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乳腺癌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

放射治療。

⒈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放射治療。

原則上所有保乳手術后的患者均需要放射治療,可選擇常規(guī)放射治療或適形調強放射治療。70歲以上、TNM分期為Ⅰ期、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可以考慮選擇單純內分泌治療。河南省腫瘤醫(yī)院內科陳小兵

(1)照射靶區(qū)。

1)腋窩淋巴結清掃或前哨淋巴結活檢陰性,或腋窩淋巴結轉移1-3個但腋窩清掃徹底(腋窩淋巴結檢出數(shù)310個),且不含有其它復發(fā)的高危因素的患者,照射靶區(qū)為患側乳腺。

2)腋窩淋巴結轉移大于等于 4個,照射靶區(qū)需包括患側乳腺、鎖骨上/下淋巴引流區(qū)。

3)腋窩淋巴結轉移1-3個但含有其他高危復發(fā)因素,如年齡小于等于40歲,激素受體陰性,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不完整或轉移比例大于20%,Her-2/neu過表達等,照射靶區(qū)需包括患側乳腺,和(或)鎖骨上/下淋巴引流區(qū)。

4)腋窩未作解剖或前哨淋巴結陽性而未做腋窩淋巴結清掃者,照射靶區(qū)需包括患側乳房,腋窩和鎖骨上/下區(qū)域。

(2)放射治療靶區(qū)設計及計量

1)常規(guī)放射治療乳腺/胸壁野:采用內切野和外切野照射全乳腺。

上界:鎖骨頭下緣,即第一肋骨下緣。

下界:乳腺皮膚皺折下1-2cm

內界:體中線

外界:腋中線或腋后線

照射劑量:6MV-X線,全乳DT 50 Gy/5周/25次,不加填充物或組織補償物, 原發(fā)灶瘤床補量。

原發(fā)灶瘤床補量:在模擬機下根據(jù)術中銀夾標記定位或手術疤痕周圍外放2-3 cm,用合適能量的電子線或X線小切線野。

補量總劑量:DT 10-16 Gy/1-1.5周/5-8次。也可采用高劑量率近距離治療技術進行瘤床補量。

2)常規(guī)放射治療鎖骨上/腋頂野:

上界:環(huán)甲膜水平。

下界:與乳腺/胸壁野上界相接,即第一肋骨下緣水平。

內界:體中線至胸骨切跡水平沿胸鎖乳突肌的內緣。

外界:肱骨頭內緣。

照射劑量:DT 50 Gy/5周/25次,可應用電子線和X線混合線照射,以減少肺尖的照射劑量,并與乳腺切線野銜接。          

3)調強適形放射治療:需在CT圖像上逐層勾劃靶區(qū)和危及器官,以減少乳腺內照射劑量梯度,提高劑量均勻性,改善美容效果;降低正常組織如肺、心血管和對側乳腺的照射劑量,降低近期和遠期毒副作用。采用正向或逆向調強放射治療計劃設計(仍以內切野和外切野為主)。年輕、乳腺大的患者可能受益更大。CT掃描前要用鉛絲標記全乳腺和手術疤痕,以輔助CT確定全乳腺照射和瘤床補量的靶區(qū)。

2.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放射治療。

(1)適應證。對術后全身治療包括化療或/和內分泌治療者, 具有下列高危因素之一, 需術后放射治療:

1)原發(fā)腫瘤最大直徑大于等于5 cm,或腫瘤侵及乳腺皮膚、胸壁。

2)腋淋巴結轉移大于等于4個。

3)T1、T2、淋巴結轉移1-3個,包含某一項高危復發(fā)因素(年齡小于等于40歲,激素受體陰性,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不完整或轉移比例大于20%,Her-2/neu過表達等)的患者,可以考慮術后放射治療。

(2)放射治療靶區(qū)及劑量。

1)鎖骨上/下野。

上界:環(huán)甲膜水平。

下界:與胸壁野上界相接,即第一肋骨下緣水平。

內界:體中線至胸骨切跡水平沿胸鎖乳突肌的內緣。

外界:肱骨頭內緣。

照射劑量:DT 50 Gy/5周/25次,可應用電子線和X線混合線照射,以減少肺尖的照射劑量。

2)胸壁野。

上界:鎖骨頭下緣,即第一肋骨下緣。

下界:對側乳腺皮膚皺折下1-2 cm。

內界:體中線。

外界:腋中線或腋后線。

照射劑量: 可采用X線或電子線照射,全胸壁DT 50 Gy/5周/25次。

電子線照射時常規(guī)全胸壁墊補償物DT20 Gy/2周/10次,以提高胸壁表面劑量。常規(guī)應用B超測定胸壁厚度, 并根據(jù)胸壁厚度調整填充物(組織補償物)的厚度, 并確定所選用電子線的能量, 減少對肺組織和心臟大血管的照射劑量, 盡量避免放射性肺損傷。采用X線切線野照射時需給予胸壁補償物以提高皮膚劑量。

3)腋窩照射野。對未作腋窩淋巴結清掃,或腋窩淋巴結清掃不徹底者,需做腋窩照射。

①鎖骨上和腋窩聯(lián)合野。

照射野范圍: 鎖骨上和腋窩區(qū),與胸壁野銜接。

照射劑量:6 MV-X線,鎖骨上區(qū)DT 50 Gy/5周/25次。鎖骨上區(qū)深度以皮下3 cm計算。腋窩深度根據(jù)實際測量結果計算,欠缺的劑量采用腋后野補量至DT 50 Gy。

②腋后野。

上界:鎖骨下緣。

下界:腋窩下界。

內界:沿胸廓內側緣。

外界:肱骨頭內緣。

照射劑量:6 MV-X線,補量至DT 50 Gy。

對于原發(fā)腫瘤位于內側象限同時腋窩淋巴結有轉移的患者可考慮內乳照射,但存在爭議。常規(guī)定位的內乳野需包括第一至第三肋間,上界與鎖骨上野銜接,內界過體中線0.5-1cm,寬度一般為5cm,原則上2/3及以上劑量需采用電子線以減少心臟的照射劑量。

和二維治療相比,基于CT定位的三維治療計劃可以顯著提高靶區(qū)劑量均勻性,減少正常組織不必要的照射。對于特殊解剖患者的射野銜接具有優(yōu)勢。采用常規(guī)定位時,也建議在三維治療計劃系統(tǒng)上優(yōu)化劑量參考點,選擇楔形濾片角度,評估正常組織體積劑量,以更好地達到靶區(qū)劑量的完整覆蓋,降低放射損傷。

3.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改良根治術后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指征與未接收新輔助化療相同。參考新輔助化療前的初始分期。放射治療技術和劑量同未接受新輔助化療的改良根治術后放射治療。

對于有輔助化療指征的患者,術后放射治療應該在完成輔助化療后開展;如果無輔助化療指征,在切口愈合良好的前提下,術后8周內開始放射治療。輔助赫塞汀治療可以和術后放射治療同期開展。放射治療開始前,要確認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大于50%,同時避免內乳野照射,盡可能降低心臟的照射劑量,尤其是患側為左側。

4.乳腺癌根治術或改良根治術后局部區(qū)域復發(fā)的放射治療。

胸壁和鎖骨上淋巴引流區(qū)是乳腺癌根治術或改良根治術后復發(fā)最常見的部位。胸壁單個復發(fā)原則上手術切除腫瘤后進行放射治療;若手術無法切除,應先進行放射治療。既往未做過放射治療的患者,放射治療范圍應包括全部胸壁和鎖骨上/下區(qū)域。鎖骨上復發(fā)的患者如既往未進行術后放射治療,照射靶區(qū)需包括患側全胸壁。如腋窩或內乳淋巴結無復發(fā),無需預防性照射腋窩和內乳區(qū)。預防部位的放射治療劑量為DT 50 Gy/5周/25次,復發(fā)部位縮野補量至DT 60-66 Gy/6-6.5周/30-33次。既往做過放射治療的復發(fā)患者,必要時設小野局部照射。

局部區(qū)域復發(fā)患者在治療前需取得復發(fā)灶的細胞學或組織學診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乳腺癌術后放射治療臨床路徑
乳腺癌放射治療指南(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2020)
需要放療的乳腺癌患者是否應該選擇質子治療?
(4)乳腺癌全乳切除術后放療臨床指南
老年人乳腺癌
2014 ASCO:乳腺癌放療50年回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