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喜樂小語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本文是純干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桂枝湯堪稱古代的強壯方和疲勞恢復方,經典的調和營衛(wèi)方,適用于以心動悸、腹痛、自汗出、消痩、脈弱等為特征的疾病和虛弱體質的調理。
桂枝湯是仲景第一方,藥簡力宏,配伍嚴謹,令后世醫(yī)家折服。
以下病證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慮使用本方:
1、以出汗異常為表現的病證,如產后或術后的自汗、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2、以發(fā)熱、自汗為表現的疾病,如感冒發(fā)熱、持續(xù)性發(fā)熱、手術后的吸收熱等。
3、以對寒冷過敏、分泌物清稀為表現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
4、以腹痛為表現的疾病,如過敏性紫癜、胃炎、消化性潰瘍等。
5、以皮損不紅、局部黯淡為表現的皮膚疾病,如痤瘡、蕁麻疹、濕疹、潰瘍不愈合。
6、以心悸、頭暈、脈弱為表現的疾病,如低血壓、排尿性暈厥、心臟病、貧血等。
如何識別桂枝湯方證?桂枝湯主治營弱而衛(wèi)強的外感風寒表虛證,癥為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
“自汗”也不是一種即時狀態(tài),曾經大汗或過汗,或皮膚濕潤或皮膚白皙者,可以視為出汗體質。
“發(fā)熱”是一種自覺的熱感,或皮膚發(fā)熱,或手掌發(fā)熱,或心煩躁熱,往往伴有自汗、心率緩慢。
嚴重的,可以見到面部浮紅。
“脈浮弱”多見于血壓偏低者或心功能不全者,有的脈遲或緩,提示心率偏慢。
“氣上沖”不是一個癥狀,而是一種體質狀態(tài),是一種涉及循環(huán)、植物神經、消化等系統(tǒng)的癥候群。
多在極度疲勞、體質虛弱,再加上精神高度緊張時發(fā)生。
誤用發(fā)汗、攻下的藥物,也容易出現這些癥狀。
可以認為,桂枝湯適用者具有一種以脈弱、自汗、發(fā)熱、氣上沖為表現特征的虛性體質。
中醫(yī)用“營衛(wèi)不和”“陰陽失調”來解釋,多見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營養(yǎng)不良患者。
清代醫(yī)家柯韻伯經驗,用桂枝湯“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脈弱自泙為主耳”(《傷寒來蘇集》),可以參考。
桂枝湯適用人群大多瘦弱憔悴,如果滿面紅光、大腹便便,不適用本方。
原方為桂枝、芍藥、生姜、大棗各 9g,甘草(炙)6g,用量僅供參考。
方中桂枝辛溫,解肌祛風,以治衛(wèi)強;芍藥苦平,補益陰血,以治營弱;
生姜辛散,以助桂枝散邪;大棗甘溫,以助芍藥養(yǎng)陰;炙甘草調和諸藥。
五藥相合,共奏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滋陰和陽的功效。
用藥精當,配伍嚴謹,發(fā)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流邪,為治療太陽中風癥的主方。
桂枝湯適用人群的舌象比較突出,舌質大多淡紅或黯淡,舌體較柔軟,舌面濕潤或干膩,我們稱為“桂枝舌”;
如果舌質鮮紅或堅斂蒼老,舌苔黃膩,通常不用桂枝湯。
食欲不振,加人參或黨參;汗多易饑,加黃芪;關節(jié)痛、冷汗,加附子;
也用于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臟手術后等見血壓偏低、心悸、自汗、脈空大無力者,通常加龍骨、牡蠣。
遇到主訴頭昏頭暈、耳鳴眼花等癥狀的瘦弱面黃的中老年人,通常加葛根、川芎、黃芪等;
甚至可以用于極度疲勞、身體疼痛麻木、消瘦明顯、面色蒼白、舌黯淡者,常見于糖尿病并發(fā)癥患者,通常加人參;
潰瘍不愈,加黃芪(桂枝加黃芪湯);關節(jié)疼痛,加白術、附子。
根據《傷寒論》原文“熱自發(fā)…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的記載,可用于過敏性鼻炎、花粉癥、慢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前庭炎等對寒冷過敏、分泌物清稀者。
桂枝湯適用面很廣,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其實它著眼的不是汗的有無,而是調體質,糾正一種機體的不平衡狀態(tài)。
《傷寒論》云:“凡病若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意。”
桂枝湯就能調和陰陽,最大限度地調動機體的自愈能力,以達到改善體質、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