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滋滋的聲音
縈繞心間的蔥香
外酥里嫩的豐富口感
正是傳統(tǒng)蔥油餅的完美印象
▼
在虹口,有這么一家蔥油餅店,
一對夫妻,做了近30年,
還是那個熟悉的老上海味道。
提籃橋老攤頭蔥油餅一號
切蔥、揉面、抹酥油、撒蔥花、煎后烤,
是上海蔥油餅的傳統(tǒng)做法。
但它家的蔥油餅卻有些“不一樣”,
沒有任何的添加劑,
“對人體有傷害的東西不能放”。
酥油作為蔥油餅的靈魂,
它家的酥油可是獨家秘方。
每日優(yōu)選最新鮮的蔥花,
感覺不要錢似的,不停地往上撒。
做餅的面粉在上海叫“死面”,
油煎焦黃后必須放入700多度的炭爐里,
烘烤一下直至把油全部烤出來,
一個個外酥里嫩的蔥油餅就出鍋啦!
提籃橋老攤頭蔥油餅從2010年一直火到現(xiàn)在,
不少食客愿意換乘好幾輛公交,
遠(yuǎn)道而來只為這一口香脆。
每天分兩撥時間段營業(yè),
6:30-10:30,14:00-18:30,
生意好的時候會排起30多人的大長隊,
15分鐘一鍋,一鍋55個,
一天賣出2300多個,全部純手工制作,
那真是個驚人數(shù)字?。?/span>
很多人一買就是幾十個,
還有提前預(yù)定上百個的,
聽著就很可怕!
那些在后面苦苦排隊的吃貨們,
內(nèi)心幾乎是崩潰的!
在網(wǎng)上,大家對它家的蔥油餅好評不斷。
“味道很好”
“外脆里嫩”
“就是這么好吃”
▼
“吐槽”式好評也時時有,
“每次都要排隊”
做蔥油餅近30年,
老板劉師傅自知一切都不容易。
1991年他帶著老婆和三個孩子來到上海,
租了一個7平方的小房子,生活拮據(jù)。
憑借跟父親學(xué)的一些做餅手藝,
做起了擺餅攤的生意。
但當(dāng)時餅做得不好吃,生意始終沒起色。
后來劉師傅聽說揚州有位老師傅
做蔥油餅的手藝堪稱一流,
他拿出了家中唯一的3萬元積蓄,
奔赴揚州去拜師學(xué)藝,
功夫不負(fù)有心人,
老師傅教授了他做蔥油餅的油酥秘方和手藝。
劉師傅重新回到上海,
生意也漸見起色,
不知不覺間火了起來。
現(xiàn)在,
兩個女兒都是畢業(yè)于同濟(jì)大學(xué)的高材生,
小兒子結(jié)婚后接手了他的餅攤。
一步步地越來越好……
“小時候母親帶著我出去擺攤,
一個一個路口試,
看哪個路口生意好就推到那里去賣?!?/span>
“結(jié)婚后我跟著父母學(xué)做餅,
他特別嚴(yán)格,比對學(xué)徒還嚴(yán)格。
“父親說寧愿丟掉,
烤焦的、烘不透的餅絕對不能賣。”
“夏季高溫時,我們店里有時也會做,
有一年父親做餅做到中暑,倒下了?!?/span>
“就覺得他們這么多年能堅持下來,
真的不容易。”
父母這么多年的艱辛與堅守,
小兒子一切都看在眼里……
由于提籃橋門店要拆遷,
劉師傅家的蔥油餅攤已搬到了新地方。
(昆明路187號)
門面比原先的整潔干凈了許多,
生意還是一樣的好!
圖片素材來源:大眾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