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詞人一個故事》系列,
又與大家見面了,
歡迎在文末評論區(qū)留言,
給喜愛的詞人加分打氣吧。
每周詞壇爭霸賽,我們不見不散!
作者:嚴勇,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本期隆重推出的詞人是:
推薦理由:周邦彥詞富艷精工,集北宋之大成,又妙解音律,善于勾勒鋪陳,為南宋詞開出無限法門。葉嘉瑩稱其為“結北開南”的人物,王國維稱其“詞中老杜”。
星級:★★★★★
初賽作品:
《解連環(huán)(商調·春景)》
汀洲漸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謾記得、當日音書,把閑語閑言,待總燒卻。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詞家之冠周邦彥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為北宋末詞壇壇主,既是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又開啟并沾灌著南宋如姜虁、吳文英等婉約一路詞人。所以葉嘉瑩先生說周邦彥是一個“結北開南”的詞人。
周邦彥的集子有楊澤民、方千里、陳允平三家和詞,今存《片玉詞》10卷,《彊邨叢書》本;另有《清真集》2卷,集外詞1卷,《四印齋所刻詞》本。
01
心駭神悸《汴都賦》,神宗破格提學正
《宋史》說周邦彥在少年的時候,“疏雋少儉,不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書”。
他生活在一個官宦家庭,從小父母對其就非常寵愛,所以養(yǎng)成了小時候放蕩不羈的性格。但是他小時候讀書非??炭啵盟济魧W,樂而忘疲。
他的感情非常細膩,常常多愁善感又自命不凡。這樣的性格使得他年少的時候就深深喜歡老莊思想,而對儒家思想不太在意,應該屬于儒家思想中的“邊緣”人物。
然而到他二十九歲時,他竟然寫了一篇長達七千言的《汴都賦》,贊揚新法,那時候正是王安石變法時期,神宗看到后,大為贊賞,立刻提拔他做了試太學正,聲名一日而傳遍海內。
可是這只是其不墨守成規(guī)的一種叛逆思想,并不是真正醉心政治,心系天下的儒家思想。因而這短暫的好運之后,他實際上并沒有更多的關心政治,提出更多為民的實事。而是醉心于填詞,所以隨后三年都沒有得到升遷。
可以看出他其實并不是善于阿諛奉承,專營官場之人。不過因一篇賦而得官,確實是一件令他年少得意的事情。
02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
鳳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憑欄久,黃蘆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
這首詞反映了詞人不得意的愁苦寂寞心情。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整體哀怨,卻不激烈,沉郁頓挫又別饒情味。
到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詞人41歲時,才被召回,結束了“風燈零亂,少年羈旅”的生活。
從41歲直到55歲,他都一直在京城度過。
此間,徽宗時,改革派當權,蔡京等奸臣標榜改革派,對保守派進行了徹底的殘酷迫害,蔡京為了自己把持朝政,就給反對他的司馬光、蘇軾等三百零九人扣上“元祐奸黨”的帽子,在德殿門外樹立“黨人碑”,上面刻寫三百零九個黨人惡名,昭示全國。
被刻上黨人碑的官員,重者關押,輕者貶放遠地,非經特許,不得內徒。
周邦彥因是屬新黨,得以留京待用。他曾向蔡京寫過祝壽詞,還呼舊黨范純仁為“奸臣”,以表其政治立場。想來被貶的十年生活還是讓詞人向現實屈服。所以這十五年日子要比以前好過得多。
03
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這段在京時間,傳說他與名妓李師師有過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宋徽宗的后宮中妃嬪如云,數量驚人,除了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還有“三千粉黛,八百煙嬌”。但是這位帝王還不滿足,他竟然不顧帝王之尊,經常微服出宮去妓院玩樂。
當時,歌妓李師師色藝驚人,技壓群芳,名滿京城。他聽說后便穿了文人的衣服,乘著小轎找到李師師處,自稱殿試秀才趙乙,求見李師師,終于得以一睹師師芳容。
聽著師師執(zhí)板唱詞,看著師師和樂曼舞,幾杯美酒下肚,徽宗已經神魂顛倒,以為自己已入仙境,直到漏盡更殘,仍不肯離去。從此,他就經常光顧李師師的青樓。
而周邦彥作為一名知名的填詞家,也經常出沒于煙花之地聽歌寫詞,他與名妓李師師一見如故。李師師傾慕他的才華,經常請他作詞;而周邦彥傾慕她傾國的容貌與婉轉動聽的聲音,時常為她作曲填詞。才子填詞,佳人歌舞,真乃神仙眷侶。
一個深秋的晚上,正當周邦彥與師師耳鬢廝磨、情意綿綿之時,恰逢徽宗微服私訪到此。
周邦彥一時無處藏身,只好匆忙躲到床鋪底下?;兆谶M來后,就把剛從江南用快馬送到的新橙拿出來與師師分享,邊吃還邊調情,這些都被床下的周邦彥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事后,周邦彥特地為此填了一首詞《少年游》,詞云: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這首詞將徽宗狎妓的細節(jié)傳神地表現出來,令讀者猶如身臨其境目睹此情此景。清人譚獻在《復堂詞話》中評這首詞說:“麗極而清,清極而婉,然不可忽過‘馬滑霜濃’四字。”把戀情寫的如此清麗真實,而又含情脈脈的,只有他了。
徽宗再次來時,師師把此詞唱給他聽,徽宗一聽就覺得好像說的是自己,于是就問道:“這是誰寫的?”
師師回答說:“是周邦彥所作?!?/p>
徽宗不禁惱羞成怒,第二天上朝,就讓蔡京以收稅不足額為由,將周邦彥罷官免職,貶出京城。
隔了兩天,徽宗又去師師處,卻不見其人。問過師師家人后才知原來她為周邦彥送行去了?;兆诘鹊胶芡聿乓娎顜煄熁貋?,一副愁眉不展的樣子,睫毛上還掛著淚珠。
徽宗生氣地問:“你到哪里去了?”
師師回答:“妾罪該萬死,妾得知周邦彥得罪皇上,被押出京城,就聊備薄酒一杯,為他餞行,實在不知皇上到來,在此守候多時。”
徽宗問道:“他又有新詞嗎?”
師師答:“有一首《蘭陵王》。”
徽宗說:“唱來,讓我聽聽?!睅煄煴愠溃?/p>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來歲去,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這是周邦彥離別時的癡情之作,所以寫的特別深情,經師師一唱,徽宗也被其中的真摯離別之情打動,不得不佩服周邦彥的才情,既而轉怒為喜,立即下詔,召回周邦彥,升任他為管音樂的大晟府樂正。
至于李師師,傳說后來也被召進了宮中,冊為李明妃。但金人攻破開封后,她便不知所終。一說為國殉情。
這些逸事出自南宋張瑞義《貴耳集》,雖然不足為信,但這個故事卻讓他的這兩首詞影響巨大,成為其最佳作品之一。
04
事逐孤鴻盡去,身與塘蒲共晚
今人薛瑞生先生《清真事跡新證》,否認了周邦彥曾擔任大晟府樂正一職,證據較為可靠。
因而說他是“大晟詞人”則是后人對他生平開了個玩笑。倒是他寫《蘭陵王》不久,被徽宗外放卻成為了事實,詞人用“事逐孤鴻盡去,身與塘蒲共晚”感慨他晚年外放的凄涼生活。
66歲那年,這位精通音律,善創(chuàng)新詞調為,被舊時詞論評為“詞家之冠”的絕世詞人,在由順昌府轉赴處州任途中,經不起顛沛流離、跋山涉水的行路和內心深深的悲傷,不幸離開了人世。
后人對周邦彥的詞學地位一直都給予了極大的肯定!
王國維云:“(周)先生于詩文無所不工,然尚未盡脫古人蹊徑。平生著述,自以樂府為第一。詞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論。惟張叔夏病其意趣不高遠。然宋人如歐、蘇、秦、黃,高則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為猶當也?!边@里王國維大師把周邦彥推為北宋詞的“集大成者”,可謂推崇備極。
周邦彥一生作為一個政治官員或許是不稱職的,但是作為詞人卻是相當成功。
死的時候,詞人也許沒有料到后世對他的評價竟有如此之高,如果詞人天上有靈,也該含笑九泉。因為他開啟的賦化婉約之詞風,影響了歷朝歷代,對詞史而言,可謂彪炳千秋。
-作者-
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F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隨筆集《風韻泰州》。公開發(fā)表文章三百余篇。唐詩宋詞古詩詞(tcgsc8)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