是一種規(guī)范。
我們所謂的道德,實際是兩個方面,道和德是分開的。所謂的道德經(jīng),實際上是由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組成的。
何謂道?道,甲骨文上是一條路,上面有一張臉。其實老祖宗已經(jīng)告訴我們了,什么是道,道,簡而言之,面之所向,心之所趨,即為道。聽起來很簡單吧,你的目標(biāo),你追求的方向就是你的道。這個道,有正道,有邪道;有光明大道,也有羊腸小道。你選擇了你的道,也就是你選擇了你人生追求的方向。故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順心而為,率性而為,這才是真正先賢圣祖的行為,比如遂人氏的鉆木取火,神農(nóng)的嘗百草,種五谷。即法天地之道,不為私心所用。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所稱的三皇就是指的是女媧,遂人氏與神農(nóng),雖然我們一直都在尊重他們,但是中國歷史上,文獻(xiàn)正式承認(rèn)的政治首腦卻并不是他們。他們率法天地之道,走的是圣人之路,其道如水——“上善若水”,其心寵辱不驚,所以能法天地之行,追求的是整個族群,或者說是整個國家,所以只能“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何謂德?德,甲骨文上是一條路,上面有一個直字。老祖宗的意思是延著一路直著走下去,實際上,德字是一個通甲字,古代也念直的。我們俗語說德行,意即,你做的事,你的行為即為德。所以我的理解,德,即為你的行為,你的作為,即為德。以德服人,就是以行為讓別人佩服。至于你心里是否有陰暗面,我們暫且不管,一切看結(jié)果。所以德落后于道,排名第二。比如五帝黃帝 、顓頊、 嚳、堯、舜,黃帝以暴力手段統(tǒng)一,行為的結(jié)果是好的,國家統(tǒng)一強(qiáng)大。因為有了國家概率,那么開始就進(jìn)一步有了斗爭和秩序,他建立了一些秩序等等。而顓頊、 嚳,這兩位,我翻了半天史記,實在也是找不到這兩位有什么大的作為,除了繼續(xù)平判——殺掉搬山平地的共工,還可能干掉了幾條經(jīng)常吃人的蛇(龍)。還有就是到全國各地轉(zhuǎn)了一圈,進(jìn)行了深入的基層調(diào)研,選拔了部分人才,使國家進(jìn)入了一個比較平穩(wěn)而有序的發(fā)展。五帝里值得說一下的是舜,舜是一個能干的小伙,但生在一個老爹不疼,后媽不愛,小弟看他不順眼的一個家庭,家里一伙人三番幾次想著要著他的命,小弟天天惦記著他的媳婦的情況下,他依舊癡心不改地愛著這個家庭,贏得了帝堯的注意之后,得了帝這個工作崗位的。在上古先賢中,他們自然無法與三位皇相比,但他們用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了社會的秩序和教育了大家的行為準(zhǔn)則??梢哉f德高一世,至于說他們有沒有私心,我們翻翻史記就曉得了,私心肯定還是有的,所以其道不高,但其德甚廣。
老子的思想是無為,其目的以無為求有為,法天地之道,證已身之德,順其自然,自然而然即為道德,人法天地自然,與天地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就如自然界一般,有弱肉強(qiáng)食,但又不過分掠奪,既不違背大自然的規(guī)律,也不違反人性,順其道而,德自道來而。其實道德是一個很空乏的概念,既沒有具體的要求,也沒有具體的目的,是一個建立在個人信仰和高素質(zhì)之上的理想。
故而,《道德經(jīng)》之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能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正因為道沒有了,就有了各種各樣的行為,有比較就有鑒別,正因為大道沒了,那么就有了仁義,因為有了道德是不用講仁義,大家都和諧,還要仁義做什么呢?沒有道,各種各樣的想法都有了,說白了就是為了利益,就開始有虛偽,有人不孝,國家也開始有了忠奸之臣。
雖然老子也提出了仁義,但中國歷史上了愛講仁義的是儒家的孔孟,因為他們出生在一個最不講仁義的時代——一個禮壞樂崩的東周時代。這個時代,一切都是亂的,父子相殘,兄弟反目,夫妻成仇,叔侄,君臣更不用講了,甭管有關(guān)系沒關(guān)系,都是在捉對兒撕殺啊,什么亂倫啊,同性戀,鞭尸,吃人肉,自宮啊,凡是你能想到的,這個時代都有,世界上最有想像力的戲劇家都無法想像出這個時代有多么的荒唐。所以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復(fù)周禮,但一生都未嘗所愿。道德是不用想了,如果能稍稍地改變一下,起碼有個好一點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不錯的,在這種情況下,孔子提出了仁。
何謂仁?仁者,愛也。仁是孔子提出來的,也是孔子最為推崇的。仁是愛,即為博愛,愛是一種無私的行為,不求回報。孔子出生于春秋時期,這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亂的,純粹是以利益為目的,孔子于是提出“仁”來救世的,那么也就是讓大家都愛別人,互相愛,這樣就不會有戰(zhàn)爭,這樣社會才不會亂,才能恢復(fù)西周那種和諧。推銷了一輩子,結(jié)果未了也沒推銷出去。
何謂義?義,一種對等交換的東西,你對我有情,我對你就有義,說白了就是等價交換,搶那是不行的,有一點秩序的影子。這是孟子最為推崇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生于一個更加混亂的時代——戰(zhàn)國時期,父子相殘,兄弟兵刃相見比比皆是。仁在那個時代,只會被當(dāng)作一個笑話,那么只有義這種對等交換的東西還會有一定的價值,所以孟子提出義。義是一個個人對自己部分行為的一個規(guī)范。所以論語有云: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
再后來,仁義也吃不香了,于是就更提出了一種更為規(guī)范的社會行為準(zhǔn)則,那就是——禮。
何謂禮?禮,其實就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一個社會秩序。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階級上的。古代的禮,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法律一樣,有一定的規(guī)范,但也僅僅是對于上層階級,其目的是為了規(guī)范人們之間交往的行為。禮,從一個心理上的東西,比如敬天地鬼神,從一個儀式慢慢地變成一個表面形式上的東西,這是一個連義也失去的東西。義起碼在心理上起作用,是一個自己對自己的規(guī)范,而禮,已經(jīng)退化成為一個表面上的儀式,禮是一個建立在暴力條件下的行為規(guī)范,對兩個地位相當(dāng)?shù)娜艘呀?jīng)沒有絲毫的束縛作用。
《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老子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禮。、 、、”。
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難免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偏,自己在路上走偏了,自然心也就偏了,也就變得不敢相信人,也不可能愛所有人,那么不愛所有人是必然的,這樣的人勢必連用汗水換來成果的想法都會丟掉,總會想著一些歪門邪道,走上了歪門邪道,就更不會顧忌什么了,終于你什么都沒有了。
簡而言之,就是沒有了目標(biāo),混亂了步伐,自私了心眼,失去了朋友,進(jìn)入了瘋狂,最后也就毀滅了自己
人衰落過程,道悟不了,然后去悟德,德弄不明白,去學(xué)仁,仁也沒整明白,學(xué)義,義也沒學(xué)明白,去學(xué)禮,而禮為萬惡之首,這明顯說一個人如果變糟粕的。大到文化,到國,到世界,到人類就是這樣下墜的。
以上是從別處轉(zhuǎn)來的,看的挺有感觸的,以下為個人見解。
道是最高級的,沒有了道還有德,沒有德還有仁,沒有仁則還有義,義沒有了還有禮,禮沒了則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