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烏梅
別名:梅實、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采收加工:5-6月間,當果實呈黃白或青黃色,尚未完全成熟時采摘。
藥用部位:近成熟果實經(jīng)熏焙加工而成者
產(chǎn)地:長江流域以南科:薔薇科
原植物:梅
植物情況:落葉小喬木
高可達10m。樹皮淡灰色,小枝細長,先端刺狀。
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
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于二年生側枝葉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或多數(shù)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
果實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ㄆ诖杭荆?/span>5-6月。
烏梅藥材性狀:核果類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cm。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皺縮于擴大鏡下可見毛茸,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肉柔軟或略硬,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內(nèi)含卵圓形、淡黃色種子1粒。具焦酸氣,味極酸而澀。
烏梅藥性:
【本經(jīng)中品 梅實 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span>
味酸,性澀,入足厥陰肝經(jīng)。下沖氣而止嘔,斂風木而殺蛔。烏梅酸澀收斂,泄風木而降沖擊,止嘔吐而殺蛔蟲,善醫(yī)蛔厥之證。其諸主治:止咳嗽,住泄利,消腫痛,涌痰涎,瀉煩滿,潤燥渴,散乳癰,通喉痹,點黑痣,蝕瘀肉,收便尿下血,止刀箭流血,松霍亂轉筋,開痰厥牙閉。醋浸一宿,去核,米蒸。
【本經(jīng)原文】味酸,平,無毒。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能益氣,不饑。生川谷。
【產(chǎn)地】即梅花之實,有烏梅與白梅二種,處處有之。烏梅系采半黃之梅實,用煙熏黑,再以稻草灰淋汁潤濕蒸過,白梅又叫鹽梅,用大青梅實用鹽腌漬,日曬夜?jié)n,十日即成。
【性味】烏梅味酸,性平而澀:白梅味酸咸,性平。
【主治】烏梅為收斂,解熱,消腫,驅蟲之藥,治久利,痢疾,反胃,去面痣,蝕惡肉,蚘厥吐利,反胃膈噎。驅蛔蟲。白梅與烏梅之效用相同。
【別錄】去痹,利筋脈,止下痢,好唾口干。
【藏器】止渴,調中,去痰,治瘴瘧。止吐逆霍亂,除冷熱利。
【大明】治虛勞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和建茶干姜為丸服,止休息痢大驗。
【弘景】白梅和藥點痣,蝕惡肉。水漬汁飲治傷寒煩熱。
【時珍】斂肺,澀腸,止久嗽瀉利,反胃咦膈,蛔厥吐逆,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硫磺毒。
【容川】烏梅極酸,能斂肝木之陽,能化蛔蟲,能去壞肉,此是以木來克土,酸能收之義。
【汪穎】治乳癰腫毒,杵爛貼之佳。
【用量】一般一錢至三錢。
【禁忌】多食梅肉損齒傷筋。凡風寒初起,瘧痢未久者均忌,忌豬肉。
【炮制】1.凈制:揀凈雜質,篩去灰屑,洗凈,曬干。2.烏梅肉:取凈烏梅微淋清水濕潤,使肉綿軟,略晾,敲碎,剝?nèi)羧饧闯??;蛑谜艋\內(nèi)蒸至極爛,放籮內(nèi)揉擦,去核,取肉,曬干。3.烏梅炭:取凈烏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現(xiàn)焦枯斑點為度,噴水焙干,取出放涼。4.醋制:取凈烏梅或烏梅肉,用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時,置適宜的容器內(nèi)密閉,隔水或用蒸氣加熱2-4小時,取出干燥。5.蒸制:取烏梅放入瓶內(nèi)蓋緊,置開水鍋中蒸至上氣后,?;痖g5小時,取出曬干。
【性味】 酸、澀,平。
【歸經(jīng)】 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 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于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調敷。【注意】 有實邪者忌服,胃酸過多者慎服。
【各家論述】1.《本經(jīng)》: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2.《別錄》: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脈,去痹。3.陶弘景:傷寒煩熱,水漬飲汁。4.盂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魜y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5.《本草拾遺》: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6.《日華子本草》: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為丸,止休息痢。7.《本草圖經(jīng)》: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躁'一作'燥')渴,虛勞瘦贏,產(chǎn)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8.《用藥心法》:收肺氣。9.《綱目》: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10.《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諸血證,自汗,口燥咽干。11.王好古:烏梅,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12.《綱目》: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NI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醫(y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余日,國醫(y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13.《本草經(jīng)疏》:梅實,即今之烏梅也,最酸。《經(jīng)》曰:熱傷氣,邪客于胸中,則氣上逆而煩滿,心為之不安。烏梅味酸,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熱煩滿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腸虛脫也;好唾口干者,虛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斂虛火,化津液,固腸脫,所以主之也。其主肢體痛,偏枯不仁者,蓋因濕氣浸于經(jīng)絡,則筋脈弛縱,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養(yǎng)筋,肝得所養(yǎng),則骨正筋柔,機關通利而前證除矣。14.《本草新編》:鳥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15.《本草求真》:烏梅,酸澀而溫,似有類于木瓜,但此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于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故于久瀉久痢,氣逆煩滿,反胃骨蒸,無不因其收澀之性,而使下脫上逆皆治。且于癰毒可敷,中風牙關緊閉可開,蛔蟲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寧不為酸澀收斂之一驗乎。不似木瓜功專疏泄脾胃筋骨濕熱,收斂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癥則不及也。但肝喜散惡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氣,且于諸癥初起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