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羊城晚報》的一則報道指出:“最新一期關(guān)于少兒財商意識的調(diào)查顯示:超過八成(81.3%)的父母肯定理財教育的價值,但是家長對什么是理財、什么是理財教育、如何開展家庭理財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調(diào)查還顯示,雖然一半(50.1%)的家長愿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但是苦于找不到什么好方法;只有25.4%的家長已經(jīng)開始或正在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由此可見,如何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是現(xiàn)代父母的一個重要課題。
那么,何時開始理財教育,不同年齡段分別怎么教?
0-2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錢財?shù)母拍?。他們盡情玩耍,用嘴、用手、用腳體驗物體的質(zhì)感、形狀。
活動:蹣跚學步的嬰幼兒常會被硬幣吸引,他們會用嘴巴、手去感受硬幣。為了安全,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能把硬幣放入口中。但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硬幣的游戲。
理財教育
*把硬幣放進一個塑料瓶,或者玻璃瓶讓孩子搖動瓶子,傾聽硬幣發(fā)出的聲音,觀察上下跳動的硬幣。
*把硬幣放進水中,看看是不是會下沉。
*把硬幣嵌入橡皮泥,看看橡皮泥上硬幣的圖形。
3~4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很好的注意力、時間感和計數(shù)能力,分不清大小,也不能耐心等待。他們的抽象思維也沒有形成,因此,常常認為“大的東西更值錢”,開始意識到買東西需要錢。由于喜歡立馬看到結(jié)果,因此,一有錢就想用,讓他們存錢很不容易。
理財教育
*把硬幣給孩子玩,學習識別硬幣的大小,讓他們數(shù)有多少個。
*在家中做“尋寶游戲”,讓孩子找出硬幣,并讓孩子把找到的硬幣根據(jù)幣值分類。
*玩“購物”游戲,買賣物品。比如,讓孩子從媽媽那里買書、買糖果。父母和孩子討價還價等。
*帶孩子去超市,在付款處,讓他們幫著數(shù)購物車中的物品,練習數(shù)數(shù)。
*讓孩子明白有些東西不能用金錢衡量。比如,和朋友共享的美好時光。
*培養(yǎng)耐心、學會等待。孩子要一塊餅干,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可以等10分鐘,就可以吃2塊餅干?!?span lang="EN-US">
5~6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只有有限的專注能力。很難在物品之中作出選擇,多數(shù)孩子還沒有完全識別錢幣
的能力。
理財教育
*有些父母從孩子6歲起,給孩子發(fā)放零用錢。
*設置儲蓄罐。
*帶孩子度假時,給孩子一定數(shù)量的錢,孩子可以在父母同意下選擇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玩“開店、購物”游戲,進一步幫助孩子認識各種錢幣的面值。
*去超市之前,給孩子2元錢,讓他們決定自己想要購買的水果。
*了解錢幣的多種用途。比如,購物、度假、交學費等。
7~8歲
已經(jīng)具有基本的計算能力,掌握錢幣之間的換算方法。通常會高估金錢的購買力,但開始對物品的數(shù)量、質(zhì)量和價格進行評估。
理財教育
*學習、掌握金錢(角/元)的換算。
*如果還沒有開始給孩子零用錢,現(xiàn)在可以給。
*設置銀行儲蓄賬戶。
*讓孩子幫忙尋找打折的商品。
*了解收據(jù)的重要性。(可以退還購買的物
品,幫助記賬。)
*記賬、查查收支平衡。
*鼓勵孩子做家務掙錢。
9~10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等待的能力。他們能夠熟練地換算錢幣。明白用于購買物品的那部分錢就不能再買別的東西。有預算的能力,也更樂于為買更貴的物品而儲蓄,有掙錢的欲望。
理財教育
*學會看廣告,了解物品的單價,學會比較價格。
*學會區(qū)分“必需”和“要”。
*制作想買東西的清單,讓孩子為儲蓄設立目標。
*每年去銀行2~3次,把攢起來的錢存進銀行賬戶。
*收到銀行月結(jié)單時,給孩子看他們儲蓄所獲得的利息。
*讓孩子設計、準備自己的生日派對。
*讓孩子認清有些看似免費的東西,其實并非如此,那是因為商家促進消費的一種手段。
理財教育的三個目標:
1.讓孩子懂得勞動和金錢的關(guān)系
在北美,許多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金錢不是簡單地從ATM機器隨意取來的,每一分錢都是我們的辛勤勞動換來,也就是說金錢是勞動的報酬。父母常常鼓勵孩子通過做家務掙錢,這么做,可以幫孩子懂得金錢和勞動之間的關(guān)系。此外,美國和加拿大每年都有一天“帶孩子上班日”,公司鼓勵父母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場所,觀摩和體驗父母的工作,以了解父母工作的艱辛和賺錢的不易,讓孩子更珍惜勞動所得。
2.為目標而儲蓄
在儲蓄的過程中,孩子不僅學會設定了目標,還養(yǎng)成了自我控制的能力。當看到儲蓄罐中漸漸裝滿的錢幣時,孩子就可享受到積累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更重要的是孩子還得到了能夠讓他終身受益的意志力和計劃性。
3.形成明智的消費觀
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質(zhì)豐富的年代:玩具應有盡有,衣柜里裝滿了各種流行服飾,不停更換智能手機、游戲機和其他昂貴的小配件。許多父母節(jié)衣縮食,什么也舍不得為自己買,卻在孩子的花銷上大手大腳,有求必應。經(jīng)常給孩子買名牌產(chǎn)品,孩子也因此養(yǎng)成了 “只有貴的才是好的”的觀念。
4.樂于捐贈和分享
培養(yǎng)孩子給予和關(guān)愛別人的習慣和品質(zhì)可以讓孩子成為有思想的人。孩子的朋友過生日時,父母可以要求孩子用自己的錢給朋友買禮物,也可以鼓勵孩子在節(jié)假日為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捐贈禮物。父母可以讓孩子明白能夠經(jīng)常無私幫助別人的人,不會是淺薄的,或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的心態(tài)將是平和的、積極的。通過給予,孩子可以學到人生的重要價值,也可以培養(yǎng)無私的情懷。
——本文編選自瑪希婭《家庭親密育兒法》,中國婦女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瑪希婭,原名陸瑋紅。出生于上海,曾任英語教師。后入東京外國語大學學習,主修比較文化,著重研究家庭結(jié)構(gòu)和親子關(guān)系?,F(xiàn)就職于加拿大蒙特愛立森大學。致力于北美家庭教育、早教、英語啟蒙教育研究10余年。2011年起在新浪、搜狐等開博,為新浪、搜狐育兒名博博主,自媒體金牌作者,網(wǎng)易外語頻道專欄作者和多家親子雜志特約專家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