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span>
一、視思明:觀察事物,要對一件事各個角度都要去觀察思考,不能如同盲人摸象偏聽一方、偏信一言,這樣才會真正地了解該事物
二、聽思聰:不論聽說什么事情、什么言論、什么觀點,都不可人云亦云,要首先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斷,去取舍。同時要聽逆耳之言,要聽遠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遠方之言可以攻錯。
三、色思溫:子夏問孝,孔子答曰:“色難”。色,就是臉色,一個人的臉色,充分代表你的內心情感。面對著他人,不能過于冷漠或熱情。色思溫,溫者不冷不熱,恰如其分,使人如坐春風。
四、貌思恭:貌者,即儀容、儀態(tài)。無論是言談、服裝、態(tài)度,在任何場合,要給對方一種謙恭、尊重的感覺,不可嘻皮笑臉,玩世不恭。
五、言思忠:首先要“忠于自己”,不做違背良心、道德的事。然后才能做到忠于人,忠于事。
六、事思敬:事無大小,也無貴賤,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業(yè)。社會上有百行百業(yè),所謂的行行出狀元,你選擇了做什么,就要尊重你的選擇,以負責、盡職的態(tài)度去做。
七、疑思問:有了疑難的問題,要不恥下問。學問之廣之大,無人能通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就問,何恥之有!
八、忿思難:當怒火滿腔,將要暴發(fā)時,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氣發(fā)完之后,會有什么后果?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中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所以當你不能掌握喜怒哀樂發(fā)而中節(jié)時,就要克制自已的情緒,以免招禍。
九、見得思義:面對唾手可得的利益時,是否應該最先想起“義”字?義者,適不適宜,正不正當,合不合理之謂。適宜、正當、合理,得之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