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家,先打兩角酒,切三斤熟牛肉,待俺吃喝個痛快!”這可能是《水滸傳》中出現最多的場景之一,也是讀起來最有代入感的片段,常常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也想弄些酒肉吃個痛快。
《水滸傳》插圖
當今生活中,牛肉已經是人們一日三餐中不可或缺的肉食品之一,而且由于豬和牛繁殖數量的差異,導致牛肉價錢相比豬肉來說要高出一些。
然而,《水滸傳》的寫作背景是北宋徽宗年間。根據史料來說,中國古代對于牛肉的買賣宰殺十分嚴格,像宰殺耕牛就已經是犯法行為。
宋朝時期也不例外,宰殺耕牛是重罪,官府明令禁止不可屠殺。但我們要注意,官府所保護的是“耕牛”,而不是所有牛,像一些肉牛就可以宰殺食用。
所以,“中國古代不允許吃牛肉!”這種說法顯然比較武斷,施老爺子并沒有誑我們,梁山好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也是北宋歷史上可能出現的場景。
宋人生活圖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耕牛被嚴格保護,那可以食用的牛肉肯定不多,這樣一來,北宋的牛肉是不是價格非常昂貴?非一般人可食用?
答案恰恰相反,北宋牛肉非但不貴,反而要比豬肉價格便宜。
蓋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一年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價值需百錢。 ——《宋會要.刑法志》
由于北宋時期的法律條文中對宰殺耕牛一事有著非常嚴重的懲罰,所以導致大部分人在吃牛肉時產生一定的心理陰影。舉例來說:
張三去李四家中(或者酒館)吃肉,心中難免會對牛肉的來源起疑心,倘若牛肉來源不正,那么張三作為吃耕牛肉的人,同樣會遭受處罰。
宋代市井風貌圖
另外一點,宋朝雖然有可供宰殺的肉牛,但是一頭肉牛成為牛肉可不僅僅是宰殺烹飪那么簡單。往往需要非常復雜而繁瑣的手續(xù),從而來證實牛肉來源是否清白,所以很多店家以及商家屠夫對于牛肉有一種抵觸心理,自然而然也就很少去購買或者獲取。
以此縣故例,凡遇開剝病牛者,必投狀給公憑乃許之,蓋欲防私宰殺也。
——《夷堅志·泰寧牛夢》
那么問題又回到了最開始的“抵觸層面”,老百姓就算想吃,但也不敢吃,誰能保證你的肉就是清白的,總不能來一個食客就把手續(xù)拿出來讓看一遍。這樣一來,銷量自然而然就下降了,沒有銷量的商品又怎能賣的上價錢?
宋人耕作圖
所以在北宋社會中,牛肉成了一種稀有但又并不昂貴的食材和商品,完全違反了“物以稀為貴”的規(guī)律。
在簡簡單單的牛肉背后,是復雜的北宋政治經濟和飲食文化特色,是法律和人文之間的緊密聯系,這其中既有讓我們覺得有趣的故事,也蘊含著引人深思的歷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