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全詩意境為靜,動中也顯靜,靜的深沉,靜的悠遠,仿佛把人帶入了天邊。這首著名的唐詩的作者張繼深感唐朝的動蕩不安,而自己一人卻客居他鄉(xiāng),由此寫了這首羈旅詩。
而這首詩本來在燦爛的唐詩中并沒有什么特色,在中國算的上好,但是卻還未到達頂端。但是在日本,它卻火得一塌糊涂,幾乎家喻戶曉,還被編入了日本教材。從日本首相,到市井小民,都能夠背誦熟讀這首唐詩。
清代國學大師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說:“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笨梢娺@首詩在日本的火爆程度。
日本版《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張継)
月落ち烏啼いて霜天に満つ
江楓漁火秋眠に対す
姑蘇城外の寒山寺
夜半の鐘聲客船に到る
2006年5月,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曾經到訪蘇州,說過“蘇州和蘇州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蘇州也贈與了日本復刻版的“寒山寺詩碑”,據說這個石碑是張繼寫了這首詩出名以后,唐朝皇帝在寒山寺立了一塊碑以紀念這位詩人。
至于為什么日本人獨愛這首詩,其實很簡單。它符合日本人胃口。
要說在中國很出名的詩人那就是李白杜甫了。按道理說,日本受到中國的影響,李白杜甫的影響力理應十分大。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日本人最受歡迎的唐朝詩人是白居易。
為什么日本人最喜歡白居易呢?那是因為白居易的詩簡單,明了不用花很多精力就能明白。而日本人對漢字的理解初期比較淺,那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傳到日本去,很多人都看不懂,而白居易的詩簡單易懂,由此受到了日本人的追崇。
而這首《楓橋夜泊》也是如此,這首詩簡潔明了,日本人的漢語水平能夠理解這首詩。所以也就成為了日本人最喜愛的唐詩。
這首《楓橋夜泊》讓當時不出名的寒山寺一躍成為了名寺。而日本人跟寒山寺的淵源卻十分深。據說方面蘇州寒山寺剛建成的時候還叫“妙利普明塔院”。后來由于兩個和尚的到來才改名為寒山寺。這兩個和尚一個叫“拾得”,一個叫“寒山”。當時兩人是得道高僧,讓寒山寺名氣大增。
▲寒山和拾得
而關于他們兩人最出名的便是“寒山拾得問”: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后,你且看他!”
這一問一答給我們展現的便是寬容,也可以說是佛家的寬容。世人總是浮躁的,你只需要寬容他,你會發(fā)現,自己又升華了一步。關于這兩人,江浙一帶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兩人是由天上兩位大仙轉化而來,被稱作為“和合二仙”。他們來到人間以后,便從小是好朋友。寒山的父母在寒山到了結婚年齡的時候,給他指了一門婚事,無奈,這名女子卻喜歡拾得。寒山由此陷入了十天的痛苦思慮期,最后他決定將這名女子讓給拾得,自己遁入空門,去“妙利普明塔院”出家。在臨行前他留了一封書信給拾得,沒曾想拾得看完信以后,也決定去“妙利普明塔院”出家。
他輾轉多地,在前往蘇州的時候,看到路旁池塘里盛開著一片紅艷艷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采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終于在到達蘇州寒山寺以后,他碰到了昔日好友寒山。寒山見到拾得,內心十分開心,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而拾得手中的荷花卻并沒有枯萎,依然那樣芬芳。后來兩人一起在寒山寺教化民眾,寒山寺也因為他們二人而改名。
▲和合二仙
這一段傳說在蘇州一帶的江南廣為傳唱,蘇州一帶的江南,舊時門神所粘貼的便是拾得、寒山兩位“和合二仙”。
后來,據說拾得還曾經漂洋過海到了日本。日本由于原來的鑒真大師的影響,對佛法十分癡迷。而拾得的到來,更是激起了日本人的喜愛。拾得在日本不僅將佛法的廣闊都教給了日本人,還將寒山和尚的詩也帶來了,寒山和尚是有名的詩人。他的詩,最突出的特點也是簡明,深得日本人喜歡。日本人為了紀念兩位偉大的和尚,便在日本模仿蘇州寒山寺,建起了日本“寒山寺”。
▲日本寒山寺
現如今,寒山寺也成為中日之間友好的象征。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日本人慕名來到寒山寺聽張繼詩中那縹緲顧忌的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