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一千多年,“詩仙”李白作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這一名句,仍舊引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對揚州的向往。即使是李白本人,一生中也多次到過揚州,并以自己膾炙人口的詩歌見證了揚州城的黃金時代……
大唐開元十四(726)年的春天,在一個明月高懸的夜晚,李白在江寧(今南京)征虜亭(東晉時征虜將軍謝安所建)乘上北去揚州的船只。這是年輕的李白第一次來到揚州。香車寶馬,才子佳人,李白浪跡坊間,酒朋詩友,徹夜笙歌。
他后來回憶說:“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jì)之?!崩畎坠倘粚ψ约旱倪@種“存交重義”“輕財好施”的行為感到非常自豪。他在詩中說“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黃金逐手快意盡,昨日破產(chǎn)今朝貧”。
但另一方面,這里所說的“金”,應(yīng)為唐時的“開元通寶”。三十萬金是什么概念?當(dāng)時一斗米十五斤,大概二三十錢,三十萬金可買米近三十萬石。當(dāng)時一個縣官一年收入也不到五萬金,李白在揚州一年就用掉三十萬之多!
這就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李白當(dāng)時是在旅游,也沒有固定職業(yè),沒有工資收入——誰給他如此龐大的開銷買單?出川時家庭的資助當(dāng)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畢竟他常常在大城市轉(zhuǎn)。
這次到揚州前就先后經(jīng)過江陵、九江、南京等地,大概李白自己也在經(jīng)商,所謂“混跡漁商,隱不絕俗”。“混跡漁商”意思就是在經(jīng)商,“隱不絕俗”意思是除了作詩交友這些雅事,也不拒絕談生意這樣的俗事,只是在詩里不說罷了。
然而,“散金三十余萬”終究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李白如此“土豪”的行為不由讓人想起那句著名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說來也是滑稽,若是較真的話,“騎鶴下?lián)P州”中的揚州竟與現(xiàn)在的揚州無涉。
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句話出自南梁的《殷蕓小說》,略謂有客相從,各言其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貲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而在南北朝時期,“揚州”一般指的是南朝首都與揚州刺史的治所,建鄴,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譬如梁代曹景宗到京城任侍中領(lǐng)軍將軍時就感慨:“我昔在鄉(xiāng)里,騎快馬如龍,今來揚州作貴人,動轉(zhuǎn)不得?!?/p>
至于唐代以降的揚州,彼時尚叫廣陵或江都,屬南兗州,不屬揚州。直到隋開皇九年才第一次改吳州(廣陵)為揚州,之后的武德九年(626),唐廷“省江寧縣之揚州”,移揚州治所于江都,這才把“揚州”這個地名搬到了長江之北。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騎鶴上揚州” 已成慣語,其含義也發(fā)生了變化。在后世人們的眼中,“揚州”不再指代今天的南京,而指現(xiàn)在的揚州。而“上揚州”也不僅是指去作什么“揚州刺史”,而是還包括了到揚州放浪風(fēng)流的意思。
清代褚人獲的《堅瓠四集》就說:“隋唐以后之揚州,秦漢以前之邯鄲,皆大賈走集、笙歌粉黛繁華之地。古語云:騎鶴上揚州,以騎鶴為神仙事,而揚州又人間佳麗地也”,這倒是與李白在揚州的行跡,頗有幾分相符了。
李白自小酷愛旅游,出蜀之前就游遍了巴山蜀水。25歲只身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除了中年在長安供奉翰林兩年半,其余的時間,幾乎一直過著飄蕩四方的漫游生活,前后歷時27年。
游國恩等人的《中國文學(xué)史》說他第一次遠(yuǎn)游:“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fù)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游齊魯,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游蹤所及,幾半中國。”
有人統(tǒng)計過李白的詩文,綜其一生,他游歷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qū)、市),總共到過206州縣,登過80多座山,游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事實上,不只是李白,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位詩人都是半個旅行家,其中又以盛唐時期的詩人最為顯著。
盛唐時期詩人旅行時間長,游程遠(yuǎn),人數(shù)多,而且還喜歡成群結(jié)隊出游。如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曾幾次出游,時間較長的一次歷經(jīng)汴水、蘇州、太湖、杭州,后從吳越回家。也正是在出游的路上,他結(jié)識李白,建立了深情厚誼。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辈簧嶂橐缬谘员怼A硪晃煌虾迫缓戏Q“王孟”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也沒閑著,他奉帝命離開長安到?jīng)鲋輨谲?,耗時幾月,期間出差、旅游兩不誤,使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描繪永駐人間。
邊塞詩人高適南游荊襄,遠(yuǎn)赴薊北,后又漫游梁、宋,后人形容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fēng)”。不得不說的還有詩圣杜甫,從20歲起,他結(jié)束了書齋生活,開始了為時10年以上的漫游。
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相遇,造就了詩歌史上最著名的同游,也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后來他們在開封又遇到了高適,還結(jié)成了三人“自助旅行團(t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