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緣政治學上,有兩大主流理論,一為海權論,一為陸權論。海權論的主要思想:是強調制海權,其戰(zhàn)略思想,是建立強大的海軍,以保障制海權,并通過控制世界上的各處險要的航路咽喉(海港、海峽)來掌控世界。而陸權論的主要思想:是強調陸上交通的重要性,要建立強大的陸軍,認為只要控制了世界島(歐亞大陸),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其實,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為海權論主導,還是陸權論主導,還是源于該國的地緣政治。海權論的思想,最早誕生于古希臘,適用于海洋型國家,而陸權論則適用于大陸型國家。自大航海開啟,歐洲崛起的強國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意志(普魯士、奧地利)、俄國等。
而以海權型強國與陸權型強國而劃分,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一類為海權型強國:有英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一類為陸權型強國:德意志(普魯士、奧地利)、俄國等。一類為海-陸混合型強國:以法國為代表。
海權型強國:多以島國、半島型國家為主。如英國為島國,無陸上之敵,就可以全力發(fā)展海軍。而葡萄牙、荷蘭,雖地理上屬于歐陸,但體量太小,沒有爭奪歐陸霸權的實力,也只有往海權國家的方向發(fā)展。
西班牙雖從疆域、人口來說,都稱得上是中、西歐地區(qū)的大國,具有爭奪歐陸霸權的基礎。但是,西班牙的地理卻具有一種內(nèi)向封閉性,其統(tǒng)治核心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中部的卡斯蒂利亞高原,致使其中央對地方的統(tǒng)馭力嚴重不足。再則,西班牙與歐陸又被比利牛斯山脈隔斷,更有礙西班牙往歐陸地區(qū)的發(fā)展。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西班牙的陸上安全。因而,西班牙也只適宜成為海權型強國。
而從世界的其他區(qū)域來看,日本的地緣政治與英國極為相似。而美國雖位于北美大陸,但是,美國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敵,此種地緣政治為大國獨有。因而,美國與日本也都可襲用海權論思想,而全力發(fā)展海軍。
海權型強國的代表--大英帝國,爭奪歐陸失敗,卻成就了日不落大帝國。自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之后,英倫三島與歐陸便栓在了一起。實則上,英國(英格蘭)與法國的諾曼底公國,此后的安茹、布列塔尼、阿基坦等地形成了共主聯(lián)邦,英國國王成為了法國境內(nèi)的最大領主。
此后,英國與法國因法蘭西王位之爭,而互啃了一百多年。結果,英國盡喪歐陸領地,此事件對英國的國家戰(zhàn)略與外交政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讓英國放棄了對歐陸的想法,開始采取大陸均勢政策以保障自身的安全,轉而全力經(jīng)營海外,因而也成就了日不落帝國。
1714年,德意志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繼承了英國王位,英國與德意志的漢諾威又形成了共主聯(lián)邦。但是,一方面,英國的王權早已衰落,君主的利益并不能主導國家的戰(zhàn)略方向。另一方面,漢諾威離英國本土比法國的諾曼底、布列塔尼、阿基坦等地要更遠,更加難以讓兩地合并為一國。因而,英國也并沒有再次轉向經(jīng)營歐陸。至維多利亞女王繼承英國王位,而漢諾威王位由維多利亞女王的叔叔坎伯蘭公爵繼承,才結束了英國與漢諾威共主聯(lián)邦的局面。
英國(英格蘭)之所以能與蘇格蘭維系共主聯(lián)邦,并組合成一國。卻與歐陸地區(qū)的諾曼底、布列塔尼、阿基坦、漢諾威等地形不成一國,在根源上也是由地理決定的。
陸權型強國。歐洲純陸權型強國為德國與俄國,自西羅馬帝國壽終正寢之后,神圣羅馬帝國(德意志)便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衣缽,并獲得了皇帝的頭銜(神羅皇帝頭銜,在名義上為歐洲皇帝,天主教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憑借自身實力,長期承襲皇帝的頭銜(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在歐洲傳統(tǒng)五強國(英法俄普奧)中,神羅(德意志)也占據(jù)了兩個席位。
俄國則自稱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衣缽,名義上也有皇帝頭銜(東正教系)。在拿破侖稱帝之前,德國(德意志)與俄國是歐洲僅有的兩個擁有皇帝(凱撒)頭銜的國家。而歐陸中世紀的霸主,可以說為哈布斯堡家族所有,從歷史上來看,哈布斯堡家族不止下半身康健,上半身也同樣強健。
哈布斯堡家族通過聯(lián)姻,據(jù)有了傳統(tǒng)歐洲最為遼闊的疆域,其鼎盛時期的疆域不但包括神羅的大部分疆域,還包括伊利比亞半島的西班牙(也曾據(jù)有葡萄牙)以及其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世界上的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皇帝,就來自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查理五世曾說道: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遼闊的疆域,也讓哈布斯堡家族擁有強大的實力基礎,不但成為歐洲抵抗奧斯曼帝國入侵的絕對主力。還在歐陸痛扁了法國,查理五世于帕維亞戰(zhàn)役擊敗了法國,并俘虜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逼得法國竟與異教徒奧斯曼土耳其勾勾搭搭,做出令所有天主教國家不齒的行為。
但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疆域雖然遼闊,卻極其分裂。各地的民族、語言、文化、風俗等差異也都比較大,在管理上很有難度。因而,查理五世將自己的帝國一分為二。西班牙與尼德蘭地區(qū)(原屬神羅疆域)傳給了兒子腓力二世,而神羅的疆域則傳給了弟弟斐迪南。而查理五世對帝國的劃分,也基本符合海權型國家(西班牙、荷蘭)與陸權型國家(奧地利等神羅疆域)的劃分。
而哈布斯堡帝國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又給了法國崛起的機會。德國(德意志)與法國的關系,很像我國春秋時期的秦晉、吳越,只能存在一個區(qū)域強國。德國強,則法國弱;法國強,則德國弱。第三帝國元首,在其自傳中就說道:我們必須要絕對的認清,法國和德國是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法國對外政策的關鍵,是想永久的占領著萊因河一帶的土地,并且想靠德國的衰替,去保障他們領土地的安全。
而自德意志結束分裂,法國就再難是德國的對手。故從法國的利益出發(fā),就必須讓德意志處于分裂狀態(tài),這也是拿破侖三世要干預德國統(tǒng)一的根本原因。
俾斯麥主政德國期間,正是鑒于德國如此的處境,而在外交政策上小心翼翼。其戰(zhàn)略思想,就是固守住既有領土,并確保在以后的沖突中,每次戰(zhàn)爭只以一個同等量的敵國為對手。俾斯麥認為德國的核心利益就在歐陸,反對大力發(fā)展海軍與爭奪海外殖民而削弱陸上防衛(wèi)力量,更可避免刺激英國。俾斯麥并且還鼓勵法國海外殖民擴張,以減輕其對歐陸的注意力,進而最大限度地維護德國的利益。
可是,威廉二世主政之后,違背了俾斯麥的戰(zhàn)略方向,熱衷於成為海上強國,而掀起了與英國海軍的軍備競賽,激化了英德矛盾,也為德國在一戰(zhàn)中樹立了最大強敵。
第三帝國元首在其自傳中就對此指責道:我坦白地承認:在大戰(zhàn)(一戰(zhàn))以前,我曾經(jīng)想過,德國要是放棄了他的愚笨的殖民政策與海軍政策,聯(lián)絡英國去對抗俄國,并且再拋棄他支配全世界的野心,去采取一種在歐洲大陸上能夠獲得領土的確定政策,那么,他的情勢必定會較好。
根據(jù)第三帝國元首的自傳,而坦露出的帝國元首內(nèi)心最真實意愿。作為極端種族主義者的第三帝國元首,其是想與大英帝國平分世界霸權。按帝國元首不切實際的想法,德國作為歐陸國家,其生存空間的拓取也在歐陸(俄國方向),而英國的核心利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與德國并無根本利益沖突,而兩國又同屬日耳曼民族,不應該內(nèi)耗,而應該攜手并進(就如七年戰(zhàn)爭中的英普同盟),共享世界霸權。
而德國二戰(zhàn)前的地緣政治專家--卡爾·豪斯霍費爾,就為著名的陸權論者,納粹德國的生存空間理論就出自於豪斯霍費爾。按豪斯霍費爾的戰(zhàn)略構想,德國應該與蘇聯(lián)、日本、意大利,締結成德蘇意日四國同盟,而控制整片歐亞大陸(世界島)。
從可行性上來看,德國與蘇聯(lián)的確存在締結同盟的可能。德國是一戰(zhàn)的戰(zhàn)敗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制約,而蘇聯(lián)又因搞社會主義,而成為了當時的另類國家,更受到了其他所有強國的孤立與敵視。再則,從心理上來說,俄國對德國(普魯士)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一直心存畏懼,只要德國伸出友誼之手,蘇聯(lián)也不會過于冷淡。如此,德國也就可以擺脫兩線作戰(zhàn)的命運。
但是,豪斯霍費爾的戰(zhàn)略構想與帝國元首的意愿相悖。帝國元首認為中、西歐國家都屬優(yōu)等民族,故而,德國生存空間的拓取并不在中、西歐,而在東方的劣等民族國家。帝國元首認為德國要啃就得啃俄國,啃倒俄國就有了生存空間。再則,如果蘇聯(lián)決策層看過帝國元首的自傳,也的確很難信任帝國元首。德蘇兩國的地緣利益沖突與帝國元首的意愿方向,導致了德蘇兩國的拔刀相向。
陸權型強國的代表--俄國,出海受阻,卻成陸上巨無霸。德國眺望海洋,乃是德國還有一段海岸線與優(yōu)良港口。而俄國出海的處境卻最為悲催,自大航海時代開啟,葡、西、荷、英、法等國,都因海洋而富裕強盛。俄國是看在眼里,急在心理,但是俄國缺乏優(yōu)良的港口,在搞海外殖民上有著先天的劣勢。
但是,俄國并不認命,就拼命地往外擴張。在彼得大帝時期,沙皇終于擊敗了北海強國--瑞典,而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東岸及芬蘭灣等大片土地,從而獲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在此建立了新的城市--圣彼得堡,并遷都于此,以作為俄國走向海洋的起點。但是,波羅的海卻是內(nèi)海,離真正的出海口還很遙遠曲折,且要經(jīng)過多個國家的海峽,很容易遭到敵國的狙擊與封鎖。故而,沙俄從此處走向海洋,而謀取海上霸權無疑是癡人說夢。
于是,沙俄就拼命地向西征服,向南征服、向東征服,其中有一個雄偉的意圖,尋求出海口(不凍港)。據(jù)說,彼得大帝有一份政治遺囑---走向四大洋。盡管沙俄官方對此予以否認,但從后來沙俄的擴張方向來看,卻無一不與該計劃相吻合。
至今,俄國仍無優(yōu)良的不凍港,但是,俄國卻在追尋出??诘倪M程中,成為了陸上巨無霸。從而,也成為了最大的陸權強國。
海陸混合型強國--法國,法國的地緣政治與我國最為相似。既為大陸國家,又擁有很長的海岸線,可以向海洋發(fā)展。但是,在享受兩種交通便利的同時,也就注定要分散國力。英法百年戰(zhàn)爭之后,法國的綜合國力遠在英國之上,不但法國疆域比英國大,土地比英國肥沃,法國的人口也約是英國的四倍(英國約有400萬人,法國約有1600萬)。
但是,法國與英國爭奪海外霸權,卻敗給了英國。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為島國,無陸上之敵,可以全力發(fā)展海上力量。而法國為大陸國家,要防衛(wèi)陸上之敵,不可以全力發(fā)展海上力量。我國也是一樣,清末時期,李鴻章與左宗棠就有海防與陸防之爭。
拿破侖時期,法國就為了謀取歐陸霸權,而不得不收縮戰(zhàn)略,舍棄了眾多的海外利益。法國人曾說道:整片北美殖民地的價值也比不上一個比利時。而法國也是在拿破侖時期,將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以8000萬法郎的價格賣給了美國。根源上就是海陸混合型強國,在特定的時候不能兼顧,拿破侖在位期間,就因為既要面對歐陸的反法同盟國,又要面臨英國的海上封鎖,而不得不舍棄掉海外利益。