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大家好!歡迎來聽胡謅聊文化。金庸先生的小說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他筆下的英雄俠客讓人贊嘆,兒女情長同樣令人嘆惋,其中的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更讓萬千癡情兒女感同身受,但是這句詞并非金庸先生原創(chuàng),而是出自一個16歲少年之手,他就是金末著名文學(xué)家遺山先生——元好問。
▲遺山先生元好問像
800多年前的公元1205年,16歲的元好問在去并州應(yīng)試途中,路遇一名捕雁者,對他說了捕殺一只大雁后,另一只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情,元好問聽后震撼至極,買下兩只大雁,合葬一處稱為“雁丘”,并賦詞一闋,而這首詞的第一句,便是對愛情的千古一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yīng)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fēng)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該詞開頭便是劈頭蓋臉的千古一問,這世間萬物,誰能告訴我愛情究竟是什么,竟讓這雙雁以生死相許?這一問,有不解、有震撼、有贊嘆,將愛情這一亙古不滅的話題搬到世人面前,雖是發(fā)問,實為作答。愛情是什么?是讓人生死相許的牽絆?!叭松鸁o大事,唯生死系之。”而愛情,卻是能讓人以生死相伴的力量,“直教”二字更讓這種力量顯得純粹、深重。
接下來的兩句,詞人描寫了兩只大雁相依為伴的歲月?!疤炷系乇薄睆目臻g上描寫,“幾回寒暑”在時間上記敘,僅僅兩句,便將兩只大雁雙宿雙飛、日夜相伴的多年生活描繪的豐滿細(xì)致,也正是這種相濡以沫,讓它們同死一處。
▲天南地北雙飛客
相聚的歡樂,離別的苦楚,在這循環(huán)往復(fù)的苦與樂中,在歲月的淡淡流逝中,“雙飛客”心心相印、矢志不渝,不正是癡情兒女的真實寫照嗎?“癡兒女”既是寫兩只大雁,也是寫這世間為情所困的無數(shù)癡男怨女。
最后四句,詞人描寫了殉情大雁在逝去前的心理活動,翱翔于天際,渺茫層云中,已經(jīng)沒有你的身影,千山雖在,暮雪仍寒,曾經(jīng)有你陪我一起共同渡過,可現(xiàn)在我形單影只,誰共我度此余生呢?于是生者墜地而亡,雙飛客生死相隨。
▲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在上片以兩只大雁的事跡歌詠愛情之后,下片詞人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個方面,用對比襯托愛情的偉大與永恒。
前三句以古對比,當(dāng)年漢武帝巡幸的橫汾路,簫鼓震天,而今已不聞其音,那時候的熱鬧景象也已不見其象,只剩下荒煙一片、滿目蕭條。以人皇煊赫至極轉(zhuǎn)眼間煙消云散的對比,反襯愛情的亙古長存?!罢谢辍薄吧焦怼眱删鋭t引典《楚辭》,意指死者已矣,但真情永垂不朽。
▲楚辭·山鬼
接下來詞人回到現(xiàn)實,用鶯燕與大雁作對比,蒼天也妒忌這兩只大雁的真情,但它們絕對不會像鶯兒燕子一樣,死后只變作一抔黃土。詞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最后四句“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四句是詞人對未來的預(yù)見,千秋萬代以后,仍然會有文人墨客來此,造訪雁丘,為這矢志不渝的愛情而狂歌痛飲。這四句也讓該詞主題升華,從歌詠大雁上升到歌詠愛情的高度,延伸了全詞的歷史跨度,讓后世讀者為此感嘆。
▲現(xiàn)太原汾河公園雁丘石(非真實遺址)
結(jié)語:這首詞歌詠愛情,本為柔婉凄絕之物事,但在元好問的筆下,用詞意境卻顯雄健,剛中有柔,剛?cè)岵⒅?,將寸寸柔腸與雄健氣韻熔于一爐,也難怪金庸先生會選用這首詞寫進(jìn)武俠小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