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xué)中將凡是能清利濕熱,退除黃疸的藥物,稱為利濕退黃藥,此類藥物性味多為苦寒,主要歸脾、胃、肝、膽經(jīng)。適用于黃疸,癥見目黃、身黃、小便黃赤者。此外,本類藥物清利濕熱之功,還可用于濕溫,濕熱瘡疹等證。
利濕退黃藥主要有茵陳、虎杖、金錢草,接下來我具體介紹每味藥材的功效及作用。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jīng):歸脾、胃、肝、膽經(jīng)。
功能主治:清濕熱、退黃疸。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6~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配伍藥方:
①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瘀熱在里、身發(fā)黃者:茵陳蒿180g,梔子14枚,大黃(去皮)60g。以一斗二升水,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dāng)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茵陳蒿湯)
②治黃疸,遍身悉黃,小便如濃梔子汁:茵陳蒿120g,黃芩90g,枳實(炙)60g,大黃90g。四味搗篩蜜丸如梧桐子大??崭?,以米飲服二十丸,日一服,漸加至二十五丸,微利為度。忌熱面、蒜、蕎麥、黏食,陳臭物。(《外臺》引自《廣濟(jì)方》茵陳丸)
③治大便自利而灰:茵陳蒿9g,梔子、黃連各6g。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服。(《傷寒活人指掌圖》茵陳梔子黃連湯)
④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蒿60g,附子一個,干姜(炮)45g,甘草(炙)30g。上為粗末。分作四帖,水煎服。(《玉機(jī)微義》茵陳四逆湯)
⑤治瘡瘍:茵陳蒿兩握,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瘍上令傷,然后以湯洗之,湯冷更溫洗??勺魅亩认矗羧兆骷?,不然恐痛難忍。(《外臺》引《崔氏方》)
⑥治風(fēng)瘙癮疹,偏身皆癢,搔之成瘡:茵陳蒿150g(生用),苦參150g。上細(xì)銼。用水一斗,煮取二升,溫?zé)岬盟壕d拭之,日五七度。(《圣惠方》)
性味:性微寒,味微苦。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膽經(jīng)、肺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散瘀止痛、止咳化痰。
用法用量:9~30g;外用適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
配伍藥方:
①治產(chǎn)后瘀血血痛,及墜撲昏悶:虎杖根,研末,酒服:(《綱目》)
②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虎杖30g,雞眼草60g。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資料選編》)
③治濕熱黃疸:虎杖、金錢草、板藍(lán)根各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④治痔瘡出血:虎杖、銀花、槐花各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⑤治皮膚濕疹:虎杖、算盤子根各24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性味:性微寒,味甘、咸。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膽經(jīng)、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清利濕熱、通淋、消腫、利濕退黃。
用法用量:15~60g;鮮品加倍,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膽石癥:金錢草60g,雞內(nèi)金18g。共研細(xì)粉,分3次開水沖服。(《福建藥物志》)
②治膽囊炎:金錢草45g,虎杖根15g。水煎服。如有疼痛加郁金15g。(《全國中草藥匯編》)
③治急性黃疸型肝炎:金錢草90g,茵陳45g,板藍(lán)根15g,水煎加糖適量,每日分3次服,連服10~15劑。(《浙南本草新編>)
④治石淋:金錢草、車前草各9~15g,煎水服。(《貴州草藥》)
⑤治腫毒:金錢草、苦參。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⑥治疔瘡:金錢草搗汁,兌淘米水或火酒眼。(《湖南藥物志》)
⑦治腹水腫脹:金錢草鮮草適量,搗爛敷臍部。(《上海常用中草藥》)
利濕退黃選茵陳,陰黃陽黃皆可煎。
虎杖清熱又解毒,散瘀止痛止咳痰。
利尿通淋消結(jié)石,解毒消腫屬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