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二路公共汽車,出紹興城不遠(yuǎn)即到了大禹陵。迎面是大禹陵牌坊。左右有栓馬樁,中間有攔轎桿,都是新鑄造的。栓馬樁有二米高,上面有環(huán),寓意栓馬;攔轎桿有四米長,兩頭有箍,長長的圓筒,條石相架,橫在路中,象征著不論任何人到此,都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可謂,大禹陵的品位之高。后面是御道,行人可走,車輛禁行,小三碼、三輪車只能從兩側(cè)甬道而過。我們走上御道虔誠地前往大禹陵。
大禹陵位于會稽山山麓,依山傍水,氣勢恢弘,古建筑由禹陵、禹廟、禹祠三部分組成。長長的石階,高處的盡頭就是大禹陵亭,碑石高大厚重,上書三個雄渾的大字——大禹陵,鮮紅的題字襯托著綠木青蔭更顯得莊重醒目。周恩來1939年到浙江視察抗戰(zhàn),回紹興時,就曾在這里照了一張像,也許就是這張像更牽動著人們拜謁大禹陵。
大禹陵傳說為大禹的葬地。大禹是傳說中的英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更是膾炙人口。實際上,大禹是對禹的尊稱,即偉大的禹的意思。相傳,禹是鯀的兒子。《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曰:'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f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此乃鯀、禹治水神話之大要。按現(xiàn)在的白話來說,鯀的治水方法是堵,而禹的治水方法是疏。鯀堵失敗了,禹疏勝利了。
其實,我到同意晉王嘉《拾遺記》的說法,'禹盡力溝洫,導(dǎo)以夷岳,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fù)青泥于后。'即承《天問》之說'黃龍曳尾'是為疏;'玄龜負(fù)泥'則為堙。青泥,當(dāng)為息壤,禹仍是堙疏并舉。也就是說,不可能光有疏沒有堵,僅舉長江三峽大壩為例,要想堵住長江,你必須得疏流;要想疏流,你必須得去堵,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好多事實也證明,大禹并不是單純的疏,而是疏堵結(jié)合,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堙水以成湖澤,導(dǎo)水以成江河。正因為如此,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山西河津的禹門口、芮城的大禹渡,河南開封的禹王臺,安徽懷遠(yuǎn)的禹會村等等,當(dāng)然,還是數(shù)紹興的古跡多。
為什么呢?據(jù)說禹的妻子是茅山人,禹繼承王位后,他也象舜一樣從首都出發(fā)向東南狩獵巡視。他來到了妻子的故鄉(xiāng),這里是古越人一個重要的活動場所。他令隨從按照他的要求在山上給他造了一個行宮,院內(nèi)中央樹一桿巨大的龍旗,龍旗下,插著一柄象征王權(quán)的玉鉞。他就在這里住下,并傳令四方,次年春天,各家諸侯必須到茅山考核政績。第二年春天到了,禹在茅山大會各家諸侯,對政績突出的進行了封賞,對遲到的、不守政令的防風(fēng)氏進行了斬首示眾。《國語·魯語下》有記載'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fēng)氏后至,禹殺而戳之------'可見,從大禹時紀(jì)律就多么嚴(yán)明。與此同時,為了紀(jì)念這次政績的考核,禹特將茅山改為會稽山。會稽即會計,就是考核功績的意思。
禹死后,就埋在了這里,旁有禹穴碑,'穿壙深七尺,上無瀉泄,下無抵水,壇高三尺,土階三等,周方一畝'。今天,我們看墓地與《越絕書》描繪的無異。
禹祠在禹陵左側(cè),陳列著大禹的功績,治理滔天洪水,劃定國土為九州,鑄造象征權(quán)力的九鼎,以及在紹興的遺跡照片和故事傳說。
禹廟就宏偉多了。相傳,是禹的兒子姒啟繼位后,在禹陵北面建立的宗廟,每年春秋進行兩次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我們越過岣嶁碑,穿過欞星門,登上百步金階,就到了祭廳。這里是歷代祭祀大禹的地方。左右東西兩廡,置放著歷代歌頌大禹功績的石碑。迎面重檐飛角、雕梁畫棟的大殿。特別是大殿屋脊上的逆龍,背插一把利劍,更使人想起這位古代治水的英雄與洪水作殊死搏斗的情景。大殿正中平臺上,大禹頂天立地,雙手捧圭,冕旒之下,面充憂國憂民之情'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奈天下蒼生'。左右楹聯(lián):'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是清代康熙皇帝所書,也表達(dá)了后人對大禹的敬仰。緊靠禹廟的西北側(cè),有一個村莊叫禹陵村,據(jù)說,全村從古至今都為姒氏,是大禹的后代,守陵已有四千年了。
從大殿東門出去,南小坡上有一窆石亭,這里兀立的就是一塊巨大的窆石。形如秤錘,高2.06米,底圍2.30米,上小底大,頂端有一圓孔,像是一條魚的眼睛。傳說,這塊大窆石是大禹下葬時用的一種工具,頂端那孔是系繩子所用,到也符合現(xiàn)在下葬時用繩子往下系棺材的情景。也有說是下葬后的鎮(zhèn)石,即陵墓所在的標(biāo)志。這樣就有人說這快大窆石之下才是大禹的真正墓地。這塊奇石,可能是大禹陵唯一看到的夏朝文物了,人們長年累月的撫摩,整個窆石溜光,也篆刻了許多文字。魯迅在前人考證的基礎(chǔ)上,曾撰寫過一篇《會稽禹廟窆石考》,對窆石題字、時代和形制等作了精辟的辨析和考證,并作詩:'------欲覓冢陵尋窆石,山僧為我剪蓬篙。'近代的紹興書法家徐生翁在窆石上也有題字:'會稽山萬古,此石萬古。'
現(xiàn)在,在會稽山頂又塑造了一尊大禹像,遠(yuǎn)遠(yuǎn)看去高聳入云,紀(jì)念這位古代治水的英雄,也許那里就是他過去的'行宮',只可惜,時間來不及我們沒能攀登上。祭奠大禹也是呼喚一種民族精神,一種勇于拼搏的精神,'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讓我們團結(jié)在先祖的周圍,統(tǒng)一祖國,建設(shè)好中華。
九口 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