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二章: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
解析:
有子說:“那種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的,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有德行的人總是力求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了便產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論語.學而篇》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解析: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很少是仁德的?!?/strong>
這兩章的道理解析出來很簡單,有些人生閱歷的人稍微看一下也就明白了,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論述。
據(jù)記載,《論語》同一篇里的前后兩章本來關聯(lián)不會很大,就像這一篇的第一章與第二章前后沒有什么可聯(lián)系的。
第二章和第三章從字面上來看,也沒有什么太多的關聯(lián),前面講的是忠孝與仁德的關系,后面講的是為人處事的行為方式與仁德的關系,是兩個概念上的問題。
可是,我在閱讀完之后發(fā)現(xiàn)了這兩章都同樣使用了歸類法去看待事物存在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
孝順父母和敬愛兄長的人,很少觸犯上級。
不會觸犯上級的人,不會造反。
喜歡花言巧語,裝模作樣的人,不會仁德。
對比一下三個觀點的思維模式是一樣的,基于已知的情況,有前提的去分析問題,并做出一個大概率的判斷。
古來就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這說明把事物按照本身的性質、特點、用途來進行區(qū)分,并將其歸類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采用,而且流傳至今。
這兩年很流行一個說法:給人貼標簽。
將夫子們說的話也標簽化一下,我們就可以給那些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不觸犯上級的人貼上一個“聽話的人”的標簽,而給那些花言巧語,裝模作樣的人貼上一個“心機婊”的標簽。好人和壞人立馬可現(xiàn)。
一旦某個人被人貼上了一種固定的標簽后,人們對其的態(tài)度很神奇的會產生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一致性。
譬如說,一個人如果被很多人認為他做事靠譜,就會為他贏來更多機會,而一個人如果被人認為不值得信任,他同樣也就會失去很多機會。
神奇的是,這種標簽效應也能夠對被標簽的人形成一定的影響,一個人如果知道大家都是因為他做事認真而欣賞他,變相的會促使他為了讓自己更加符合這種認真的標簽,他做事反而會越來越認真。
而一個人如果知道,大家都覺得他做事馬虎,他可能就是這樣一直馬虎下去了,他心理的潛意識會告訴自己,做得多好都沒用,反正別人都認為我是這樣了,索性破罐子破摔,馬虎到底。
有人因為別貼了標簽越來越好,有人因為被貼了標簽越來越壞,那貼標簽這個事到底好還是不好呢?
認真分析一下,這個問題還是頗為復雜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為什么人們會喜歡給人貼標簽?
人類的大腦每天都要接收和處理很多各種各樣的信息,為了降低認知成本,提高認知效率,方便大腦對信息的管理,人們產生了這種貼標簽的行為。
通過貼標簽的方法標記出一個人的核心特點,以便于自己快速判斷如何與之相處。好人就可以交往,并親近,相互交流,建立感情。壞人就要遠離,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這樣標簽歸類后的結果就是:生活立刻就變得簡單了很多。
就像粉紅色被標記為女生的形象特色后,男生沒有特殊情況都不會選擇粉紅色系的東西,只要看到就可以立刻被排除掉,果斷而快速,減少了很多選擇時的困擾,確實變得高效。
這個方法實在是太好用了,簡單快捷,于是深深的刻畫進了人類的基因里,漸漸成為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
連還不懂事的孩子都會用誰給他東西吃就喜歡誰,誰欺負他就遠離誰的方式來選擇對待人的態(tài)度??上攵?,對事物進行標簽化的處理是人類天性使然,因為這真的方便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可是百分百的標簽化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人事物,真的就能夠讓生活簡單了嗎?可能真的未必。
道聽途說,毫無根據(jù)的標簽化,可能會讓你失去了解事實的機會,又或者讓你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就好比,你想要買一套護膚品,去到銷售柜臺,你看見賣護膚品的小姐姐長得很漂亮,皮膚很好,而且小姐姐告訴你,自己用的全是柜臺上的產品。這時,如果你開啟了標簽化的思維認為,她用了這么好一定就是好的,于是你就買了。
很有可能,你買回去了根本用不出這樣的效果。因為,那個賣護膚拼的小姐姐本身的皮膚就好,她去哪里賣護膚品都可以說自己是用自己的產品,而你可能沒有她那種天生的條件。
我有一個朋友,去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開部門會議,她的一個下屬就提出要請假,不能參加會議。
對于一個新上任的上級,這個情況是令她很尷尬的,但是對方的理由很充分,不批又不行,只能同意。好巧不巧的是,后面的兩個星期,部門會議,那個下屬都提出了請假,讓我的朋友惱火不已。
私下一了解,那個人是公司的老員工了,而且跟老板還有親戚關系。沒有人說他有什么不好,但是這些信息也讓我的朋友心里打起了小九九。
她認為對方就是仗著自己的資歷看不起自己,給剛來的自己搞個下馬威,很明顯的就是不服管理。偏偏她又有點小性子,你不服氣,我就要管到你服氣。
這標簽一給對方貼上了就很難改變,后面的工作中,她也用盡了心思防范對方,同時在工作安排上也相對的對那個人比較苛刻。
時間一長,矛盾和問題自然也就多了,對方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惹了這個上級,而我的朋友也說不清楚為什么就是不能對他平心靜氣。
大家鬧得很不愉快的結果是,終于有一天矛盾被激化了,發(fā)生了爭吵,在爭吵的過程中,我的朋友終于忍不住說出了她心中的不滿:我剛來上班,你就連續(xù)三次會議都請假,不是存心就是故意。
這時,全部人才發(fā)現(xiàn)問題在這里。
經過解釋,那三次請假并非有什么故意,實在是對方家中出了些事需要處理。老同事們都知道,只是新來的這個上級不清楚,但是也沒有人跟她講仔細。
而且,朋友細細想了一下,除了那三次請假,對方的工作也確實沒有什么大問題??墒鞘虑橐呀洶l(fā)生了,因為這個錯誤的標簽影響了朋友做事的公平公正,于是她堅決選擇了辭職,結果很令人惋惜。
標簽貼好了,確實能省時省力,可是一旦貼錯了,結果也是很令人傷情的。那這標簽到底還能不能貼呢?
這么好的工具當然不能不用,關鍵在于怎么用。
我認為,首先,要給任何對象貼標簽的前提是必須要經過長期的觀察,反復的驗證,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結果才可以去做這樣的標簽。
如果僅僅只是通過別人的言論和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做評判,而缺乏事實依據(jù),這樣的標簽就未免貼得有點草率。
另外,不要過早的給一些還有發(fā)展改變可能的對象貼標簽。
世事無常,人世百變,對于一個尚未定型的人,或者一個剛剛出現(xiàn)的新事物,未來的發(fā)展,都存在著無限的可能,如果你僅憑過去的經驗就毫無根據(jù)的輕易貼上了標簽,未免太武斷了。
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下任何定論之前都必須要經過科學嚴謹客觀的論證,并充分的考慮過事物的可發(fā)展性。否則,就一定不要亂貼標簽,因為工具用好了是工具,用不好就是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